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抱歉,“知識付費”真治不了你的焦慮。

01

我朋友劉剛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叮鈴鈴——早晨鬧鐘響起。

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

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

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

“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

然后,他出門上班。

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

“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

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

他又點開了“在行”,

“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

“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

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

“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然后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

終于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

02

劉剛這兩年很焦慮。

打開電視,看到別人英語流利如老外,

他坐不住了,下了一個英語APP,

走路、做飯都戴著耳機練習聽讀。

打開公號,讀到《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學習的人》,

他坐不住了,趕緊買回一摞書。

刷刷知乎,他又一聲驚嘆:

“這個人的回答好專業好高深,

我差太遠了,不行,我得訂他專欄。”

我問劉剛:“你干嘛把自己弄得這么累啊?”

劉剛一下說了三個原因:

“時代變化太快,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用。”

“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

劉剛的三個擔心,其實極具普遍性。

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樣患上了知識焦慮癥。

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為知識焦慮癥?

就是我們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和新的認知迭代始終有一種匱乏感,因為擔心自己知識匱乏而落后于社會和他人,從而產生了一種心理恐懼。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緊這個時代,

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學習。”

03

但是學習又學什么呢?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一分鐘產生的信息量超過古時一千年,

劉剛說:“我不知道怎么篩選有用的知識。”

這也是一個時間短缺的時代,

時間已成為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

劉剛說:“我不想把大量時間耗費在選擇上。”

這更是一個急于求成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成功的捷徑,

劉剛說:“希望短時間就能掌握某項技能。”

正在“劉剛們”焦慮頭痛時,

“羅振宇們”出現了,用手一揮:“跟我來!”

于是,知識付費誕生了。

何為知識付費?

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費,我就給你知識。

“你不知道怎么選嗎?我幫你選。”

“你不想耗費時間學嗎?我幫你讀。”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嗎?我嚼爛了給你。”

哇,知識付費竟然這么好,于是大家一擁而上。

訂專欄、訂課程、訂直播、訂小密圈,

劉剛說:“生怕動作一慢,就被甩到行進隊列之外。”

所以,目前知識付費用戶已達5000萬人。

“手機里沒幾個付費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04

羅永浩說過一句話:

“為什么很多人試圖去為學習付費?

因為他們期望轉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但是,我們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嗎?

微信公號作者“小鹿快跑”講過一段付費經歷: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

他一共為知識花費了5000元:

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了500元。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

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了2000元。

一開始,他信心滿滿,期待自己變好。

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后,

“我除了白發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游夢想沒有實現……”

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識付費的人所得到的結果:

“一開始,覺得很有啟發很有用,

看完的一瞬間覺得自己受益匪淺。

可時間長了,我才發現:

我的認知并沒有由此而提高,

我的思維并沒有由此而升級,

我的知識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05

有段時間,和劉剛一起聊天時,

他嘴里經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詞:

什么“跨界學習”啊?

什么“認知升維”啊?

什么“中矩思維”啊?

有一次,我問他:“你都哪里學的?”

他說:“付費APP上。”

那段時間,劉剛特喜歡在社交場合表演,

潛臺詞是:“你看,我學到了好多新知識。”

兩年過去后,他終于消停了,

不再逢人就滿嘴噴新名詞了:

“學了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

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實一點卵用也沒有。”

他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后,震驚世界,

于是被很多大學邀請去做報告,

愛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憊不堪。

有一天,司機對他說:“你太累了,今天我幫你作報告吧?”

愛因斯坦問:“你能行嗎?”

司機說:“我閉著眼睛都能背出來。”

那天司機上臺,果然講得滴水不漏。

但剛想下臺時,一位博士站了起來,

然后提了一個非常深奧刁鉆的問題。

司機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腦瓜轉得快:

“你這問題太簡單了,我司機都能回答。”

愛因斯坦站起來,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博士驚呆了:“沒想到他的司機也遠勝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機對愛因斯坦說: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識。”

其實,我們就跟這位司機差不多,

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

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

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

你以為買到的是掌握,其實只是囤積了一堆“知道”。

06

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

首先,它傳授的幾乎都是碎片化知識。

朋友張海特別喜歡各種“干貨”知識,

今天在這個公號看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干貨滿滿,我要收藏起來。”

明天在那個公號看到“高情商必須具備五個能力”,

“干貨滿滿,我得收藏起來。”

就這樣,他像松鼠屯糧一樣囤積著。

但收藏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

“有一天,我打開微信收藏,

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收藏的,

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要收藏這些文章。”

最后,他一鍵刪了個干干凈凈。

如果你留心一點,就會發現,

現在“知識付費”傳授的多是張海所收藏的那種碎片化知識:

它們往往是一堆結論而非邏輯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后原理

關于學習,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收碎片化知識將會導致:

因為不成體系,所以容易遺忘

看待問題簡單化片面化

思維與視野變得狹隘

難以進行復雜思考和獨立思考

所以,我們經常感嘆:“學了這么多,就像沒學過一樣。”

喬布斯說:“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這里,我聲明兩點。

第一,我不是反對碎片化學習。

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當然很有必要,

但這與學習碎片化知識是兩碼事。

第二,我不是說碎片化知識一無可取。

該什么時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識呢?

就是你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架構已經建立好了,

這時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識來查漏補缺,

豐富自己的認知深度與認知廣度。

07

為什么說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呢?

其次,它傳授的知識常常“藥不對癥”。

藍胖子寫過一篇《知識付費得了什么病》,

在文章里,他把“羅振宇們”稱為“醫生”,

把患了知識焦慮癥的“劉剛們”稱為“病人”。

按照病情,病人分為三種:

輕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

這三種病人,分別對應職場三個階段:

執行階段、管理階段和方向階段。

針對三種病人,醫生正確的做法本應是——對癥下藥,分別開出三種不同處方。

但真正的情況卻是醫生治病時極其粗暴:

“我不管你是哪種病人,我就開這一種藥方。”

“單一內容面向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受眾。”

這種粗暴治療,于是引發了一系列不適癥:

重度病人一看醫生開的輕度藥方就怒了:

“哇靠,這個階段我早就度過了好不好。”

輕度病人一看醫生開的重度藥方就毛了,

“我就一個剛入職場的新人,

很多基礎能力和基礎技能都還沒掌握,

你卻要我去學馬云的宏觀視野和管理格局。

學習毛啊,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08

為什么說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呢?

再次,它傳授的知識“是未經你思考的”。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被震撼到了。

我想起了我讀高三時的一件事情,

當時班上有一位后來考清華的學霸,

他總結了一套高效學習筆記。

我當時物理成績位居下游,

便向學霸取經:“借你筆記看看唄。”

我把他的筆記完完整整地抄了下來,

但是幾次物理考試,我還是位居下游。

我說:“我都看了你筆記好幾遍了啊。”

學霸說了一句:“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于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頂。

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知識付費”的知識后依然沒有長進?

因為這些知識都是“未經你思考”得來的。

羅振宇曾經講過自己為何要做“得到”語音:

“古時候有些有錢人,他們明明有一雙眼,

可是從來不看書,而是請人讀書給自己聽,

從今以后,羅胖就是你身邊的那個書童。

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讀完書,講給你聽。”

說得真好,但是我想問——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書童讀書給自己聽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

沒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錢了。

也沒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錢了。

愛因斯坦說:未經思考的知識不是知識。

09

羅振宇有本書叫《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沒錯,羅胖確實十分懂你的焦慮,

但他永遠無法治好你的焦慮,

他只會不斷挑逗你,給你制造焦慮。

知道嗎,比賣知識更高明的,是賣焦慮感。

關于知識付費,有兩句話很見血:

“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

其實質賣的不是某一領域的知識,

而是一種‘讓你感覺很努力’的幻覺。”

“(很多)知識付費向用戶兜售的,

實質上是一種精神慰藉,

讓你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東西,

從而有一種收獲知識的滿足感。”

但這種滿足感很快就會隨時間而幻滅:

“聽了一堆大神大牛們的分享,

結果還是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改變。”

付錢過后,你依然是你。

于是,新的焦慮誕生了。

為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依然沒長進啊?

為什么我學了這么多知識依然是井底之蛙啊?

不明就里的你又陷入瘋狂購買中,

“那我就再訂閱幾個專欄。”

“那我就再購買幾次直播。”

就這樣,你陷入了“焦慮—購買—焦慮—購買”的惡性循環中。

10

要想真正治療你的知識焦慮癥,

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一,學習要有目標定位。

我朋友劉剛最喜歡隨大流,

看見別人學英語,他就跟著學英語。

看見別人學寫作,他就跟著學寫作。

看見別人學編程,他就跟著學編程。

…………

“學完,發現還是解決不了我的焦慮。”

你一定也發現了,劉剛最大的問題是——用戰術上的努力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什么意思?

就是他雖然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卻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

所以,看見別人學什么他就學什么,

今天學這,明天學那,

看起來很努力,但實際毫無用處。

學習如同種地,在承包這塊地之前,

一定要有目標要有計劃,

知道要種何種作物,要達到多少產量,

接下來才是為之辛勞耕作。

沒有目標,一切無從談起。

那如何尋找學習的目標呢?

坐下來,寫出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再羅列“這樣的人”所對應的知識領域或技能

再把知識領域或技能細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識點

你需要學習的知識體系圖就出來了

目標一明確,方向一清晰,

你就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嗡嗡亂撞了。

11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二,學習要懂問題驅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段名言:

“如果給我1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

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么。

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么,

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這話什么意思?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最好的學習,都是問題驅動式的。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有一次,我問考清華的學霸:“你的學習效率怎么這么高?”

他說:“我從來不簡單地去看書復習,我的學習都是問題驅動的。”

你不是不可以訂閱得到專欄,

不是不可以訂閱喜馬拉雅音頻,

但是在接受這些新知識之前,

你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對想學的知識點進行預先的學習,

然后帶著問題去聽別人的課。

邊聽邊對照,邊聽邊思考,

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

然后再去搜羅體系化的書籍,

從中找到解決這個迷惑的原理和方法,

如此這樣,你的學習才會變得高效。

12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三,學習要懂系統深挖。

谷歌董事長施密特說過一串數據:

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萬年間,

一共創造了5艾字節的信息,

這個存儲量相當于50億部1G電影。

而到了2010年,人類每兩天就會創造5艾字節。

再到了2013年,人類每10分鐘就創造5艾字節,

再到今天,人類每1分鐘就創造5艾字節。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不管你如何沒日沒夜的學習,你都趕不上知識的增長速度。

所以,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時代,

最有效的學習并不是碎片化學習。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這話什么意思?

就是說,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純粹就是一個大傻逼。

如今社會早已分工得極其精細,

并且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發展,

所以,最好的學習不是追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而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喜歡“有話植說”的一句話:

“一味貪多求全的學習,

不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只會讓你更加焦慮。

真正成功的哪些人,

都是在自己行業里專注只做好自己的事,

經過多年沉淀,這才一鳴驚人。

所以,不用羨慕那些成功的人,

他只是比我們更早的專注于一個領域而已。”

治療知識焦慮的最佳方式,

就是你能在某個領域上達到專業水平。

13

什么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四,學習要有致用出口。

先講一個富蘭克林的故事。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

只是一個印刷廠的學徒工。

每天看到報紙印出來的時候,

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現在報紙上就好了。”

他是行動派,想到了就做。

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的寫作培訓班,

于是,他把報刊雜志上的好文章剪下來,

再一句一句抄寫在一張張紙條上。

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邊,

然后再把這些紙條全部打亂,

讓自己把這些話按照順序排列下來,

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結構。

然后,他又把難度提高一個檔次,

讓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寫下來,

很多次默寫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運用文字。

終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現在了報紙上。

文章見報后,更加激發了他的寫作興趣,

于是他天天奮筆不休,終于成為大文學家。

講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你一個道理:

當你系統地學習一個知識后,

你必須為這個知識找到一個或多個致用的出口,

只有讓知識頻繁地得到“致用的鍛煉”,

知識才能真正地轉化成為長在你身上的本事。

為什么有些人學了很多知識毫無用處?

因為他沒有找到穩定的輸出系統。

14

當我們都在為求知求學而焦慮時,

“羅振宇們”來了,

他隔著屏幕向我們伸出胖乎乎的大手:

“世界末日沒什么好怕的,都跟我來。”

于是我們就登上了知識付費的這條船。

但在我們積極掏錢的時候,

“羅振宇們”永遠不會告訴你一個秘密:

主動學習遠比被動學習重要。

系統學習遠比碎片學習重要。

向內學習遠比向外學習重要。

專業學習遠比跨界學習重要。

這就是拾遺寫這篇稿子想告訴你的一點真相。

我不反對知識付費,但我反對鼓吹知識速成。

我不反對碎片化知識,但我反對神化碎片化知識。

求知這件事情,沒有什么終南捷徑可走。

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段子: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

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

知乎果殼關注無數,

36氪每日必讀,

對馬云的創業史了如指掌,

對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家珍,

喜歡羅振宇勝過喬布斯,

逢人便談互聯網思維……

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