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上語文課時,記得有一節課是學習《哈姆雷特》的節選部分,當時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生存還是毀滅這一靈魂自問?今天,當我讀完完整的這部劇作時,內心有了答案,若要生存,就得學會適當地放下那要刻入骨髓的仇與恨;若執著于復仇之中,到最后,雖然成功地毀滅了仇人,但也毀滅了自己。
若沒有仇恨的束縛,哈姆雷特本可是個無憂無慮、單純善良、可以承歡膝下的丹麥王子,但風平浪靜的幸福生活總會遭受風雨的襲擊。哈姆雷特的叔父便是那條毒蛇,在縝密的陰謀下,奪走了其父親的生命,奪走了其母親的忠貞,奪走了其王位,更想奪走其生命。然而,他還要稱其為父親,聽著他的虛偽言語,真是可笑,可悲。這樣的生活的確可以引出“生存還是毀滅?”這一生命的自問~
當先王的鬼魂將其冤屈告知哈姆雷特時,雖然能消除他心中的種種疑慮,使他明白身邊的人面具后的面相,但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復仇的種子。從此以后,他的生是為了復仇,自己的理想,善意甚至是愛情都可以棄之不顧,這樣的生存還算是生存嗎?
這個悲劇的開端源自于人們內心無法釋懷的仇恨。當然,哈姆雷特的叔父著實可恨,是個十足卑劣的小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讓他接受上帝的審判,但將自己的人生以及身邊人的人生折進去就太不值了。我在想,生活中的我們能否坦然釋懷那些小仇小恨,不沉溺于過去的悲傷,學會開展新的生活呢?其實,誠實地講,我們也大有可能陷入哈姆雷特一樣的境地,甚至更為瘋狂,故而,學會寬容,學會放下,學會展望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學習的課題~
其實,整部劇作中除了哈姆雷特這一悲劇式人物帶給我的震動以外,還有一個反派人物的話語令人深省,便是披洛休斯囑咐要只身遠赴法國的那段話,感覺是說給每一個年輕人聽的,我們都可以從中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
如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要多獨立思考,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能唯命是從等等~人就應該好好保持自己的個性,讓自己這抹色彩在世界盡情綻放,或許只能在一個微小的角落,也要有“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勇氣與自信~
讀完莎翁第一部作品,感覺得多讀,才能領略更多,并要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去讀,會領悟更多人生的道理。在目睹了這樣一場在仇恨中所毀滅的人間悲劇后,我們自然而然會開始思索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太斤斤計較了?是否太不珍惜生活了?是否曾因仇恨而錯過什么?在這番思索后,也許我們還是那個七情六欲皆存的凡人,但我們會有所警覺,不會允許仇恨操控我們的人生~
面對生活的痛擊,我們要堅強,要反抗,要斗爭,要為求生存拼盡全力,但并不意味著要讓仇恨蒙蔽自己生的初心,忘卻善良、理想,放棄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終會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