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五月十七日,皇帝下詔:“從今天開始,訴訟案件有經尚書省判決不服的,可以到東宮上訴,委太子裁決。如果仍不服,再上奏皇帝。”
11、
五月二十三日,御史大夫蕭瑀上奏彈劾李靖擊破頡利牙帳時,御軍無法,突厥的財寶全部被搶掠一空,請交付法司調查。皇上特別下令,阻止彈劾。等到李靖入見,皇帝對他大加斥責,李靖頓首謝罪。過了很久,皇上才說:“隋朝史萬歲擊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反而有罪被殺(事見公元600年記載)。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加授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賞賜綢緞一千匹,加封食邑,連同之前已有的,一共五百戶。過了一段時間,皇上對李靖說:“之前有人進你的讒言,現在朕已經醒悟,你不要掛懷。”又賞賜綢緞二千匹。
12、
林邑進獻火珠,有司認為,他們的奏章言辭不遜,請出兵討伐。皇上說:“好戰者亡,如隋煬帝、頡利可汗,都是我們耳目所親見。小國勝之不武,何況未必能勝!語言之間,何足介意!”
華杉曰:
火珠,胡三省注,據《唐書》記載,狀入水晶,正午時分,放在太陽光下,下面再放上艾草,就起火。聽起來是凸透鏡的原理。
林邑遠在今天越南中部,萬里之外,一句話沒禮貌,有司就要出兵討伐,這位“有司”,太輕佻了。
13、
六月四日,任命阿史那蘇尼失為北寧州都督,以中郎將史善應為北撫州都督。
六月九日,任命右驍衛將軍康蘇密為北安州都督。
14、
六月二十二日,征發士卒修洛陽宮以備巡幸,給事中張玄素上書進諫,認為:“洛陽并沒有確定巡幸日期,而預先修建宮室,不是今日之急務。當初漢高祖采納婁敬的建議,從洛陽遷都長安,豈不是因為洛陽的地形在軍事上不如關中嗎!漢景帝相信晁錯的計劃,而帶來七國之亂,陛下如今讓突厥人居住在中國,突厥與皇室的親近關系,比七國如何?豈能不先以突厥為憂,卻急于修建宮室,輕易出巡!臣見隋朝當初營建宮室,近山沒有大木,都從遠方運輸,二千人拖曳一根柱子,以木為輪,則摩擦起火,于是鑄鐵為輪轂,走一二里,鐵彀就磨破了,又另外用數百人帶著鐵彀跟隨替換,一天時間,不過行二三十里,計算下來,一根柱子的費用,就要數十萬人工,則其余花費可以推算了。陛下當初平定洛陽,凡是隋朝宮室恢弘壯麗的,都下令燒毀,這才不到十年,又要去修,為什么前日之惡,而今日又要仿效呢!況且以今日之財力,還趕不上隋朝!陛下役使滿身創傷的人民,沿襲亡隋之弊政,恐怕又甚于隋煬帝了!”
皇上對張玄素說:“你說我不如隋煬帝,比桀、紂如何?”
回答說:“如果這項工程不停止,也是同歸于亂罷了。”
皇上嘆息說:“我的思考不夠成熟,以至于此!”回頭對房玄齡說:“朕認為洛陽居于中部,各地來朝貢路程都差不多,為了便民,所以想修建宮殿。如今張玄素所言有理,應該即刻撤銷計劃。以后如果有事到洛陽,就算露宿也無妨。”仍賞賜張玄素彩綢二百匹。
華杉曰:
這就是“我們終將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李世民燒了楊廣的宮殿,但等他當了皇帝,他自己也想建一座。大家都有一個問題:當初為什么要燒呢?留著他不好嗎?李世民要燒洛陽宮,項羽要燒阿房宮,多可惜呀!
這是“伐”的文化。侵略和討伐,不一樣,侵略,是入侵,搶掠,要的是利益;討伐呢,伐是砍伐,把他宗廟的樹都砍了,把他的宮殿都燒了,是毀滅他的政權符號,向全國人民宣示他的滅亡。歷代燒了又建,建了又燒,就是這個原因了。
15、
秋,七月一日,日食。
16、
七月二日,皇上問房玄齡、蕭瑀:“隋文帝是怎樣的君主呢?”
回答說:“文帝勤于為治,每次臨朝,經常都工作到中午之后,五品以上官員,引坐論事,衛士不能換班,送餐食進來就地進食;雖然他的性情并非仁厚,也是勵精圖治之主。”
皇上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事都自己決定,不任用群臣。天下那么大,一日萬機,就算是勞神苦形,豈能每件事都處理得當!群臣既然知道他要拿主意,就都等著他發話,就算知道不對,也不敢諫爭,這就是他傳兩代就滅亡的原因。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讓他們思考天下之事,向宰相匯報,深思熟慮,研究妥當,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何愁天下不治!”于是敕令百司:“從今天開始,皇帝詔敕行下有不妥的,都應該上奏,不得一味順從,不肯盡心。”
華杉曰:
李世民說楊堅,“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這句必須保留原文,無法翻譯,一譯就錯。所有古文書的白話文本都要損失一半意思,這是我要自己寫一本講解資治通鑒的原因。就這一句,我看之前的譯本,又把“明”譯成“聰明”的,也有譯成“精明”的,這就不僅譯錯,而且譯反了,不明,恰恰就是很聰明,很精明,楊堅怎么會不聰明,不精明呢?
明,是《大學》的“明明德”,是王陽明的致良知,是我心光明,是至誠無私。無私,則心如明鏡,物來心照,了了分明。楊堅一肚子都是私心,他那面鏡子,就布滿灰塵和污垢,所以不明。那鏡子不明,就“照有不通”,照人照事,都照不清楚。照不清楚,你不管那么多事也行,他又不放心別人,事事多疑,都要自己拿主意,國家那么大,每件事情都要他定,當然就要出問題了。
很多領導,國家領導也好,公司領導也好,部門領導也好,都有不放心別人的毛病。這種毛病,主要是腦子里少了一根弦,忘了一個問題:你就放心你自己嗎?別人可能弄錯,你就不會弄錯嗎?所有人的事都你來弄,是錯的概率大,還是對的概率大?
誰做都會有錯,首先要接受有錯誤;然后呢,與其自己弄錯,不如讓別人犯錯。不要跟下屬比誰英明,下屬的本事,都是你的本事;下屬的壞事,則是他自己的,因為你可以換掉他。
17、
七月十日,任命前太子少保李綱為太子少師,以兼御史大夫蕭瑀為太子少傅。
李綱有足疾,皇上賞賜給他步輿(人力車),讓他乘坐到內閣前,數次引他進宮,問以政事。每次到東宮,太子都親自下拜。太子每次視事,皇上令李綱與房玄齡在旁陪坐。
之前,蕭瑀與宰相參議朝政,蕭瑀氣勢剛強,又喜歡辯論,房玄齡都不能抗拒,而皇上大多不用他的意見,房玄齡、魏徵、溫彥博曾經有一些小過,蕭瑀上奏彈劾,皇上竟不過問。蕭瑀由此怏怏自失,皇帝于是罷免他的御史大夫之職,為太子少傅,不再參預朝政。
18、
西突厥種落散居在伊吾,皇帝下詔,以涼州都督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于磧口貯糧,來投降的人,就給予賑濟;對來訪的使者,則招待慰勞,于是來著絡繹不絕,相望于道路。李大亮上言:“要懷柔遠方,必先安定近民,中國如本根,四夷如枝葉,疲中國以奉四夷,猶拔根本以益枝葉。臣遠考秦、漢,近觀隋室,外事戎狄,都導致國家疲弊。如今招徠西突厥,只見勞費,看不見有什么益處。何況河西州縣蕭條,突厥微弱以來,才開始得以耕種收獲;如今又要供應這些人,百姓將不堪承受,不如取消招慰。伊吾之地,都是戈壁沙漠,他們自己擁立國君,又要求稱臣內屬的,我們就接受,羈縻他們,讓他們居住在塞外,為中國屏障,這才是施虛惠而收實利。”皇上聽從。
華杉曰:
還是悅近來遠的道理,我們只需要對自己的人民好,遠方的人自然歸附。如果拿自己百姓的血汗去懷柔遠方,就是本末倒置了。
19、
八月十四日,皇帝下詔:“官員平常穿的服裝沒有等級差別,從今天開始,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紅色,六品、七品穿綠色,八品穿青色;婦人衣服與她丈夫的顏色一樣。”
20、
八月二十二日,皇帝下詔,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右仆射。李靖性格深沉厚重,每次與宰相參議,謙恭謹慎的樣子,好像不會說話一樣。
21、
突厥既亡,營州都督薛萬淑派契丹酋長貪沒折前往游說曉諭東北諸夷人部落,于是,奚、室韋等十余部都歸附。薛萬淑,是薛萬均的哥哥。
22、
八月二十六日,突厥欲谷設來降。欲谷設,是突利的弟弟。頡利失敗之后,欲谷設投奔高昌,聽聞突利為唐朝所禮遇,于是來降。
23、
九月六日,伊吾城主入朝。隋末,伊吾歸附,設置伊吾郡;隋亂,向突厥稱臣。頡利既滅,舉其所屬七座城池來降,于是以他的土地設置西伊州。
24、
思結部落饑貧,朔州刺史、新豐人張儉招集他們歸降。有些不來的,仍居住在沙漠以北,親屬私相往還,張儉也不禁止。后來,張儉遷任勝州都督,州司上奏說思結部落要叛變,皇帝下詔,派張儉前往調查。張儉單騎進入其部落,游說曉諭,把他們遷到代州安置,朝廷即刻任命張儉為檢校代州都督,思結最終沒有叛變。張儉于是勸他們從事農耕,本年,莊稼獲得大豐收。張儉擔心他們蓄積一多,又生出異志,奏請用市價購買他們的糧食,以充實邊防儲糧。思結部落喜悅,耕田更加賣力,而邊防儲備也更充實。
25、
九月十四日,開拓南蠻土地,設置費州、夷州。
26、
九月十七日,皇帝前往隴州。
27、
冬,十一月一日(原文為壬辰日,根據柏楊考證修改),任命右衛大將軍侯君集為兵部尚書,參議朝政。
28、
十一月三日,皇帝車駕還京師。
29、
皇上讀《明堂針炙書》,說:“人的五臟,都聯系著脊背。”十一月十七日,皇帝下詔,從今天開始,不得鞭笞囚犯脊背。
30、
十二月十四日,皇上在鹿苑打獵;十二月十五日,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