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付費閱讀擁護者,如果你想體驗付費閱讀的感覺,不妨滑到最后贊賞一筆再滑回來繼續讀。
寫一些東西,在我自己看來算是一種習慣,從畢業之前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時候開通博客寫學習筆記,到畢業后給計算機論壇寫稿子掙稿費,也有七八個年頭了吧。兩三年前一篇技術稿子大約五十塊錢,欣喜若狂的加班寫,拿錢后在媳婦朋友前炫耀也挺happy的。
今兒沒稿費了,我還是在寫,看來是練就了一身不為功名利祿所驅使的本領了。
有時候寫的很長,有時候簡單的兩三百字,這多半得益于沒人考核沒人關注,純興趣使然吧。
為何寫?
一個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我認為
真正的思考明白、真正的知識獲取是要和我們現有的知識去嫁接的,從而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而寫下來或者向別人分享出來是最好的參考,免得你自己都被自己騙了。
所以,我為了檢驗自己是否想明白了自己為啥寫,每天為啥讀,寫了這篇文章。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自己樂于沉浸于互聯網的交互當中,你可否還記得自己坐在無聊的教室里學習嘛?雖然我是“學霸”,班級里一二吧,可我到現在離開七八年了,每次由于壓力大做的噩夢都是在那個教室里學習...真是作孽呀。
今天我在互聯網里得以喘口氣,因為至少我學習的東西分享出去,有人看,少許有人贊,還有人給錢贊賞,我就想歪著腦袋對那個教室里的老師說一句:“學習不應該是有互動嗎?”進入網絡里讓我看到了互動學習的樂趣,探討的深入,甚愿這樂趣快快沖走噩夢里的陰森教室吧!
那我們為啥讀呢?
閱讀基本上兩個目的:獲取資訊、提升認知。
智能手機的來臨似乎帶來了一場知識的大爆炸,每天我們一部手機就掌握了一大把的咨詢、兩大把的認知,因為我們訂閱了最前沿的公共號,最淵博的實驗室。
關于“知識大爆炸”一說,我就覺得這句話是瞎說八道。
知識從來沒有爆炸。人自己自我膨脹的反而要爆炸了到是真的。
不妨退一步想想,什么是“知識”,什么是爆炸。
如果我有權給知識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一切關于上帝和上帝創造的一切。在這個世界人人都享有知識,因為上帝有普遍恩典,恩惠潤及萬物。
如果非要說一說“爆炸”的話,也許人們想借助這個詞來表達“知識”發現的深度瞬間指數級增長吧……
然而,事實并非如何,一項關于人類發明創造的曲線圖調查顯示這個速度是放緩的,甚至現代人的理論研究僅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縫縫補補而已。
信息高速公路,也可能變成謊言高速公路,人們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關心的東西,并且毫不費力地、不加辨別地轉發出去。
顯然有東西爆炸了,就像《釜山行》里面的僵尸堆一樣,你擠我,我擠你的向你涌來,那不是知識,是信息而已。每個平臺都想讓你成為粉絲,每個平臺都特別關心你的“喜好”,刷不完的新聞,看不完的話題造成了“爆炸”的假象。
互聯網有一個怪現象,我也是“中招”的一員,那就是網盤。我是百度的SVIP,他給我了5個T的空間(換句話說就是無限量),在我剛剛拿到的時候,我真像拿到了一個大口袋,喊誰的名字誰就被我吸進去了,有當年孫悟空的魔法快感。然而,一個嘲諷的事實是我網盤里的東西基本從來沒動過。除了滿足我心里是擁有的感覺之外,毫無用處。(360公司和三星相繼宣布停止網盤服務真是明智的決定。)
害處還沒有結束,“免費”大旗還在四處自欺欺人,比如一鍵收藏,簡直就是大師兄手里的葫蘆。
我真是盼望微信公眾號可以付費閱讀,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變為付費9.9元訂閱,理由是
一鍵收藏,一鍵訂閱并不是一鍵學會,一鍵明白。“免費”讓人付出學習的動力基本是零,包括內容生產者。
很多好文章在網絡傳播,值得讀,值得拜讀。好多訂閱號值得訂閱,但是,謹慎地排查和甄選也成了一門必修課,所以,復雜的互聯網環境給自己打一針“防爆”疫苗顯得著實重要。
要讀,就認真讀。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或者打印出來讀,讀完寫個二十字總結。看一篇文章用二十秒的結果也只是浪費了二十秒而已,一個很正常的邏輯是
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僅僅值得一劃而過,你覺得還有必要劃嗎?
我個人的經驗就是一個禮拜不讀的訂閱號果斷取消關注,免得“自爆”,再就是謹慎收藏,最好不收藏。
當然,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去找一些可以付費的訂閱平臺,花點錢“強迫”自己好好讀也蠻不錯。
少了,反而好了。
更少更好。
好了,請交疫苗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