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不應該信任金融顧問?
很多人過生活靠的并不是問基礎性的問題,而是一條社會經驗法則——信任,他們選擇相信政府、相信領導者、相信醫生。
大多數銀行客戶會先和他們的金融顧問建立一種信任或不信任的關系,然后聽取他們的信任的顧問的意見,但很少有人會驗證顧問是否真正清楚自己在講什么。
當意大利銀行的客戶被問及他們依據什么來判斷是否應該相信他們的顧問時,2/3的人的答案是個人關系,只有1/3的人的答案是顧問的能力。
信任關系一般建立在表象之上,比如,顧問是否愿意傾聽他們說話,是否面帶微笑并與他們進行眼神交流。在這種情況下,顧問如何建議,客戶一般都會照做,而剩下的寶貴咨詢時間都用來閑聊了。
事實上,40%的意大利客戶表示,每個月他們花在保險和投資方面的時間不到1個小時。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意大利人每個月平均花幾百小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眼花繚亂卻無聊的節目。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更愿意依賴一條簡單的投資法則,即:
相信你的銀行顧問。
就像所有的戰略一樣,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信任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壞事,主要取決于具體環境。信任會對你有益,如果你的銀行顧問:
1、了解特定的金融產品
2、與你沒有利益沖突
第一個條件表示顧問的能力值得你信任,第二個條件表示他的動機值得你信任。金融顧問的能力并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么重要。你肯定不會發現一個友好的微笑就能讓你上當,但是,你確實應該問幾個問題,以了解顧問的真實實力。
不過,利益沖突更難被察覺。與銀行顧問交談時,很多客戶會認為他們得到的投資建議最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實際上,銀行顧問每個星期都會接受培訓,以便銷售那些可以給銀行帶來高傭金的金融產品,當然,他們個人也會因此拿到獎金。回想一下,不管了解還是不了解產品,那些奧地利顧問都一致向客戶推薦養老金計劃。可以說,能讓銀行獲利最多的產品,最不可能有益于客戶。
利益沖突根植于銀行體系中,客戶必須有所了解,如果不想每次都上當受騙,你除了學習基本的財務知識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