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徒步獨行老師的邀請下,諸神的恩寵在寫作牛人堂分享了一堂關于讀書與寫作的話題。
當天因為有事,沒聽完,隔天完整地聽了一遍,又在網上看了一些諸神的恩寵在各大媒體的一些文章,結合她分享的知識點,感覺老師確實是讀書的受益者,也是將讀書與生活結合較好的踐行者。
讀書本應是生活的基本組織部分
很贊同老師的觀點,讀書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讀書本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管是國內、國外劇作;還是現代、古代的劇作,更不要說國外的一些經典大片,劇中讀書的畫面都很多。特別是近幾年一些國產的大片,古劇中各種竹簡書籍,現代片中放滿書籍的大背景。無一不在渲染書籍在人類生活中的位置。
書籍本就是人們生活中的基本組成。
自有文字以來,文字與書籍就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記錄人類的發展歷程,歷朝歷代君王考核晉升人才的工具,人類溝通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們自幼讀書,從學習字母開始,每天都在文字中穿梭、遨游。如今更是在網絡的世界文字中漂浮。
如此說來,在如今知識大爆炸時代,能拿起紙質書本安靜篤定地閱讀,已非易事。畢竟,每天海量的信息充斥人們的生活,更有各種熱鬧的視頻吸引人的眼球。
但是,再多的訊息,也不如安靜下來讀幾本經典書籍來的安心。因為各種碎片信息,說白了就是沒有營養的快餐,是只言片語的說辭,難以構成完整的知識鏈。
如同一個人想學乒乓球,你不能光從網上找幾個視頻看了完事,那你依然什么也學不會。要想學乒乓球,你就要買好球拍,去球場一拍拍地去打,只有天天打,月月打,乒乓球才會與你合二為一,成為你手中指哪打哪的玩具,你才能把外行看似如飛的快球,看的風輕云淡,小小的球才能變得如籃球一樣巨大,速度如閑庭信步一樣從容。
讀書也一樣,不能葉公好龍,嘴上說說而已。要舍得花成本投入,從買自己喜歡的紙質書開始看起,一點點深入。
其實讀書很大程度上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也是一種骨子里的渴望。鄙人不太相信,一個骨子里沒有一點求知欲的人會熱愛讀書。
自己不敢自譽為多愛書,但自己的書,一般不愿外借,因為每一本書都是自己的摯友,什么時候買的,因何而購,何時讀的,其中有什么心理情節,自己都一清二楚。一旦借出往往因為不好意思要,有可能一去不復返了,一旦哪天想重讀,或讀到相似的書籍文章,想做對比,結果卻找不到,心里會萬般難受。
說了那么多,其實就是想說,讀書這么稀松平常的事,為何很多人還會為了讀書整天下這多大的決心。
讀書難嗎,不難,不就是翻看一頁紙嗎。況且,書中有那么多美妙的詞匯,華麗的場景,令人動容的情愫,匪夷所思的幻想,各種各樣的迷宮。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生活思想精華的凝結,如珍珠般閃光耀眼。
往往,讀一本書,還會引導你、告知你其他更好更華麗的山峰。
放著這么多別人的思想精華,不去探尋,說明你真沒一點好奇心,活的多沒勁。有這么多的奇珍異寶,你都不想進去過過眼癮。不想驗證一下自己的思想、生活是否有意義,豈不可惜。
讀書是寫作的源泉
如諸神的恩寵老師所言,讀書是寫作的源泉。確實如此,書讀多了,思想會如泉水一般自溢而出,你不寫都不行。不寫感覺對不起自己讀的這本書。
記得讀余華的《文城》時,讀一半,滿心的思緒已堵的不堪,于是讀著寫著,連寫了好幾篇。關于文中人物、結構、愛情、手藝、以及各種人物對比,人物與社會大環境等分析。
就連觀一部電視劇也是,如觀一部《千古玦塵》,連寫了十幾篇文章。
讀書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不讀書,心會枯萎,不寫作,心會不安。讀書與寫作,可以幫自己認清自己,了解自己,最后接受自己,與內在的自我和解。
因為讀書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辨別真偽,理清思緒,學會思考的過程。
寫作則是將自己的思緒更條理清晰化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對話過程。
自己在簡書八百多篇文章,有八分之一是讀后感。以前讀的書,讀后感都寫在本子上了。
記得諸神的恩寵老師說,寫作時要避免自嗨,心里要有讀者。確實,這也是一個寫作者由初級到專業的發展方向。
而要避免這種傾向,讀書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書本知識會引導你忘卻自嗨。如讀畢飛宇老師的《小說課》,讓你明白,原來小說可以如斯讀,一個讀者原來可以有如此多的視角。書本讓你從小我走向社會,讀懂人性,活的通透。活的自信。
知識改變命運
如諸神的恩寵老師在分享中,幾次提到,她因為喜歡讀書,最后辭職,做起了自由職業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因為讀書,因為知識,她主動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說起自由職業者,很多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都不愿接受自己的孩子沒有固定的工作這種模式與觀點。但這些年,順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自由職業者早已是遍地開花,稀松平常。
在牛人堂受徒步獨行老師邀請做寫作分享的好幾位大咖,都是自由職業者,或成立自己的公司。如無戒、齊帆齊、諸神的恩寵、李砍柴、《財富自由從0到1》的作者夫妻等。
知識改變命運,在現實與古書中的例子不勝枚舉,比比皆是。即便現在,通過各種考試,謀取合適的職業,何嘗不是一種印證。
自己深感讀書讓自己受益良多。因為專業知識過硬,自己處理的業務,很少受到質疑。公司內部,自己是唯一一個女性,在工作中與男士并駕齊驅。
自幼跟著家人耳染目濡,浸沉在紙墨書香中,早已將讀書視為生活必須。也正因如此。很少受外界感擾,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看淡風云,活出自己的風格。
總之,如畢飛宇老師所言,“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對向往愛情的年輕人的說辭。書中豈止這些,書中有太多無法言傳的美。它們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座座美妙的精神殿堂,更是一座座無限風光的險峰。無限風光在險峰,何嘗不是對知識的一種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