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不少書,可是,很久沒用試過有“如饑似渴”的感覺了,只有以前在學校的時候看瓊瑤、看三毛、看古龍、金庸之類的才會有的感覺,然而,看這本非暴力溝通,又讓我找回了這種感覺。我沒有速讀,按照我看書的習慣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利用三天的閑暇時間,我把這本書看完了。而且,在看書的過程中,腦子一直跟著這本書的節奏思考。
????????本書的主線,都是圍繞著愛而進行,首先,我們需要愛自己,包容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有情緒,我們會失落,會遺憾,要敢于表達我們的憤怒,慢慢培養對自己的愛。這里說到了一個觀點,你自己沒有的東西,是無法傳遞給別人的。跟別人的溝通,都是基于愛而進行。
?????? 作者告訴我們,在與別人交流溝通時,我們需要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方面去考慮,這樣的溝通才會是最有效的溝通。
??????? 觀察:作者盧森堡博士告訴我們,當我們看到一個行為,一個場景,我們需要把看到用語言描述出來,不帶任何的想法和評判。比于,當我們回到家看到孩子把玩具丟的一地都是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說:我看到地上有很多玩具。感受:當你不帶任何情緒色差描述完你所見時,接下來,需要表達你這個時候心里的感受。我很煩躁,我很生氣等等。需要:這個時候,把你的需要告訴別人,我是一個愛整潔的人。最后一步,請求:把你的請求說出來,越具體越好,我希望你可以在5分鐘之內把玩具收拾好。當你不帶評論,不帶指責說完這些以后,相信孩子會很快就把玩具收拾好。
?????? 然而,大部分時候,我們說的是:你怎么搞得,把玩具丟的一地都是,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我很生氣,下次你再這樣,就不給你買玩具,不帶你出去玩了,快點把玩具收拾好。而這個時候,孩子會不知所措,或者在想,反正下次才罰我,那我下次收好就可以了。而下次,孩子依然不記得。這屬于無效的溝通。
??????? 所以,作者認為,在溝通中,說出自己的需要和請求,非常重要,越具體越好。試想一下,我們對同事,對領導,對父母,對丈夫/妻子,我們有把我們的具體的需要和請求明確地告訴他們了嗎?對于父母,說出我們自己的需要和請求,父母對于我們的愛會更加具體。對于孩子,說出我們自己的需要和請求,孩子就能夠從中學到如何去處理事情,如何去得到別人的贊美和認可。對于夫妻,說出我們自己的需要和請求,那么夫妻之間少了猜疑,多了理解,愛則會越來越濃郁。
??????? 在溝通中,少一些評判,少一下責備,少一些建議,少一些比較,我們會越來越和諧,我們付出的愛和接收的愛,都會越來越多。
????? PS:這是一本淺顯易懂的書。看懂容易,執行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希望能跟看過這本書的朋友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