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雜談:契合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兜谑恼隆?/p>

如何認識道?這可是個煩人的問題,因為道不可見,亦不可聞,更不可觸。如果你想憑借目、耳、口、鼻、身、意認識道,那你永遠找不到道的真相;它上不明亮,下不昏暗,是個混沌的整體,無邊無際不可名狀,似乎沒有任何狀態、任何形象。但它存在的狀態就是沒有任何狀態,它具有的形象就是沒有任何形象,這就叫惚恍。

這一大段對道的描述可謂勉強,因為老子費了老大勁說了半天,作為我等蠢蛋,腦袋瓜不是越來越清晰,而是越來越迷糊,這“道”到底是什么?很簡單,你一旦說道是什么,它就不是什么。道,不會受任何的限制。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似有還無,似無還有,所以,你在任何外境中尋找道,都是錯的,因為它本來就是有若無,實若虛的。但是它又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認識道必須要通過“悟”,悟到宇宙萬物最終的那個理是什么?

那個理就是,世界上本沒有理,如果你一定認為有個理,這個理就是個偉大的思想,人類有多少個偉大的思想,就有多少個理與它對應。

而道就是全理,任何理都可以包含在它之中。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道”極其廣大,首尾不可見,形容其無空間;不可“迎”、不可“隨”是說其無時間,對于道這個無時空的絕對存在,人可以把握它嗎?

宋朝詩人蘇軾有詩云:“橫看城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鄙碓谏街校憧吹降娜魏尉跋蠖际巧降牟糠?,我們身在道中,對道的任何認識都是一偏,如果你以為掌握了真理,掌握了全部,那也只是盲人摸象,各說各話罷了。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謙遜,否則以偏概全,以一斑窺全豹,被人譏笑是小事,把自己禍害了才是大事。

道無空間時間,人是在空間時間中的有限存在,人如何自處?接下來一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p>

古之道,既今之道,但用“古”字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為古今對照,道就有了時間的概念。古今相同,何須勞神苦思去遠古尋求,只須應和當下,隨緣順勢,無執無施即可。

帛書本中,“古”字是今字,“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币越袢罩?,駕御今日之有。

“古始”是什么狀態?道本無時間,又何來始?這個始是針對人類的智識而言,人類智識一出現,始“有名”,所以人類智能出現的前狀態就叫“無名”。

有名與無名,對道而言并無區別,對人類而言區別就大了。人類以自己之智識“名”萬物,但須經常回到“無名”的狀態,所謂“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如果不能“復守其母”,那是不道,“不道早已?!边@個理就叫“道紀”。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問題在于,道無古今,可是人有古今,道是全,人之德是偏,在時間的長流中,在每一個特定的階段人要求全,求全豈可得?不同的時代對全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只注重今之全,而忽略古之全,不知古之全,今之全更不全。

道無古今,為什么老子不直接說“執道,御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偏偏弄個“古”字或“今”字,攪人清夢呢?干脆把古字全去掉,變成“執道,御有,以知始,是謂道紀?!笨刹豢梢阅??這樣的做法就使“知始”顯得很突兀,我把握了道,應和今天的有,與“始不始”的辯證關系,也就是“無名”與“有名”的辯證關系,就非常不明顯了。

所以,這段話的著眼點在于“古始”和“道紀?!鼻耙徊糠执笳劦乐豢梢?,不可聞,不可感觸,混沌一片,似無還有,是為了強調“始”之前的狀況,也就是人類智能尚未出現的階段,這個世界是不可分的,中間部分“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這一句,是講人類的智能出現之后,這個世界開始有了區分,是“始”之后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之下,人類想拼命的了解這個混混沌沌,似無還有,無時空的絕對的道,但是這個道卻是迎之隨之皆不可見,人類只能通過思想極力的揣摸它,但不管人類如何揣摸,如何感悟,搞出來的道都不是道本身。所以,人類對道的理解就只可能是這樣一個圖式,道—不可道—可道?!暗馈笔侵改莻€混混沌沌的道本身,“不可道”指人類永不可能把這個道說清楚,“可道”指人類只好退而求其次,以已之偏,努力求全,希望能夠與本真的那個道契合。

既然本真的那個道人類永遠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夠與它契合呢?這正是道的妙用。人活著為了什么?永遠向上嘛,永遠向上的人才活得充實、快樂,道就給你提供了這樣一條途徑。如登山,你越往上走,你越覺得奇妙,你看見一朵美麗的花,你似乎把握住它了,它就在你眼前,可是你仔細一看,它還在對面的山崖上呢。如果你登上了山頂,或霞光萬丈,或云蒸霧蔚,或霧鎖群山,不管怎么樣的景色,你可能都會產生與天地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獨特感受。這種感受,就叫契合。你與天地自然的契合會非常有限,因為人活在高度物質化的文明世界,舉頭鋼筋水泥的叢林,齊眉尾氣四溢的車流,一天的辛勞之后,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時時盼望著下一個假日…道不是天地,亦不是大自然,它是天地、大自然的本源,與天地、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尚且困難,何況與道契合呢?

道的妙用就在于,不管是在喧囂的塵世,還是在寧靜的鄉間,它都可以提供一個無限的空間讓你去向往,讓你去感悟,讓你去追求。從這個意義來說,到底是“執古之道”,還是“執今之道”,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要時時回到人類智能未顯的原始狀態里面去,那里沒有紛爭,只有寧靜;沒有喧囂,只有安寧;不需占有,只取所用,萬物各為自己的主人,大地不為任何人而美,恬淡、本真、樸素、自然。

這樣的狀態只能在心靈去找,讓自己的心靈能夠常常與道契合,這樣的狀態才是美麗的狀態,幸福的狀態,平和的狀態。有人說你不是講道永遠都搞不清楚嗎?搞不清楚才是最妙的狀態。就象談戀愛,之所以熱戀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對方,一旦什么都搞清楚了,熱情也就沒有了,所以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道之妙就在于你永遠都搞不清楚它,所以,如果你愛上它,可以談一輩子戀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