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授權
文集: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番外篇
文集:谷離子 —— 品讀《三國志·姜維傳》
前情提要
上一期,姜維策反鐘會成功,扳倒鄧艾,大權在握,卻功虧一簣,身死成都。
姜維施計離間鄧艾和鐘會,卻早已掉入司馬昭設下的局,蜀漢復國之夢功虧一簣 —— 品讀《三國志·姜維傳》第二十九期
本期,我們看看歷史評論家們對姜維的評價,以及谷離子的評論。
陳壽論姜維
與鐘會在成都軍變失敗,姜維62歲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昔日,他從天水郡一同帶到蜀漢的好朋友們,都相繼去世了。
其中,梁緒做官最高至大鴻臚,尹賞至執金吾,梁虔至大長秋。
陳壽寫完姜維傳之后,在末尾添加了一段自己的看法。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于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很明顯,陳壽客觀認可了姜維文武能力,以及人生理想,但是他認為姜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點偏激,導致過度消耗國力,而在某些事情上有些猶豫和不周全,最終導致了悲劇。
隨后,陳壽又引用了老子的話,說治理國家就像制作料理一樣,必須精確而細致。姜維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所謂人無完人,哪怕是諸葛亮,也沒法做到。
所以,我認為陳壽其實在這里是明損暗捧姜維的,只不過作為一名降國的官員,為保全自己,或許無法再說更多。
郤正論姜維
陳壽除了加入自己的見解,同時也引入了郤正的評論。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身為大將軍,平時不攀比不虛榮,也沒留下什么錢財,沒有納妾,也沒有什么其它的娛樂。
衣服和馬匹都是隨軍發配的,從來不暴飲暴食,十分節制,做官得到的俸祿,都用完,沒有存款。
姜維自己說,這些東西足夠我生活的,不需要更多。
后人評價他,時常以勝負成敗為標準,都認為姜維投靠錯了主人,最后身死族滅,這其實是對他的過分挑剔,并非《春秋》里所說的褒貶之義。
郤正認為姜維愛學而不知疲倦,勤儉節約,當為一時的表率啊!
孫盛論姜維
后來,裴松之加入的注釋里,還引入了一些偏激的意見。
例如,孫盛就將姜維貶低的一無是處,狂噴郤正的評論。
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于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茍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敵喪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
孫盛認為一名君子忙忙碌碌一輩子,忠、孝、義、節,這四點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姜維成名于魏國,卻投靠蜀漢,這是不忠。拋棄母親,保全自己,這是不孝。反攻魏國家鄉,這是不義。身敗而不殉身,這是不節。
當姜維身為大將軍,沒有實行德政,屢次出兵讓蜀漢兵困民乏,身居要職,卻沒能守住關隘,這是無勇無謀。
簡而言之,孫盛認為姜維完全不具備“忠孝義節智勇”的特點。
干寶論姜維
東晉干寶也說,
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姜維貴為蜀漢的大將軍,國家滅亡并沒有讓他屈服,而是死于鐘會的叛亂,真是太可惜了。
該死的時候,沒有死,不該死的時候,卻不幸身亡。
作為古時的剛烈之士,他臨危受命,視死如歸,并非不愿意赴難,而是他深刻地知道人生苦短,怕無法實現人生理想啊。
谷離子論姜維
哎呀,終于輪到我了。
翻了翻亞馬遜的圖書頻道,搜索一下“姜維”,得到的結果是讓我十分詫異。
我僅僅搜索到了一本日本人寫的姜維傳,還沒有中文版的。
實話實說,單從《三國志》記錄的人物列傳來說,褒貶評價分兩極的人物恐怕也只有姜維了。
之所以吸引我去思考姜維的人生,正是因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充滿著矛盾的人生軌跡。
也不知道是何時,我腦子里突然迸出了一個想法,“姜維的人生是多么好的一出戲啊?!?/p>
既然,沒有人來分析他,沒有人來認識他,那就我自己來。
讓我用我的雙手來譜寫姜維的故事,塑造一個豐滿而勵志的人物。
也許,這需要很長的路走,但是我堅信這就是我的歷史使命。
下期預告
Never Say Goodbye。
我將從研究姜維人物本身,開始拓展到研究姜維活動過的地區,如甘南、漢中、成都等地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
這一切將記錄在另一本文集。
各位讀者,我們另一個世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