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月魚
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聯大歲月”和“師友相冊”這兩輯主要講的是西南聯大時期的那些人那些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西南聯大時期“泡茶館”是聯大學生特有的語言,那個時期的泡茶館,并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找個僻靜的茶館,喝喝茶,聊聊天,談談事。那個時期的“泡茶館”,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賦予了特別的涵義。
汪曾祺寫:泡茶館對聯大學生有些什么影響?第一,可以養浩然之氣,在那個污濁而混亂的時代,學生生活又窮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卻能自詡清高,鄙視庸俗,并能保持綠意蔥蘢的幽默感,用來對付貧困和惡濁,這和泡茶館是有些關系的。
第二,茶館出人才,聯大學生上茶館,并不是窮泡,除了閑聊,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因為聯大圖書館座位不多,宿舍里沒有桌凳,所以看書多半都在茶館里。不少人的論文、讀書報告,都在茶館里寫的。汪曾祺甚至在茶館里答過試卷。有同學,甚至把自己的洗漱用品都搬去茶館,每天一起床,就去茶館洗漱。然后在茶館泡一天,這在今天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那個時代,茶館是聯大周圍的風景,它們相得益彰,譜寫了很多的故事,成就了很多的人才。
第三,泡茶館可以接觸社會。汪曾祺說,他對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都感興趣,都想了解,這個泡茶館有一定的關系,也為他寫小說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西南聯大時期,學校辦學條件特別艱苦,學生住的宿舍是土房子,學校的道路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都泥濘不堪,學校食堂的飯食糙米飯,里面還有老鼠屎。在這樣的環境下,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這和那個時期的那些名師,還有自由是分不開的。
汪曾祺寫那時候的自己,不是個好學生,常逃課去看自己喜歡的各類書,每天晚上都是在系圖書館看到雞子打鳴,甚至天亮了才回宿舍。他和住在自己上鋪的兄弟,基本沒有見過面。因為那個人早起晚歸忙學習,而他是個夜貓子。
他說:如果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他不會成為一個作家。他大學時期看得那些亂七八糟的書,還有那些名師的教導,成就了日后的他。
聯大的老師有沈從文、聞一多、朱自清、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等等,學校實行學分制,雖然自由,選擇哪位教授的課都行,但是也要修夠學分。
這里面汪曾祺寫的最多的是他的老師沈從文。大概也是因為沈從文在他成為文學家的路上,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從文教寫作,寫的比說得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候甚至比原作還長。除此之外,他還會推薦學生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的寫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所以他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抱著一大沓書,都是帶給學生的。這種教學方法,汪曾祺先生十分推崇。現在看來,沈從文是一名創意十足的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十分新穎,也培養了一些名家。
學生習作寫得比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極大的鼓勵。經他的手寄出去的稿子,不計其數,他為學生寄送的郵費,加起來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為了防止超重太多,節省郵費,他大都把原稿的紙邊踩去,只剩下紙芯。稿子發表之后,稿費寄來,他必親自為學生送去。汪曾祺說自己在昆明期間寫的稿子,幾乎無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這讓我想起來,之前看的沈從文和張兆和婚后的生活,沈從文對金錢沒有太多的概念,所以很多時期,家人的日子并不好過,張兆和十分不理解。這大概是文人式的粗放吧。
但是沈先生的惜才愛才,不過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十分難得的。
除了沈從文,寫到徐志摩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帶了一個很大的煙臺蘋果,邊吃邊講,這在今天的課堂上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肯定會被人拍到傳到網上,然后引起軒然大波。聞一多先生的課,同學們可以抽煙,因為他自己在開講之前也會點燃大煙斗。他講授的古代神話,深受學生們的喜歡,工學院的學生為了聽課,甚至會穿一座城來聽他的課。這也是對他課堂魅力的充分肯定。
提到金岳霖的時候,說他養了一只大斗雞,這雞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和他一起吃飯。他還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了,就把梨子和石榴送給他們,他再去買。這里可以看出他的率真和隨意。
西南聯大的這些名師,每一個都那么可愛,對待學生耐心寬容,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看書,熱愛教學,在那個特定的艱苦的時代,他們是時代的風景,時代成就了他們,他們也成就了時代。
從汪曾祺先生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聯大的幾年,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可以肆意地看自己喜歡的書,聽喜歡的教授授課,自由地發揮自己的特長。
那個時期,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都愛看書,沒有手機和電腦的干擾,反而更有利讀書,做學問,所以成就了那么的人,留下了那么多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