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今日教育》微信公號要求,對今年三個作文題談談個人的思考,編輯部考慮到不影響考生的緣故,決定今日推送,我以為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全國卷一卷的作文題是: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表面上看,全國卷I作文題材廣泛,可選的范圍也比較寬泛。但也正因為題材廣泛,范圍寬泛,可能會讓考生舉棋不定,會在選擇上耗費不少時間。也許這也是命題者的意圖之一,考察學生短時間內的選擇與判斷的能力。2012年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作文要求有“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在如此寬泛的范圍中如何抉擇,折射的不單單是考生平時的觀察能力、生活閱歷,以及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他他們的思維能力。不過考生如果能從自己的閱歷與經歷出發,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幾個關鍵詞,并努力將這幾個關鍵詞內在的邏輯聯系找出來(比如“美麗鄉村、移動支付、中華美食”“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廣場舞”等),也許就不一定困難了。
要求中“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其實提出了暗含的文題要求和表達要求。考生需要考慮讀者對象以及選擇一個合適的文體,如書信體、導游詞、解說詞等。總體而言,行文應輕松活潑,立足“介紹”要,文字要有感染力。
不過對于偏遠落后地區的考生而言,我還是擔心這些“關鍵詞”對他們而言是否熟悉。
江蘇卷的作文題是: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請根據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江蘇今年的這道題出得要比往年好寫一些。材料中提供的主要信息在車與生活的關系、車與社會的進步、人與車的情感、以及這當中蘊含的某些哲理,至于車的種類、車的形狀則不是重點。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開放的,但如果僅此而已,恐怕寫不出新意。個人以為“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是審題的關鍵所在。行文還是要有一點思辨意識,要透過可見的“車”,以及一般意義上的種種關系,發現其背后的意蘊與哲理。比如汽車車標隱含的意義與價值取向,比如各種車型與車主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可以從車的演變歷史中看到文明的腳步等等。當然,還可以從《瓦爾登湖》那里得到啟示,從現代文明與人類賴以生存自然環境之間的悖論出發去審視“車”。總之,要避免就車寫車。
體裁還是比較自由的,關鍵要看考生從哪個角度立意。
浙江卷的作文題是: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題目自擬,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襲、套作。
今年有三張試卷的作文與“讀書”有關,相比較而言浙江的指向具體一些。“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給考生的提示是,這篇作文,大致可從四個角度角度入手,一個角度自然是“三本大書”都要談及,但800字內難免泛泛而談,不及深入,但如果能做到“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的話,或許也是可以寫出一篇不錯的文字的。從“有字之書”,“無字之書”中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或者有興趣的一個“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或許到可以談得深入一些。至于“心靈之書”還真不好說,一個人的心靈如何,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更別談其他人的了,如果是我,恐怕不會從這個角度去寫。另外,如果以“字”為標準分類,似乎“心靈之書”可以歸入“無字之書”,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閱讀不當也可能給人帶來某種傷害,閱讀是要以思考為前提的,讀了不適合的書相當于交了一個不合適的朋友。如果考生能將閱讀上升到一種生命體驗層面來認識,或許又會是另一種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