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觀察情緒
一、目的和目標
- 核心痛點:想找小伙伴去傾訴。情緒需要宣泄。
- 目的:
了解小我生長的原理
了解情緒負責處理的方式
分身術法則:靜觀其變
踢貓效應:受到強烈情緒的驅使而產生沖動的行為。一個人一個人傳導下去,從領導到屬下,從父母到小孩,壞情緒在不斷流動中。
痛點:在外面可以安靜,但是在家里面就會暴怒。
小我:
并非與生俱來
從1-2歲附近就開始慢慢長大,基于恐懼而來。底層情緒只有兩種,愛和恐懼
小我從很小開始一點點長大。會被喂養大,慢慢長大的。隨著不安全感和恐懼的喂養,越長越大。
小我無法和本體分割開。
小我不是用來控制的,而是用來調整的。
小我爆發舉例子
平時可以溫文爾雅,但是某個時刻,就像發瘋一樣。
湊在一起集中抱怨。
解決方法
不要再給小我喂恐懼。屏蔽掉小我的糧食來源。
所謂的勇氣,就是帶著恐懼往前走。
當有情緒的時候,使用積極主動。
解決方法舉例
別人提建議。特生氣。小我就會反擊。
收起來,說謝謝你,看看怎么改進。
總結就是在刺激(建議)和回應(行動)之間做出選擇。任何問題都有3種以上的解決方法。
二、情緒介紹分類
- 愛
- 恐懼
- 第一類:自信類
- 第二類:自卑類
- 第三類:會讓他人感到舒服
- 情緒處理流程
首先情緒有方向的,有能量大小的。一旦能夠覺察和傾聽到情緒背后的意圖,就可以調整情緒的方向。
任何負面情緒背后都有積極意義。
覺察:把我和小我分離開。
分離小我的有效方法:***,我看見你了,你是我的小我(此時小我和情緒分離開了),你要和我說什么。傾聽:如何聽見情緒,理解情緒的意圖。
理解:
調整:
行動
發現情緒
憤怒
- 能量特別高,憤怒給你力量,來改變不能接受的情況。我現在憤怒,問問自己,我用這份能量,如何有效改變當下。
失望
- 對自己失望:對自己不接受。解決方法:接受自己。
- 對他人失望:企圖控制他人。解決方法:放棄對他人的控制。改成較好的交流。
委屈:對父母的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無法表達憤怒時候的情況
- 提醒自己,要維護自己的權力。
- 告訴自己,我長大了,我要對自己負責任。
焦慮:遇到的事情多,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 一旦焦慮了,一去找資源,二去找目標。
悲傷:背后的積極意義,從失去的過程中獲取智慧,并且反思什么是需要珍惜的。
糾結:原因是我認定的價值是模糊的。我不清楚什么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 問清楚兩個東西的價值是什么樣子的。
后悔:現在的做法已經得不到效果了。
- 基于現在,思考下一步怎么做
憎恨:例如新同事取代了自己的。優越感被替代。
- 憎恨是毀滅的力量。不想別人進步,更不允許自己提升,所有人都毀滅。
- 憎恨的時候,要把能量拿來精進。
煩躁:煩躁的情緒應該去往什么地方?
- 現在的情況不合適,那就該像
問一下自己,我能從我的情緒中找尋后面到底是怎么了?
三、覺察的四個階段
- 痛點:
明明什么都知道,還會犯錯。(處于后知后覺階段)
其實只是剛剛知道而已。并不全部知道。
關鍵是能夠做到。
- 第一階段:不知不覺:無意識,無能力
第二階段:后知后覺:有意識,無能力,通過刻意訓練。
第三階段:當知當覺:有意識,有能力
第四階段:先知先覺:無意識,有能力,是經驗沉淀,風險防范。是若干領域
四、感悟
老師所講的常見情緒列表觸動到了我。老師說其中的怕的情緒分為三類人,三類人各自的性格特點都有不同。第一類人自信,第二類人自卑,第三類人同理心很強,讓人很舒服。
三類情緒分類的依據,背后的原理,都是需要學習的,觸動了我好奇的點。既然情緒和性格可以聯系在一起,那么通過改變情緒,也可以改變性格,變成自己想要的那種性格。所以情緒與性格的聯系原理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學習點。今早因為一點點小事引起了自己的情緒波動。有點抱怨,如果歸類,應該歸于憤怒。雖然只有一點點,但依舊是憤怒。
今早的處理方式是比較理性的,沒有太多情緒波動后就釋然了。并把這種釋然歸結于不適合。
下午補聽了老師的課程,覺得如果早點聽到,應該會利用這股力量吧,而不是將這股力量盡快消釋掉。會進行更深刻的思考,事情為什么會這樣,解決方法是什么。對于情緒的理解之焦慮。
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生活在焦慮中,焦慮很多事情,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不知道到底適合什么。后來慢慢領悟到,其實不需要焦慮,不需要考慮太多,而是做好當下,便是最好的。
正如現在的階段,正準備找工作,正抓住最后的假期復習學習。對于未來的思考會根據聽到的消息不斷改變,現在想想,這個過程有好有不好,好的是,探索中獲取了更多的經驗和知識,不好的是,多思無益,因為未來的事情沒有必要考慮到那么長遠。反而浪費了當下的時間。
所以找一個讓自己蹦起來就能夠做好的工作,而不是找一個讓自己飛起來才能做好的工作。持續蹦跶,也就能夠到達原來飛翔的高度了。
做事情一旦焦慮了,就將大任務分解,努力完成小任務。即所謂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