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的定義就是就是管理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以求盡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目標。然而在我看一堆材料之后發現:目標、計劃、專注、效用這些概念本身就十分可疑,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篇筆記的整理。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個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目標的悖論
- 清晰目標的意義(20170221,萬維鋼,精英日課)
- 集中:有清晰簡單的目標,那么就能方便地集中力量和注意力去完成它。
- 反饋:是不是做到了,做到什么程度,花了多少時間做到都能知道。接下來需要多少資源也能得以估算。
- 激勵:目標本身就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對登山者來說,為什么登山,因為山就在那里。
- 堅持:有截止日期,有反饋機制,有切割成小目標的目標是一種非常好的長期堅持的手段。
- 尋徑:有了目標,就會開始想辦法:產品經理如果說做一個高大上的效果,那程序員很可能會無所適從,只有提出明確的需求,不管多難,程序員總有辦法去解決。
- 強烈目標的問題(20160824,萬維鋼,精英日課)
- 不惜代價:人可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惜代價,比如作弊,偷懶,甚至違法。
- 忽視危險:傳銷組織總是強調目標,不停地重復洗腦讓你忽略異樣,登山者也可能會因為目標感而陷入危險。
- 無法自動適應變化:來自行為經濟學,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租車司機,當一個司機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每天掙多少錢的目標,那么他可能在平時就不得不干到很晚,而容易接活的下雨天或周末反而提前掙夠了就回家了。總工作時間反而要長很多。
- 極端式成功者的做法(20161101/20170306,萬維鋼,精英日課)
- 麗莎·蘭道爾,理論物理學家,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級別的大神,非常喜歡并且擅長攀巖、滑雪和沖浪,寫過三本科普暢銷書,為歌劇寫過歌詞,她的策略是:在做事之前都要有計劃,計劃可能變來變去,但她非常關心自己在每一件事中能得到什么。和朋友一起出去看星星,結果有云,她還是能找到找人造衛星這樣的小目標讓自己不虛此行。
- 伊隆·馬斯克,PayPal的聯合創始人,SpaceX 的創始人,特斯拉汽車的聯合創始人,SolarCity 的主席,最近又開始了 Neuralink 公司希望實現腦機互聯, 他想干的事情,是解決能源問題、是移民火星,他的策略是:「追求那些比自身更大的東西」。在 Quora 有人問「如何成為像伊隆·馬斯克這樣的人?」他的前妻說「如果工作本身對你沒有驅動力,你追求的不是把什么大事辦成,而僅僅是想讓自己看上去了不起的話,你就別想這種極端的成功了」。
- 斯多里·馬斯格雷夫,是 NASA 的宇航員,此外他還是數學家、程序員、飛行員、軍人、腦科學家、外科醫生。他還有數學學士、化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醫學博士、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碩士、文學碩士學位。在 NASA 以「能修理所有東西」著稱,以至于后來哈勃望遠鏡出了問題,NASA 派出他去執行這個修復任務。他的策略是:培養廣泛的興趣,把知識本身當成回報。
計劃的悖論
-
周全地計劃需要發現足夠多的選擇:
在計劃之前,發現足夠多的選擇,也許更有機會選擇出那個相對來說更好的。我整理了三個方法:
Ask why:同樣一件事情,多問一句 why,做出來效果就也許就不一樣了。比方說同樣是發傳單,如果僅僅是發傳單本身,可能就只會站在街邊發發傳單。但如果多問一句,為什么要發這個傳單,答案是為了擴大公司某產品的知名度,那么可以針對性地對這個原因本身進行頭腦風暴,進而思考如何發傳單能更有效地達成這個目的,甚至開始思考除了發傳單本身還有沒有別的渠道實現這個目的,而不是糾結發傳單好累這樣的抱怨上。(2017,成甲,好好學習)
-
矩陣思考:矩陣思考是指把一項任務的多個正交維度拆分出來,然后窮舉組合的思考方式,比如要研制一款新奇的餅干,可以直接隨性地找到一些口味的元素加以組合,比如巧克力+藍莓,核桃+山楂什么的,如果用矩陣分析法,有下面三個步驟:
1)提取餅干的維度,比如把餅干簡單拆分成七個維度:口味、結構、脆度、造型、顏色、交互、概念。
2)對每個維度進行細分,取反,比如口味(巧克力,牛奶,雞蛋,抹茶……)、結構(單層,夾心,外涂層……)、脆度(酥脆,香脆,糯性……)、造型(圓,長條,擬物造型……)、顏色(黑白,鮮艷……)、交互(開合,持握,轉動……)、概念(健康,年輕活力,家庭……)
3)畫張表格,組合這些維度。
事實上,還可以拿市場上已有的成功的餅干,去對應這個表格上的位置,從而預測出什么樣的餅干可能受市場歡迎,同時還沒有被做出來。(2016,采銅,精進)
-
去掉隱含假設:有時候我們覺得沒什么選擇,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歷和思維慣性的隱含假設限制了我們。采銅在「精進」一書中歸納了四種常見的隱含假設:(2016,采銅,精進)
1)賽道假設,假設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比賽,獲勝者寥寥,大家都在一個賽道上競爭。事實上,世界可能更像是仙人掌,我們可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冒尖,成為一個頂點。
2)低關聯假設,假設領域 A 跟領域 B 完全沒有關系,如果之前一直在領域 A,那么假如說換成了領域 B,那么之前的時間就全部白費了,事實正如喬布斯在斯坦福演講中說的那樣,人生是一個點連成線的過程,有些經歷也許要若干年之后才能看到起真正意義所在。
3)僵固型心智,假設自己的能力被固定在某一個點不會增加,比如說自己天賦不足,智商不夠,從而放棄努力,事實是擁有成長型心智的人更可能通過努力來成為僵固型心智眼中的高天賦,高智商的存在。
4)零和博弈,假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只有利益的爭奪,我的利益都是從別人那搶來的。事實上,世界上更多的合作是雙贏的,在斯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策略是「如果不能雙贏,選擇好聚好散」。
-
德國之師的策略(20170419,羅振宇,羅輯思維)
拿施里芬計劃來說,它詳細規定到了每一支部隊的進展,第幾天做到什么一目了然,每支軍隊有多少武器,前線運輸計劃等非常詳細。然而一旦開戰,這些計劃其實也就作廢了。
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但計劃仍然要做,因為計劃不是用來不折不扣實現的,而恰恰是用來應對變化的。
-
計劃的三個好處:
1)統一戰略方向,磨合團隊,了解自己有多少資源家底。
2)即便局部有變化,掉了隊的也能方便地找到附近的援助。
3)計劃中獨立的小模塊仍然非常有效。
-
簡單可行的計劃(2009,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
-
沒必要做計劃,因為:
1)大多數計劃其實非常簡單。每天跑步半小時,堅持多久呢?一輩子就好了。每天背50個單詞,堅持多久呢?更簡單,因為沒必要堅持一輩子。
2)剛開始我們往往實際上并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想想自己的年度計劃有被完美完成的過嗎?是不是總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不如慢慢地從小開始做起,先看看一天的計劃能不能完成,然后再看看一周的計劃能不能完成?然后再往大了去計劃,看看一個月的計劃能不能完成,一開始就上年度大計劃,很難有效執行,就好像剛進健身房的小白,想要實現健美選手的訓練計劃一樣。
-
-
貝佐斯和特朗普的策略(20161110,萬維鋼,精英日課)
1995年,亞馬遜開始在網上賣書,上線第一周,銷售額達到 14000 美元,然而他們因為人手有限,只發了 800 多美元的貨。這時候雅虎給了個主頁鏈接的 offer,貝佐斯答應了。后來他搞玩具、kindle、電子書、云計算,都是這樣的打法:看到機會不顧一切先進去,搶占市場,再面對吃不下的流量、資金流斷裂的危險和各種技術問題。
特朗普的競選模式是這樣的,先對某個問題,用及其煽動性的言論發話,然后媒體炒熱這個言論,選民開始關注,吸引對手來攻擊自己,然后馬上抓住對手漏洞進行嘲諷。等到對手反應過來開始解釋的時候,第二波熱度話題已經開始了。特朗普當然給自己留了一大堆的漏洞,但沒有關系,因為他反應快,也根本不在乎。
如果你的打法是什么都事先準備好,謀定而后動,沒把握就不出手,那么你永遠打不過貝佐斯和特朗普這樣的對手。
-
沒有計劃
- 完成好過完美,盡快做出一個只有基本功能的產品原型,然后推向給用戶,通過用戶的反饋來不斷改進產品,直到找到你真正的方向。比如 dropbox 的最小化產品就是一段三分鐘的視頻,直接看市場有什么反應。最小化產品的核心在于:放棄對需要的認知沒有直接作用的一切功能或流程。唯一的目標就是「快」。(2012,埃里克·萊斯,精益創業)
- 如果一個人在森林里迷了路,他不應該去找一張地圖或是計劃怎么出去,而是應該去找水流,因為順著水走最后一定能走出去,神奇的是,你走出之后還是沒有一張完整的地圖。在有效的行動者眼里,只有兩件事值:1)先干了再說,在缺乏足夠信息的前提下,是很難做出理性判斷的。2)好事和壞事是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轉換的,洞察優勢和劣勢背后的可能性。(20161208,羅振宇,有效行動的邏輯)
專注的悖論
-
多線程陷阱
- 有人對軟件公司研究表明,如果同時做兩個項目,每個項目就只能得到40%的時間,剩下的20%浪費在了項目切換上了。如果同時做5個項目,那么每個項目將只能得到5%的有效工作時間,你得花75%的時間用于項目切換。換言之,項目越多,你花在項目切換上的時間就會越多。(20160811,萬維鋼,精英日課)
- 那些愿意多任務,甚至號稱自己善于多任務的人,其實往往還是多任務能力更差的人,他們面對多任務工作的時候,效率比一般人更差,甚至比不愿意搞多任務的人還差,他們之所以要搞多任務,并不是因為他們擅長多任務,而是因為他們么辦法集中注意力。(20160811,萬維鋼,精英日課)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這么幾件事會破壞你的專注:1)電話、短信、微信。2)不速之客。3)會議。4)滅火等其他緊急情況。5)拖延、猶豫。6)社交閑談刷微博知乎。把這些可能打斷你的事情統一處理或者提前預防了,你就能收獲專注。(2016,博恩·崔西,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
-
多任務的高手(20161107,萬維鋼,精英日課)
-
蒂姆·哈弗德是經濟學家出身,后來專職寫作成為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因為一本「臥底經濟學」被中國讀者熟悉,他后來寫的這本「混亂」被泰勒·科文評價道「這是哈弗德最好,也是最深刻的書」。這本書中總結了一套「多項目工作法」。他本人就是這么做的,簡單的說就是同時有好幾個不同的項目在進行,比如幾個科研項目,幾個寫作項目,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存檔,有什么新想法就加進去,哪個項目能做就做,暫時不能做就放著。這樣做至少有這么幾個好處:
1)不同項目可以互相配合,相互激發靈感。
2)每次轉換項目,等于是換腦子,這會給大腦一種新鮮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3)在做一個項目的同時,你的潛意識仍然在關注另一個項目,這樣特別容易出現靈感火花。
4)一個項目實在做不下去還可以暫時擱置,還有別的項目可做。
哈弗德本人在寫作此書的時候,黑板上就列了超過15個項目,他每次會從中選出3個項目作為重點工作。
-
效用的悖論
追求效用的正面意義就不啰嗦了,說點反面的。
-
放棄追求效率,轉而追求趣味(20130705,羅振宇,和你賽跑的不是人)
- 羅振宇在這一期講了埃里克·布林約爾松的「與機器賽跑」這本書,說這一次的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技術革命是空前的,是一次快速底層的革命,它對職業的取代跟之前的工業革命有兩個明顯的區別:1)速度快,工業革命花了至少200年來用工業社會取代農業社會,也就是說那些農業人口至少有幾代人的喘息時間來適應。而這一次的技術革命可能只需要一代人。2)工業革命對農業文明的職業取代是從低到高的,也就是說工業革命對爬到管理者、醫生以及其他「高端」行業的位置是沒有威脅的,因此人只要往上走,就能在職業上獲得安全感。然而這一輪機器對人的替代,是不挑領域的,醫生、律師都是高危的被取代的對象。
- 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計算機革命,人之所以被機器取代,就是因為在效率上干不過機器了。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工作是憑著效率來超過其他人類競爭者的話,那么當計算機闖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人可能會毫無勝算。追求效率其實就并不是一條理性的道路了。羅振宇在視頻中舉了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說一個人做麻辣燙要比考公務員進銀行靠譜,因為麻辣燙無關效率,它是一個有情調、講體驗的東西。只要還有人還喜歡吃麻辣燙,那這個需求就存在,而且即使機器能做麻辣燙,人們還是會傾向去去吃純手工做的,因為有「溫度」。相反銀行柜員,前幾年還想說 ATM 滿大街都是,要啥銀行柜員,沒想到現實更激進,這兩年已經連賣西瓜的大媽都用支付寶無現金化了,不要說柜員,就連銀行本身正面臨著很大的危機。
-
無用之用
-
那些當下沒用的技能:
喬布斯在里德學員退學后,自學到的襯線字體和無襯線字體,當時他知識陶醉于字母組合和字間距中運蘊含的美。并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把這個東西應用到 Mac 計算機上,而且因為 Windows 復制了 Mac,事實上個人電腦也不會有這樣的字體。但事實上,根據喬布斯傳中的描述,他其實并不是真的想退學,而是不想付學費而已。他在退學之后也再也不去上那些他不感興趣的課程了。有趣的是,這些課程正好是上面提到的自由技藝和國學(在里德學院,學生被要求閱讀「伊利亞特」這樣的作品,還要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喬布斯拒絕上這些必修課,而是去上自己感興趣的課,比如舞蹈課。(2014,沃爾特·艾薩克森,史蒂夫·喬布斯傳)
-
自由技藝:
自由技藝(Liberal arts)原本是古羅馬時代的一套課程,被認為是自由的人應該掌握的一套學問,而自由的定義就是:不是一個奴隸。自由技藝包含了文法、邏輯、修辭、算數、幾何、音樂和天文。盡管時至今日,已經沒有奴隸,自由技藝的課程也有所改變,但其根本的精神沒有變化,就是這些課程所學都不是能夠直接拿去找工作賺錢的知識,而是一種思維訓練。萬維鋼把自由技藝訓練出來的技能分為三個:批判性思維、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1)批判性思維:并不是說拿到一個東西然后去批評它,而是用一種審視的方式去看待事情,比如去判斷證據是否充分,邏輯鏈條是否完整,有沒有偏見,反方的說法有沒有道理。這必須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過程,而不是附和己方陣營或單純地黨同伐異。提到邏輯鏈條,我想舉例現代西醫藥物的研究過程,一個藥要上市,必須要經過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測試。這里每一個名詞背后都是用最大的努力去試圖證明這個藥是無效的,只有這個證否的嘗試被事實反駁了,那么才說這個藥是有效的,并且這個有效只是暫時的,因為它還必須要面對下一次更強力的證否挑戰。(20160909,羅振宇,你怎么還信中醫)
2)交流:或者說一個人的風格,氣質,人格魅力。一個簡單的段子,郭德綱講出來和普通人講出來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同樣的,金庸寫出來的文字,即便故事性本身很老套,但就是會一捧起書就放不下。跟這些人交流,你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種無法用信息本身承載的細膩。
3)解決問題:這里的解決問題并不是那種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問題,而是復雜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比如有個屬下犯了錯誤,你究竟是采用剛打贏官渡之戰的曹操,把這個事忽略掉穩定人心呢?還是學夢中殺人的曹操,高調處理來給自己立威呢?(20161125,萬維鋼,精英日課)
-
哲學和國學
當洋務派元老張之洞還在鼓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時候,他的反對者早已看出來中國落后的可不只是技術,技術的落后根源在于意識形態的落后,所以青年學子若留學海外,政治學,法律學才應該是首選,其中王國維最是激進,他給出的選擇是哲學,意識形態雖為技術之根基,然哲學是意識形態之根基,而中國,沒有哲學。
?
這樣的論調當然會激怒民族主義者,畢竟我們有儒家、道家、法家,你把孔子、莊子、韓非子放哪去了,憑什么說中國沒有哲學呢?可在西方的標準看來就是如此。哲學首先是一門無用之學,不是說它真的無用,而是說它不追求效用。中國人的「哲學」是及其講重功用的。羅振宇講儒家的時候就說過一個例子,說孟子去見梁惠王說你要仁義,梁惠王問為啥?孟子就說,你仁義了,百姓就擁護你,別的國家不仁義,百姓就不支持他,那你跟他打仗你就容易贏呀。(20170112,羅振宇,王陽明心法)
?
反觀哲學,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就講過一則故事,即便是幾何學,也是鄙視實用價值的,有個學生在聽完一段證明后便問歐幾里得說學幾何有什么好處?歐幾里得便拿三分錢打發這個青年,因為他一定要從他所學的東西里得到好處。
?
有意思的是,鄙視實用主義卻實用主義地被證明了是有道理的,古希臘的時代,沒有人會想到圓錐曲線有任何用處,最后到了十七世紀的伽利略才發現拋射體是按照拋物線運動,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而運動。希臘人由于純粹愛好理論所做的工作,一下就變成了解決戰術和天文學的一把鑰匙了。(20170409,熊逸,熊逸書院)
-
數學、天文學和基礎科學
鄙視實用主義卻實用主義地被證明是有道理的,在數學這些基礎學科中再常見不過。除了上文提到的圓錐曲線。其實還有跟我們密切相關的,我們每天用的手機需要哪些「無用之用」的理論基礎呢?
?
我想硬件上要發展出這個技術,必須要先發展出原子鐘(10-14/秒級別的時間精度),廣義相對論(10^8 米/秒量級的速度精度),量子力學(10^-10 m 尺度下的世界)。這些理論的發展也離不開數學的發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最重要的數學基礎之一,就是黎曼幾何。而黎曼幾何是怎么來的呢?是一幫數學家覺得歐幾里得幾何中那五條公設最后一條平行公設不順眼,想要去掉或改掉才發展出來的。
?
其實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他們并不適合做科研,按照卓老板的話來說就是,你只有糾結到在看臺上看球場守門員頭發絲長度的誤差能深感不安,非要找出個解釋的地步,才會有興趣去發展這些理論。那些?真正扎根基礎科學方面的研究人員其實只有在申請經費的時候才會想想這些東西可以怎么應用,而實際上在做的時候,他們關心的只有他的理論是不是能解釋這個誤差。
-
我的評論
-
主動選擇
- 無論是選擇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還是在適當的時候妥協放棄,亦或是對一切保持好奇心地無所謂目標。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主動·積極地選擇。什么是主動呢?就是用「我選擇 XX 因為我想 XX」的句式來代替「他們要 XX,所以我必須 XX」。那什么是積極呢?就是用「盡管有 XX 問題」來代替「可是有 XX 問題」。
- 那么單線程,還是多線程,其實也是一個主動選擇的過程,倘若你主動地做好多個項目,在一項遇到瓶頸之時切換到另一項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時間管理方法。但如果是被項目所控制,無論是專注于一個項目,然后被卡住,非要最牛角尖不肯換,還是在做一個任務的時候不停地被微信提醒所打擾。都可能不是一個好的時間管理。
-
進化論
進化論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思維方式,它其實包含了兩個特點,一是用先隨機突變后自然篩選,二是微小進步積累的路徑依賴。隨機突變的概念很容易明白,而自然篩選呢,其實并不是選出最強或最適應的那個,而只是淘汰掉實在活不下去的那些。也就是說即便你所有方面的能力都很差,只要你還能活下去,你就是被自然選擇所接受的。微小進步的路徑依賴,是你不可能跳過中間步驟達成最后的目標,路徑上的每一步都是必要的。比如你不可能在沒有進化出感光細胞的前提下進化出基于感光細胞的眼睛。
為什么要提進化論呢?因為「無用之用」恰恰就是人類文明的「隨機突變」,沒有這些材料,后面進步的路徑依賴就會受到限制。而只有當自然選擇壓力變輕松,才會有人想要去研究這些「無用之用」,因為他們知道,即便他們做這些「無用」的事,也不會受到死亡威脅。
-
那有沒有時間管理的「術」呢?還是有的,那么還是從進化論出發,人之所以有時間管理的需求,無非是他想做什么事卻找不到時間,可以想到至少有兩個方法:
1)從最小的代價開始上手做這件事,比如一個人想寫作但找不到時間,那一天寫100個字的小日記還是沒問題的,慢慢積累經驗,市面上有的是方法,一個個拿來試試,有用就繼續,沒用就放棄,寫得好不好無所謂,只要繼續寫就好,創業圈不是有句話嗎,最重要的是留在牌桌上。
2)把自己所有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排個序,主動篩選掉那些價值低耗時長的事情,可以直接不做,或者委托別人去做,那么主動在自己身上應用自然選擇結果就是所有保留下來的習慣都是對自己來說最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