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后的感慨。說這話時,老媽臉上露出了無比享受的表情。
就是因為這表情,鼓浪嶼令我心馳神往了足足很多年。
于是多年之后的一天,我們終于登上了這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小島。
我提前可是做足了功課。所以一上島,我們便坐著觀光車飛馳到酒店,放下行李,然
后賣力地穿梭于各個擁擠的小巷子,履行著每一個中國游客應盡的義務——買門票,游
景點。
菽莊花園絕對會是首選。曾經作為地方名紳林爾嘉先生的私宅,菽莊花園可謂將“面
朝大海,春暖花開”演繹成了現實:背倚日光巖,面朝大海,巧妙地將萬頃碧波用一堵
橫墻藏到了花園里面。漫步于園中,可聽流水之聲,觀魚兒嬉戲,看游人困于迷宮之中
開懷大笑。
曾聽人說,舊時的鼓浪嶼總會傳出陣陣優美的鋼琴聲。如今琴聲已去,而鋼琴猶在。
鋼琴博物館里,百余架古典鋼琴錯落地擺放著,各個價值不菲。伴著音樂,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悠悠琴聲飄蕩于四方的鼓浪嶼。我相信任何一個音樂愛好者都不愿錯過這樣的享受,畢竟,就連我這樣不識音律的大俗人也對那里流連忘返。
然而,我們的島上的景點參觀就這樣戛然而止了。
不知是誰喊了一句“回去睡覺”。于是我便向四周環視了一下,接著一頭扎回了酒店。
鬧鐘定的是下午四點。但其實我是被窗外的鴿子聲吵醒的。爬起來,打開窗,綠茸茸的草坪上,我一眼便發現了那只把我吵醒的鴿子正自顧自地蹦跳著。索性起床,叫醒大家,繼續開始溜達。
小島上普通的甚至有些破敗的居民樓,有著最樸實的南國風情。陽臺是如今在北京鮮有的開放式,可能是天氣太過潮濕的緣故,洗完的衣服是需要用風來吹干的。樓的一側永遠都
會爬滿綠色的爬山虎,就像是那些淘氣的綠色家伙們將那棟樓輕輕擁入懷抱。路旁最多的還是那些充滿故事的獨棟別墅。可惜主人們早已離去,我只能從那殘破卻依舊精致的建筑中,從院子里依舊茂盛的龍眼樹下感受昔日大戶人家的輝煌。我不得不開始佩服剛才讓我們回去睡覺的家伙了。八月份來到鼓浪嶼的確不是個明智的選擇。比起風景,很顯然,眼前的人頭永遠都是更加搶眼的。但是午后的鼓浪嶼,人潮開始漸漸退去。于是這才開始抬起頭認真地觀察了起來,不停地按著手里的快門。對于一個在北京生活了18?年的姑娘來說,鼓浪嶼實在是帶給了我無限的驚喜。它不同于任何之前我到過的熱帶城市,它的自然氣息是如此的張揚。比如我會驚訝于路旁那個叫椰子王卻不長椰子的椰子樹,驚訝于香蕉代替了玉米,密密麻麻地種在了地里,驚訝于獨木成林的榕樹,驚訝于為什么看上去如此平常的樹上會長著那么鮮艷的花兒,還有趴在斑駁的院墻上不知名的紅色小蟲子。
汽車是從不存在于這個島上的。就連早上帶我們飛馳的電瓶車也知趣地藏了起來。倒是有一堆赤膊大漢拉著人力車哼著歌從我們身旁走過。居住在島上的大爺大媽們悠閑地坐在路邊的臺階上,偶爾聊上兩句,卻也不多說。而小狗們則選擇在地上打個小盹兒,一副副得道成仙與世無爭的樣子。只是賣魚丸的奶奶家門口依舊排著很長的隊伍。最喜歡島上錯綜的路,它讓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隨意而富有層次感,總會讓我們在行走的過程中發現新的驚喜。
晚飯的時候我自己遛了出來。夜色已至,便只好沿著路邊的店鋪前進。人們或在明信片上寫上思念與祝福,投入信箱,寄給遠方的親友;或在某個充滿小資情調的鋪子里為自己的閨蜜精心挑選著禮物。我則駐足于某個精致的音樂盒前,看著上面的小火車轉著一圈又一圈。
晚上的鼓浪嶼回歸了真正的寧靜。我們爬上沙丘,坐在一起,吹著海風,看著海浪。
情侶們或并肩坐于沙丘之下,或手牽手漫步于海灣之中。而我們就這樣靜靜地坐著,突然覺得,愜意不過如此而已。
記得某本書上是這樣形容鼓浪嶼的:“即便是在游客爆炸式增長的現在,只要你愿意走得更深更遠,還是能發現那些沒有人煙,布滿爬山虎和佛手花的綠色巷弄;還是能在某個小山坡上席地而坐,看遠方繁華的城市華燈初上,潮漲潮落。這份獨屬于小島的寧靜,才是鼓浪嶼最本質的東西。”
第二天的清晨小島又會充滿了喧囂。我知道,在它的深處,仍藏了很多我鐘愛的寧靜。
本文為《Myouth校園特刊》投稿,轉載請聯系M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