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哲學家,這次引用他的這句話來表達我對獨處的認識。
在這個信息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際交往必不可少,所謂必不可少,并不是說你有意愿,而是在你沒有任何意愿的情況下,卻不得不去參與的一種社會行為,然而這種社會行為往往限制了人的自由,人們的言行舉止、心里感受、悲喜情緒都無法隨心地表現(xiàn)出來。在這個過度強調(diào)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的社會里,人際交往也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優(yōu)秀的眾多標準之一,相反大部分人卻忽視了獨處的重要性與價值。
曾看過一篇文章中關于獨處的觀點,我認為非常好,大概意思是:如果把人際交往視為一種“能量輸出”,那么獨處就是“能量輸入”。往往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能量輸出”狀態(tài),而很少有“能量的輸入”,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精神耗竭,而獨處卻能使我們從過度“輸出”后的干癟狀態(tài),恢復到精神飽滿的良好狀態(tài)。
很多人即使不太喜歡過多的人際交往,卻又寧可選擇這樣的狀態(tài),為什么呢?我曾經(jīng)和一個朋友聊到關于獨處的話題,朋友說道:“我不想獨處,因為我討厭一個人孤獨的感覺”!當時聽完,我非常的詫異,為什么一談到獨處,很多人就會聯(lián)想到孤獨、寂寞呢?
其實它們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有時我們身處熱鬧的人群中,也常常會感到孤獨。也許獨處會使我們有些許負面情緒產(chǎn)生,但它的積極影響遠遠大于消極的感受。獨處會使我們的內(nèi)心更加強大、人格更加成熟。當然,前提是需要對獨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來說說我自己吧,我就是一個愛社交的“極端分子”,從小就太愛說話,即使是與家人,也話多的要命,更別說與陌生人打交道了,但我又是一個內(nèi)心世界極其豐富的人。基本上,沒有人真正知道我到底在想些什么。直到進入社會以后,為了不顯得過于格格不入,被迫驅(qū)使自己不那么積極與人有所交際。當然,這個我自認為的積極,在他人看來可能不足掛齒。
每當獨處的時候,我感覺無比的自由,與人交往時產(chǎn)生的浮躁、消極的情緒,也會在獨處時自我消化掉,我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多元化、更深入。
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對于獨處的需求越來越大。一個人一生中,若沒有過多少獨處的時光,那么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人的思想不會多么的有深度,因為他的思想可能沒有經(jīng)歷過自我靈魂深處的審視。
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寫道: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一個人享受音樂、一個人享受美食、一個人享受旅行、一個人享受閱讀......這些都是獨處能帶給我們的最大的自由和快樂。
如果你要是不愛獨處,那你就不愛自由。我們只有獨處時才是真正的自己,做一個熱愛獨處的積極開朗的自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