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昂內往事
1、我喜歡看老電影,新電影再好看也會放上兩三年,回過頭來在看。從這點上來講,我把電影看做白酒。新釀的白酒會有辛辣味和刺激性,這不僅挑戰我們的口感,也會刺激我們的神經。經過一段時間陳釀后,這些辛辣刺激性的成分會揮發干凈,留下整壇口感綿柔的白酒。新電影上映時,因宣傳、各家論爭之故會夾雜著各種雜音,多少影響了自己對電影的判斷和把握。放上一段時間,等一切塵埃落定,再去品味,它應有的醇香就會揮發出來。
然而,今年我去影院觀看新電影的次數明顯多了,因為有些我期待已久的片子終于上映了,我已經等不及了,管他有沒有刺激性,我都想立刻一嘗究竟。賈樟柯的《山河故人》無疑就是這樣的片子。
2、我看的第一部賈樟柯的片子是2006年的《三峽好人》,那時看電影基本上都是一些大片,看到《三峽好人》時,它給我一種異樣的感覺,凌亂的工地、拆遷的房子、光著膀子抽著煙商量著下一步去哪謀生的民工、盛著白酒的茶缸子、簡陋的飯館……一切都那么真實,更真實的是底層人物的生存處境,農民工為了多掙幾十塊錢,可以去當煤礦工;沈紅大老遠來到奉節尋找丈夫,她明知夫妻名分已名存實亡,只為討個說法……
之后,又看了賈樟柯的處女長片《小武》,小武是一個被社會嫌棄的“局外人”,而小武又不像加繆所描寫的局外人那樣對一切都不在乎,小武是注重感情的,友情、親情他都在乎,但扒手的身份讓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
賈樟柯不像羅伯特·布列松那樣將扒手當做一種藝術來描寫,他將小武置于時代的背景下,記錄小武的心里路程,人生走向。之后又陸續看了《站臺》、《天注定》,你會發現原來賈樟柯鏡頭關注的焦點一直沒有變,都是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情愛長短?!渡胶庸嗜恕樊斎灰彩沁@樣的主題。
3、《山河故人》分三個時空,1999年、2014年、2025年,地點分別是在汾陽、汾陽&峰峰、澳大利亞。影片第一段依然是我們熟悉的賈樟柯式的電影,小縣城的喧鬧,小縣城青年的愛情故事,只是這一次畫面的色彩更鮮艷了。第三段故事發生在未來,城市生活的氣息鋪面未來,但2025在賈樟柯的想象中和現代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他的關注點也不在此,他的鏡頭依然聚焦于豪華別墅里的小人物。
《山河故人》里充滿著離別愁緒,而主角濤承受著所有的故人的離別。梁子因為濤選擇和張晉生結婚而離開了濤,當梁子再次回到汾陽時,已經身患重病,不久也將永遠的離開濤。
張晉生和濤結婚又離婚,濤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兒子。
濤的父親參加老戰友的生日聚會時,死于他鄉,濤將父親送往車站,卻等不到父親的歸來,再次見到父親時,只有一具冰冷的尸體。這一次離別徹底擊潰了濤的防線,她再也忍不住,任淚水流淌。
兒子到樂來參加葬禮,當兒子開口叫“媽咪”的時候,濤知道自己的到樂已經成了別的女人的兒子。最終兒子還是要回上海的,她能想到的辦法就是乘一列慢車,讓兒子多陪伴自己一會。
另一部比較感傷的離別題材的電影就是《城南舊事》。濤像極了英子,英子也經歷了和妞兒、秀珍、小偷哥哥、女傭、爸爸的一一別離。不同的是英子是在童年經歷了這些,濤是在中年。
《山河故人》和《城南舊事》不同的時,賈導也將鏡頭對準了離開故土的人,他們無一不在思念故土,思念故人。梁子遠走他鄉,在最無助的時候選擇了回到家鄉,求助濤;張晉生想回卻回不來了,買了那么多支槍,卻沒了敵人,那一刻他是在思念梁子這個“敵人”;兒子到樂在澳大利亞生活上學,卻想要回到他朦朧中的故鄉,見到形象模糊的媽媽;父親最終也是葉落歸根,回到了故土。
無論走到哪,故鄉永遠都會跟隨,因為它已植根于每個人心中。
4、到2006年的《三峽好人》時,賈樟柯已經開始有意的將超現實主義元素搭配在自己的電影里。例如《三峽好人》里火箭一樣升起的樓房、走鋼絲的人。升起的樓房是在沈紅等丈夫沒等來時,那奔向天空的樓房就像沈紅對丈夫的感情,也飛向空中不見了,那一刻她已決定同丈夫離婚。走鋼絲的人是在民工踏上去山西做煤礦工的路程時出現的,預示著這些人命懸一線。
在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理論里,他將這些元素稱作為自足鏡頭,去掉他們對影片敘事沒有任何影響。有些自足鏡頭是天才的想象,它的出現提升影片的質量,《三峽好人》中的自足鏡頭就屬于天才的想象。但賈導之后幾部影片中出現的那些超現實主義元素卻再也沒有像《三峽好人》里那么富有天才的想象力。無論是《天注定》里的騾子、修女,還是《山河故人》里扛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