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黃魏紫向誰賒,郁李櫻桃也沒些;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楊萬里的一首詩,講透了南國的春天。
在南國,過了正月十五,木棉花便會陸陸續(xù)續(xù)的開放了,都說木棉花開的日子,南國的春天便來了。有粵語歌還唱道:“紅棉盛放,天氣暖洋洋。”
只是,民間卻還有說法,木棉樹上的葉子,只要有一塊還沒掉下來,倒春寒還會來,天氣還不會真正的變暖。但木棉花開,天氣暖洋洋的日子多了,這倒是真的。
木棉花,據(jù)說,來源于印度。根據(jù)中國的古籍記載,南越王趙佗曾在公元前2世紀(jì)向漢朝天子獻(xiàn)上木棉樹一株: “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
南國以紅花木棉的居多。這種花在廣東很多地方都是行道樹,一排排一行行的,整齊劃一。不高,也不大,大約是種下的日子還不算長。花開的時節(jié),艷了枝頭,紅了樹梢。美,卻少了風(fēng)骨。離它“英雄樹”的名頭總覺差了一點(diǎn)。
可是,在城市的舊區(qū),街角的轉(zhuǎn)角,又或鄉(xiāng)間的道上,那挺撥傲然,高不可及,直聳入云的突然一株,卻只會讓人仰望。
因?yàn)橄埠藐柟猓久薜臉涔诳偸歉叱鲋車臉淙海誀幦「嗟年柟庥曷丁?br>
花開得紅艷,卻不媚俗,一樹的花開,無需絲毫綠葉的襯托,花比朝霞鮮艷,那片嫣紅自楊頂端一直往下蔓延。幾棵木棉站在一起,便半個天空都似被染紅了。
花期一過,從樹上落下,在空中卻保持原狀,盤旋而下,“啪”的一聲,絕然落地。樹下落英紛陳,卻紅花依舊,艷不褪色、毫無萎靡的姿態(tài)。只有這樣的風(fēng)彩,才不負(fù)英雄花的盛名。
春天的廣東,溫暖而又潮濕。這樣的天氣讓人郁結(jié)煩悶。此時老廣都會用些祛濕的食材,進(jìn)行食療。廣東民間祛濕的好食材,既有祛濕功效,又平和清潤,最宜初春之用。
這時,來一味木棉花土茯苓湯便最為適合了,方法也很簡單:
- 木棉花、土茯苓洗凈;
- 節(jié)瓜去皮后與豬瘦肉切成小塊;
- 把豬瘦肉焯水后,與藥材、生姜、節(jié)瓜一起放入湯煲內(nèi),加入清水,開大火燉煮;
- 水開后調(diào)小火,約1個半小時后,調(diào)味即可飲用。
- 干木棉花與土茯苓大約各20克就可以,實(shí)際上也就幾朵花的份量。
由于木棉花干鮮可食,于是,每逢木棉花開,有不少的老人、小孩,見有花墜落便拾起,然后回家曬干,回家可以用來泡茶、煲湯、入藥。
于是,木棉花樹下,常有人仰望徘徊不止,花剛墜地,未及定神,已有幾雙手急不可耐地?fù)屃诉^來。這樣的情景,讓人看著莞爾。調(diào)皮的,也會加入,大家哄搶,笑成一團(tuán)。
待到木棉花盡,綠葉滿枝,人們又漸漸的遺忘了那一樹的紅彤彤。直到有一天,暖暖的風(fēng)中揚(yáng)起一個又一個白色小絨球,人們才又把目光投向了這挺立的大樹。
木棉的樹梢上掛著一個個潔白的棉花球,風(fēng)一吹,小絨球隨風(fēng)而散。白白的棉花裹著黑色的種子,調(diào)皮的墜下,在風(fēng)中,在馬路上來回翻滾。
舊時,粵人以木棉為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墊,唐代詩人李琮便有“衣裁木上棉”之句。宋鄭熊《番禺雜記》載:“木棉樹高二三丈,切類桐木,二三月花既謝,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今還尚可見。
的確,潔白如雪,溫暖無比,無愧被稱為長在樹上的棉花:木棉。
無戒365極限挑戰(zhàn)日更營第1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