此次為第一次宣傳匯報寫作,與以前政府的匯報寫作不同之處在于。企業會要比政府角度的寫作層次更低,需要更加接地氣些。
要素融合顯效益,企民共贏奔康莊
——八角茶業產業扶貧的經驗匯報
安化是“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游勝地”,“全國黑茶之鄉”,擁有著豐厚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但由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地形,使得農民致富無渠道、脫貧無出路,優勢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開發與利用。八角茶業有限公司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自身茶產業基礎,結合企業發展需求,按照“著力精準扶貧、帶動整村致富、打造茶旅一體、實現企民共贏”的思路,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農戶實現生產要素的緊密融合,探索出一條實現共贏奔康莊之路。
一、大勢所趨:茶企特色扶貧之路的背景
探索要素融合,企民共贏的產業扶貧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群眾與公司發展的共同需求。
(一)群眾脫貧所求:致富無門,群眾急需出路
由于區位相對閉塞,農民收入來源單一,村莊大量勞動力外流,農民致富無門。一是區位閉塞。馬路鎮不少地區由于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區位閉塞,經濟發展緩慢;二是農民收入來源單一。馬路鎮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田或者幫人砍樹,產業形態較為落后,農民收入來源單一,大量務農農民年收入低于3000元。三是勞動力外流。外出務工人員約占三分之一,大量勞動力外流,在家多為“三八六一九九”部隊,人口老齡化突顯,村莊勞動力出現“空心化”現象。“以前,不出去打工一分錢都撿不到”XX村村民XX發出如是感慨。
受三重困境影響,公司受委托進行產業扶貧的9個村(現合并成6個村)總人口9977人,低保人員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53戶,共計1648人,貧困人口占比16.51%。
(二)企業發展所需:家風傳承,立足茶產業根基
要素融合,實現企民共贏是企業地理環境、企業文化、生產擴張與政策號召的共同所需。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茶產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云臺山地區泉甘土沃,朝霧夕嵐,其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的宜茶環境有著發展茶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基于此,公司自制茶大師(匠人)龔壽松起,祖孫三代立足茶產業根基,于2008年(前身為安化縣云臺山八角茶廠,成立于2000年)創建安化云臺山八角茶業有限公司。
二是擴展生產,傳承家風。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公司擴大生產基地、擴建廠房的需求日益明顯。加之,八角茶業有著“飲水思源,回饋鄉鄰”的家風傳統。2014年,公司總經理鄧超芝看到家鄉的貧困情況心里很著急,想擴大企業本身規模的同時幫助洞山村的村民們脫貧致富。因此,決定在洞山村建基地,鼓勵農民種茶。“當時政府還有1000元/畝的茶苗補貼,自己公司經營得還可以,想帶著洞山村娘屋里人一起脫貧致富。”這就是公司最樸素的初心。
三是政策東風,堅定信心。2016年,公司被納為省級重點產業扶貧企業,政府整合412萬涉農資金委托公司進行產業扶貧,有了政策的東風,進一步堅定了公司的信心與社會責任感。總經理鄧超芝表示,“公司這幾年發展得不錯,擁有茶園5000畝。今年有項目補貼資金,底氣更足了。”
二、要素融合:茶企特色扶貧之路的具體做法
公司按照“契約緊密、方式多樣、收益共享”的原則,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利益連接機制,與農戶實現生產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形成利益共同體。
(一)土地融合
土地融合是基礎,土地是財富之母。首先,捐建公路,租地建廠。公司投入68萬為洞山村修建6公里的鄉村公路,在村里租賃土地修建毛茶廠。其次,土地流轉,擴大生產用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整村推進,連片經營,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及保底收購農民自留地茶葉”三種方式,形成有機自培茶園6000畝。
(二)勞動力融合
勞動力融合是關鍵。如何組織村民,保證生產和管理的有效運營是產業扶貧的關鍵。一是依托組織。單一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充分依靠村支兩委,凝聚人心,組建合作社,實現村企的組織融合。二是免費發放生產原料。公司按照4000株/畝茶苗及200斤/畝肥料的標準向農戶免費發放生產原料,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贈送的肥料另行加倍。與此同時,農戶還可享受1000元/畝的種植補貼。三是引進返鄉人員,駐村式管理。吸引10多名青壯年務工人員返鄉回流,進行駐村管理,并給予部分管理人員一定比例股份,讓他們成為公司與農戶的管理與溝通橋梁。
(三)技術融合
技術融合是核心,保證產品質量,提升技術優勢是產業持續扶貧的核心。一是“產學結合”保證技術研發優勢。聘請湖南農業大學多名茶學專家、教授擔任科技顧問,承擔茶樹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任務,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確保技術領先。二是開展“訂單式培訓”,提升農戶技能。邀請市、縣農林部門、茶業協會等實踐派專家進行技能培訓,培訓的設計與種植技能需求緊密結合,根據崗位要求將“填鴨式”培訓改為“量身定做”訂單式培訓方案,全面提升種植戶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三是標準化要求,企業統一指導。嚴把質量關,貫徹有機標準化管理模式,施用農家肥,采用物理防治措施科學合理預防蟲災,并按照“不收一片外地茶,保質量;不販茶葉半成品,保數量;不做茶葉代加工,樹品牌”的“三不家規”要求對農戶的種植加工進行統一管理。
(四)資本融合
資本融合是助力器,資本是企業運營的血液,是擴大再生產的助力器。一是整合涉農資金。分置賬冊,將政府所給涉農資金單列賬戶,保證每一分錢用到農民身上。二是引入外來資本。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中遠集團出資入股,共建茶旅一體化項目。三是貸款入股。發揮金融扶貧作用,公司分貸統還,計劃幫助60戶農戶通過小額貸款300萬入股合作社。
三、企民共贏:茶企特色扶貧之路的成效
通過要素融合,八角茶業實現了村莊、農民與企業的三方良性互動,達到了“企民共贏”的目的。
一是土地有效盤活,特色資源得以開發。馬路鎮背靠云臺山擁有著良好生態條件,過去這些資源多被忽視或閑置,通過整村推進,這些特色資源得以重新盤活。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開發,開拓荒地1000畝,每畝年產值約3200元,實現了村莊土地收益增值。旅游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觀光游客日益增多,“禪、茶、文、旅”的茶旅一體化項目也將建成。
二是農民多渠道獲益,脫貧成效初顯現。通過要素融合,農民由單一地種地、砍樹收入變成了“股金分紅+務工收入+土地租金+出售原料”的四種收入形式。土地入股農戶享受30%分紅,貸款入股農戶每年保底1000元收入;農民打工每天可獲200元收益,公司每年雇工總計達1萬人次,雇工支出超200萬;土地流轉農戶租金為300元/畝;自留地農戶除了可以享受保底價收購,還可自主選擇茶業原料出售對象,保證其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通過多樣化、多層次利益分配機制,農民收入有了穩定可靠的保障,農戶人均增收4000元,幫助脫貧520戶,脫貧成效初顯現。洞山村貧困戶吉慷輝種茶前,一家四口靠種幾畝薄田艱難度日。2013年初,他拿著在八角茶業免費領取的茶苗,建了10畝茶園,日子越過越好。他滿面笑容地說:“今年茶園進入豐產期,一畝可賺6000元錢。”
三是企業效益提高,企業品牌形象提升。
產業扶貧過程中,企業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滾雪球式”發展,村民對企業認可度日漸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大幅提升。三年來,八角茶業現代化廠房擴充到7800多平方米,員工由XX人擴展到180多人,年生產茶葉由20萬公斤到60萬公斤,年產值由不到1000萬到16年底突破3000萬。與此同時,公司通過資助困難學生,走訪慰問受災、大病戶,進養老院關愛老人等公益活動,拉近了與村民距離,重塑了他們對企業的認可,提升了企業形象。“最初,只有19戶農民愿意跟我干,大家對這個事表示懷疑。現在,好多村民都感謝我、信任我,經常有人提著山里的板栗,土特產過來看我。”鄧超芝高興地說。
路漫漫其修遠兮,云臺有崖而發展之路無涯。八角茶業將繼續按照“以人為本、以信立業、以智取勝、以德興企”的公司宗旨,繼續抓好“云臺大葉、原來于此”為主題的茶產業、茶文化和旅游品牌打造工作,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力促脫貧攻堅,帶動整村致富,實現企民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