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美的沉思》我反復看了三遍,仍不知如何來寫讀后感。
初次讀的時候,只感覺一大波專業名詞、史料文獻、各種朝代信息撲面而來,我有點兒招架不住,頭暈暈的像被牽著走一樣,草草地瀏覽過一遍。再看一遍,也還是如此。
今年春天我去了一趟臺灣,聽了兩場蔣勛老師的講座,看了一場林懷民先生的舞劇排練,又沿著蔣勛老師的足跡,從臺北到臺中、臺南,再回到臺北。
欣賞了淡水夕陽的沉靜安寧,臺北老街的活力奔放,臺南少數民族邵族族群的神秘文化以及風光旖旎的日月潭。
我一路都被濃濃的文化氣息包圍著。時而沉醉在“最美大學”東海大學的校園內,追憶那早已遠去的青澀的校園時光;時而徜徉在“藝術寶庫”奇美博物館里,探尋人類文明的美的足跡。
在這次行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終于走進了向往已久、魂牽夢繞多年的藝術殿堂—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里囊括了中華古代文明的精粹:五大名窯的絕世珍品美輪美奐、巧奪天工;青銅鑄器穩重堅實,通過它的銘文向我們訴說先人曾經的故事;在書法字畫中體會禪學的精髓,以及天地有大美的意境!
從臺灣回來后,我又捧起這本書,第三次讀它的時候,至少與它有了些許共鳴。跟著蔣勛老師揭示美的起源的脈絡,一步步認識美是如何產生的。
它起源于生活,來自于一百多萬年前的原始人類與自然作斗爭的經驗;來自于從游牧生活到固定的農耕生活的轉變;來自于人類對舊事物的情感。
我在想,從最粗樸的第一只陶碗的誕生到盈潤天清的汝窯蓮花溫碗,人類走過了怎樣的追求美的歷程。
毛公鼎被鍛造出來時,只是作為一個紀念品被送給一位有貢獻的廚師。誰也不會想到,幾千年后,通過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時的文明。
書畫作品更是將中國古代文明展現的淋漓盡致。漢代的方圓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類隨著時代的變遷,思維的成熟以及異域文化的影響,使美產生各種不同的姿態。
看完這本書,我發覺作者并沒有具體地說明什么是美,他只給你提供一個線索,一條脈絡,一個思路,讓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
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去尋找。
正如書的扉頁上寫到:沒有美,沒有沉思,也就成就不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