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選自《邏輯與知識》,摘錄自220~221頁
? 世界包括事實,而事實是不論我們對之持有什么樣的看法而該是怎么樣就是怎么樣的東西;而且還有信念,信念指涉事實,通過對事實的指涉,信念不是真就是假。
? 注意到事實屬于客觀的世界這一點很重要,除去一些特殊的情形,事實不是由我們的思想或者信念創造出來的。
【I:拆書家講解引導】
? 最近有一部電影特別火,《中國合伙人》,大家都在談論。我猶豫要不要去看,就問了三位看過的朋友。
? 一位對我說:“就是新東方的廣告大片,沒什么好看的。”
? 另一位說:“和大部分港片一樣:結構散亂、重心游離、主題薄弱、濫用音樂。”
? 第三位說:“片尾放CAST時候,我激動地鼓了掌,影院里好多人響應。有的臺詞我現在還能背出來,‘如果皺紋終將刻上額頭,你能做到的,就是不讓皺紋刻進心里’。”
? 結果是二比一,反方數量占優,但我還是去看了。因為那兩個說不好的表達加起來也沒有第三個表達更影響我。
與此同時,電影界還發生了一個奇葩事件:一部叫做《富春山居圖》的電影,口碑奇爛,豆瓣上73.1%的人打出了一星差評,但票房奇高,上映十天票房突破2.5億。
觀察者都目瞪口呆:口碑不好但票房不錯的電影并非沒有先例,但一部零好評電影能票房過億,這樣大的反差絕對是前無古人。
于是就有各種解釋蹦出來,試圖理解這種認知失調,有審丑說、狂歡說、時機說、獵奇說……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我認為評論專家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其實絕大部分電影觀眾的評論都沒能影響其他人。因為大部分人在表達中給出的信息都是主觀的。
“不好看”是主觀的,“劇情混亂”是主觀的,“爛得沒有底線”還是主觀的。無論你用多狠的詞句,仍然屬于片段1.1中羅素所說的“看法”或“信念”,不屬于“客觀的世界”。所以,當其他條件都合適的時候(比如電影高價雇傭的宣傳家們用了大量的技巧去推廣),普通觀眾的評論和表達都不足以攔阻買票的人們。這些人可能看到一半就忍不住離場,再悔之晚矣地加上自己主觀的評論:“千萬別去看啊”。然后悲催地發現自己也是說了跟沒說一樣。
不獨差評如此,反過來也是:真正口碑好的電影也不見得票房好,因為人們的好評也是主觀多而客觀少。
除非,很多人都學會像喜歡《中國合伙人》的那位朋友一樣表達:“我鼓掌了”,這是事實;“影院里好多人響應”,這是事實;“臺詞我都能背出來”,這還是事實。
一句事實,頂得上一萬句看法。我們所談論的所有內容,總可以分為兩類:客觀的和主觀的。客觀的,稱之為事實;主觀的,無論是看法或信念,稱之為觀點。能夠隨時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所說是事實還是觀點,是提升表達能力的第一步。這一點知易行難,因為人們習慣說觀點,到了習焉不察的程度:剛剛看到的事情、參加的會議、看過的文件,他可以概括、總結、評價,但若有人問“你是從剛才的哪些事實得到這個觀點的?”超過一半的人會愣住。
【A1聯系過往經驗】
【A2規劃今后應用】
作者:Jenny_7c93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52fe33db4a31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