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那些夏天
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
代替夢想的
也只能是勉為其難
我知道吹過的牛皮
也會隨青春一笑了之
讓我困在城市里
紀念你 ?…… ? ? ” ? ? ? ? ? 宋冬野《安和橋》
聽說這首歌,是宋冬野為逝去的奶奶寫的,舒緩的旋律,帶著慵懶的悲傷,令人心里的憂郁一點點地暈開。
整首歌的歌詞都觸動我的心弦,每次聽到“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這句,我都能想象到,一個滿臉皺紋帶著倦容的老奶奶坐在門口守望,等待著孫子從外歸來,屋里的桌上整潔地擺放著做好的飯菜。這時,熟悉的身影在期盼的眼神中出現,她的倦容隨之消散,露出和藹的笑容 -----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宋冬野將這句再平淡不過的家常話寫進這首民謠,可見對于他來說,一定有著特殊的意義。對于我們來說,太多當時只道是尋常的一些話,如今卻成了我們心中永遠的懷念。那一字一句,有的成了詩歌,被我們反復吟唱。有的,成了我們心中的朱砂,每個孤獨的夜晚為之輾轉反側,不得入眠。
音樂和文字,本質是一樣的,好作品不在于它包涵了多少內容,而在于它喚起了我們心中多少思想和情感。
所以聽宋冬野,聽民謠,很多人會無故流淚。近些年,民謠圈出現越來越多受人追捧的歌手和好的歌曲。就在我們對它越來越忠誠越來越熱愛時,宋冬野卻出現了丑聞,涉毒被抓。那么問題來了,宋冬野都被抓了,你還敢繼續喜歡他的民謠嗎?這里并非說民謠只有宋的最好,而是宋在當代民謠圈里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也算得上是民謠大腕了。要知道,當初柯震東的粉絲在得知偶像吸毒后依然極力維護他的行為,受到了大多人的批判,說她們是一群腦殘粉。
宋冬野進去了,他的歌還應該聽嗎?面對這個問題,我的態度與某些人的截然不同。某些人的論調是,宋的人格都毀了,歌能好到哪里去?人格的灰色,就一定會把他的灰色渲染到作品里去。
雖然說,作品是作者的思想的流露,甚至可以說,偉大的作者,是把作品當做自己的小孩來看待的。可是,我們也要知道,一旦作品完成,作品與作者便是兩種完全獨立的人格,就連母子關系,也是如此。
生下來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寫出來的作品,是一種獨立的“人格”。
用一個極端的例子。如同一個獄中人由于渴望自由,在墻上寫下關于自由的詩歌。詩歌與他,是完全分離的狀態。
又想到曾經聽一位師長說過,自從三毛自殺后,再也不愿讀她。因為在她心中,三毛是一個何其灑脫通達的人,她寫的東西字里行間都透露著豁達和灑脫,所以,她也應該如此才對。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是,她也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了吧。
一個醫生可以治療好他人的疑難雜癥,可并不代表他自己不會生病。現在的心理咨詢師,很多人往往自己會陷入灰色抑郁地帶,難以走出來。很多時候,我們看似能夠很好地為他人化解問題,就以為自己面對問題時便能迎刃而解。可是現實是,我們往往容易陷入自身的煩惱和苦難的泥淖中,掙脫不了。有一句話叫做,失足的人無法自救。
我們都是人,不可能做到自我拯救。能夠救得了我們的,只有旁觀者。能夠自救的,恐怕只有神。
所以,請諒解三毛吧。給她的死去安一個正當的理由,讓她的文字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邊,也給我們的心靈多一種體諒的寬容。那個悲傷的女子殉情逝去,而我們讀到的,是她曾經一生的璀璨,何必用最后隕落的灰暗涂滿她整個人生?
無論一個好的音樂人,還是一個好的作家,我們不能像要求完人一樣去苛求他。并且,他的音樂不是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文字不是她的一切態度。就算現在的宋冬野,因為涉毒,毀了剩下的一生。可是我們不能帶著偏見去看待他的民謠。我們甚至不能要求作者和他所創作的藝術完全一致性。因為很有可能兩者是完全背離的。或者另一方面,每個不同階段的作品表達也會不同。這并不能影響作品本身的優秀。所以在我們批判宋的同時,我們卻不能否認他作為一個民謠歌手的才華與造詣。我們即使討厭一個人,也不能將和他有關的所有一棒子打死。
當我們談論民謠時,我們在談論什么?不是像某些噴子那樣,否定一個人的作風,就否定他作為歌手的才華,就否定他所在圈子,認為墮落不堪。
當我們在談論民謠時,我們應該談論的是,民謠本身的價值,和民謠圈生生不息的希望。
?(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異見,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