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筆記|教養的迷思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離開家庭、幫助他們選擇好的成長環境,并且,父母自己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放下焦慮,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作者

本書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獨立研究者。她同時也是一位全職母親,在帶孩子之余,她從出版社那里領了個活兒,撰寫兒童心理學的教科書。

關于本書

1995年,本書作者哈里斯在權威期刊《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的開頭,她寫到: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在考察了相關證據后,得出的結論是:沒有。這篇論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巨大爭議。后來,作者把這篇論文擴展開來,寫成了這本書,詳細分析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問題。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都非常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生怕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生怕孩子沒有得到全面的素質教育。

《教養的迷思》告訴你,你根本就不用這樣焦慮,你這樣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你接受的流行教育理念是錯的,真要想教出好的孩子,不是天天陪著孩子做作業,吼作業,而是為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成長氛圍。怎么做呢?這本書里都有教你。

很多育兒專家甚至心理學家可能都告訴過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這本書卻說,情況不是這樣,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為什么會是這樣?接下來,我們將分三個部分來講一講這本書里的驚人發現。第一部分,為什么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并無決定性影響;第二部分,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看看影響孩子的三大原則;第三部分,我們一起思考,究竟父母能為孩子做什么。

我們先思考一下第一部分,父母的教養方式究竟能不能對孩子產生決定性影響。

如果我們想要刨根問底,找到答案,就要設計一些對照研究,比較一下家庭環境和家庭之外的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移民家庭。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在很多移民家庭里,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講的英語是帶口音的。但是,子女作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時候就到了美國,他們往往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移民家庭的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如果家庭因素是更重要的,那么孩子講的英語應該更像父母,也應該帶著濃厚的口音,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這個例子中,家庭之外的社會因素顯然是更重要的。

你肯定發現了,有些孩子在家里非常聽話,但到了學校里卻是個小霸王;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拘謹,不愿跟父母說話,但到了學校跟朋友們在一起時,卻有說不完的話。在瑞典,有一項關于孩子挑食的研究,研究者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要么在家里挑食,要么在學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里和學校里都挑食。

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在家庭之外的行為會有差異呢?

原因之一,是人在一種情境中學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應用在另外一個情境中,你在中國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國不一定好使。同樣,孩子們在家里學到的技能,不足以應對在學校里的生存挑戰。

原因之二是,人是一種群居動物,人是要區分我們和他們的。在孩子看來,孩子們是我們,而成人是他們。哪怕是很小的孩子,到了一起,都會很快地融入群體,這才是他們自己人。在孩子們看來,我們大人是一群望而生畏、不講道理的奇怪物種,一個群體要是想更加團結,就會對外排斥,這是個規律。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孩子群里經常會發現挑戰成人的小動作,在孩子群里,最酷的行為就是敢于挑戰成人的權威。

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會成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了學校里,孩子還必須自己學會另外一套行為模式。當孩子模仿父母的行為時,他們并不是不分好壞,照單全收,他們是非常謹慎的。只有當他們父母的行為與社會上其他人的行為一致時,他們才會模仿父母。

作者在書中講到一個比喻,也就是監獄看守和犯人的例子。她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監獄看守。這么比喻可能會讓有的父母感到不舒服——我怎么會是監獄看守呢?請不要覺得被冒犯了,你仔細聽聽,會覺得作者講得有道理。

監獄看守和犯人是兩種不同的人,犯人不會去學習怎么成為監獄看守,而是要去學習怎么成為犯人。同樣,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而是成為一名成功的孩子。犯人會想辦法跟監獄看守搞好關系,因為監獄看守的權力很大,得罪了監獄看守,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但僅僅跟監獄看守搞好關系是沒有用的,要是你跟監獄看守搞得太親近,別的犯人反而會歧視和冷落你。

同樣,小孩子也會想辦法和父母搞好關系,因為父母是有權力的:父母心情好了會給你零花錢,會給你買禮物;生氣了可能會揍你,所以當然要巴結一下了。但是,僅僅成為父母的乖寶寶是沒有用的,孩子長到一定的年歲,就會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離,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愛父母了,而是因為如果跟父母搞得太黏糊,會遭到別的孩子的嘲笑和奚落。

犯人有自己的文化,監獄里不斷有老犯人出去,新犯人進來,但是文化卻是始終不變的,他們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比如說他們會很鄙視那些拍監獄看守馬屁的人,很鄙視那些打小報告的人。他們必須服從看守的指令,否則就會吃苦頭,但是他們又不想百分之百地服服帖帖,所以他們會搞點小動作,跟看守們暗中較量。如果他們能夠僥幸地在跟看守的斗智斗勇中取勝,他們就會非常高興。

那么,一個新的犯人如何學習成為一名犯人呢?一種比較被動的辦法就是犯錯誤。如果違反了監獄看守制定的規則,看守就會懲罰他們,但是如果違反了犯人的規則,犯人就會嘲笑他們,不搭理他們,甚至攻擊他們。久而久之,新進來的犯人就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另一種更為主動的辦法是觀察。剛進來的犯人會更為謹慎,主動地模仿其他犯人的行為,而且要迅速地辨認出誰是牢房里的老大,什么是犯人之間的禁忌。他們會通過盡快地找到學習的榜樣,習得監獄里的生存法則。

孩子們也是一樣。孩子有自己的文化,怎么跟別的小孩玩耍,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要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能。當孩子只有一兩歲的時候,他們還不太會了解對方的意圖,但他們已經知道模仿對方。一個孩子故意摔跤,另一個孩子就會學他,這會讓他們樂不可支。到了兩三歲之后,孩子逐漸學會了用語言和行動互相交流,他們開始學會做游戲,也慢慢地學習如何彼此相處。

在傳統社會中,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一起長大的。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天天混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體,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事情。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時候,可不是和風細雨、溫柔耐心的,他們會嘲笑小孩子,甚至拳打腳踢,但這就是孩子長大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

所以,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盡快成為集體中合格的一員,越是長大,他們對兒童群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就越強烈。父母看到孩子們慢慢和自己疏遠,總會覺得心里難受,但是你想,孩子們的未來并不取決于父母有多愛他們,而取決于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總結一下,第一部分我通過看守和犯人的比方,給你解釋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問題。為什么家長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并無決定性影響呢?那是因為,父母的指導大多只適用于家庭,不能完全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外界、與同齡人相處。而且,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的因素,比如生活環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既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并不算大,那什么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因素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

兒童世界到底在按什么樣的原則運轉呢?主要法則有三條,第一,是多數裁定原則;第二,是啄食次序原則;第三,是組間對照效應。

先來說第一個,多數裁定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就是,當某人的行為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

剛才我們說過,對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關系,而不是跟成人搞好關系。孩子們有孩子們自己的規則,這個規則的制定,遵循的就是多數裁定原則。

我們還能看到,在童年時候,性別差異非常重要,所以很多行為規則跟如何對待異性也有關。男孩子有男孩子的規則,女孩子有女孩子的規則,一旦越界,就會受到大家的無情嘲弄。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們寧可冒著激怒老師的危險,也不愿加入到異性的群體中。

所以,孩子所在的群體對他們影響很大。

不過,作者很快提出,多數裁定原則,在現實中,是有一個小漏洞的。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一票。在孩子中間往往存在著等級次序,這種等級,在男孩子中尤其明顯。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字面意思就是鳥類吃東西的順序。作者提出,啄食次序原則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更大。

所謂的啄食次序,指的是群居動物通過爭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現象。
為什么叫啄食次序呢?因為動物學家最早觀察到在一群雞中間,誰先去啄食,誰后去啄食,是有講究的,社會等級高的雞有進食優先權。如果一只社會地位低的雞跑到了前面,別的雞就會去咬它,提出警告。后來,動物學家發現在大多數群居動物中都有這樣的現象。在人類社會中,也一樣能夠看到啄食次序。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以前我們覺得,孩子在學校里要有朋友,朋友多的孩子性格就會更加自信,其實不一定。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一樣,處于孩子群體中的底層,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們的性格會更孤僻、內向。

孩子在學校里有沒有朋友,有多少朋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不是被整個群體排斥,一旦孩子被群體排斥,將會對他的自尊心造成巨大打擊。而且被同伴孤立的不安全感,很有可能會伴隨終生,不容易完全消失。

當然,不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成長中的個人,也不必太過于擔心。對孩子來說,被同伴排擠當然不是好事,而且會對他們的性格有不利的影響,但福禍相依,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不被同伴接納,反而更加發奮。

作者就講過她自己的經歷。她小時候是個假小子,特別吵鬧、好動,很喜歡交朋友。到了小學四年級,他們家搬到了美國東北部一個城市的郊區。作者的新學校里有一群非常勢利眼的小姑娘,她們個個都是淑女范兒,談的都是發型啊、衣服啊。作者在班上個頭最小、年紀最小,還戴眼鏡,自然受到班上姑娘們的排擠。她想找人家玩,人家就是不跟她玩。于是,她從一個活潑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拘謹、害羞的孩子。沒有同伴,她變得更愛讀書,讀著讀著,她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后來,她轉學到了新學校,變成了一個成績優秀的好學生。

另外,孩子們還有第三個原則,叫組間對照效應。

這是孩子群體性的運行規律。對上學的孩子來說,學校里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孩子。但是,學生群體又會分為小的群體。比如,小孩子對性別的差異就非常敏感,一旦孩子們把自己歸為男孩和女孩,這種自我歸類就會強化兩性之間的差異。

每一個小的學生群體都會試圖強化自己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的學生群體,因此,組間的對照效應會越來越明顯。這種組間對照效應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說,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學習仔”,他就會更多地去跟學習好的孩子交往,他對學習就會有更多的正面態度。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搗蛋鬼,他就會和搗蛋鬼們混在一起,而且會覺得不學習才酷。

總結一下第二部分,這部分我們介紹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孩子不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教養在行動,比起父母的教育,如何能夠融入同齡人的世界對他們來說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看到這里,你肯定很著急了,既然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影響不大,孩子又有自己的做事原則。那難道我們當父母的,就什么都干不成了嗎?別急,我來給你支支招,咱們看第三部分,父母能為孩子做什么?

必須再強調的是,本書只是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但并不是說父母不重要。身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至少有三點,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努力去做的,那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不做焦慮的父母。

我們先說第一條,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孩子們在家里能夠學到家庭的行為規范,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把家里的行為規范帶到外面的世界。所以,你會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又會變成當年父母身邊的淘氣孩子,忘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各種身份。同樣,當他們離開家庭的時候,他們會把父母教給他們的家庭規范拋在腦后。

但是,孩子確實在家里能學到一些更好地幫助他們應對外部世界的技能。比如,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知識和訓練,讓他們出門之后更好地應對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們熱愛體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們先在家里練習打籃球、打羽毛球,學得一技之長,到了孩子群里才好鎮住小伙伴。同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彈吉他、學習怎么做飯、學習怎么開車,這都會對孩子離開家庭之后的自主生活有幫助。

父母幫不了孩子太多的忙,而且一不注意,還可能幫孩子的倒忙。你是不是還能記得上學的時候有的孩子名字很怪,或者很土,老是被別人起外號?那不怪孩子,都是父母惹的麻煩。有的孩子穿的衣服跟別人不一樣,背的書包跟別人不一樣,理的發型跟別人不一樣,都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這也是父母失察的地方。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就要盡量減少孩子被群體當作負面角色的可能性,要盡可能地讓孩子更合群、看起來更正常,或者更好一些,看起來更有吸引力。孩子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群體中與別人不一樣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件家長能做的事情是,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

在孩子的孩童時期,父母是有能力幫助孩子選擇同伴的。環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比如,如果你的孩子,特別是發育稍晚的男孩子,如果個頭比較小,可以考慮讓他晚一年上學。我自己小時候就是沒有上小學一年級,直接跳級上的二年級,結果班上的同學個個比我高,連女生都敢欺負我。有些家長擔心晚上一年學會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晚一點上學,對孩子沒有什么影響,反而會讓他的小學生活變得更加容易。

我們還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學校里地位最低,老是受人排擠和欺負?他交的朋友是不是好學生,有沒有被小混混們帶壞?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及時帶他脫離這樣的環境才是好選擇。雖然一般情況下,搬家對孩子有不利的影響,比如他們要從頭開始,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但是,如果原來的同伴群體讓他們過得很痛苦,那么搬家就能解決大問題。

父母能夠幫助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最好還能找到和他們一樣、玩得來的小伙伴們。如果你要想這樣做的話,必須要趁早,因為你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縮小。對于小孩子,父母幾乎能夠控制他們交什么樣的朋友,但是,等他們到了十幾歲,進入青春期之后,你就不可能再控制這些孩子了。

第三件家長應該做到的事情是,不做焦慮的父母。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家庭教育理念,其實是一種很新奇的觀念。在大多數歷史時期,做父母的都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焦慮。在傳統社會里,父母當然要負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但父母的生活不是圍繞著孩子轉的,照顧孩子這件事情,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整個家族的責任。在更多的情況下,照顧孩子是大孩子的事情。大家族里,兄弟姐妹很多,大的孩子帶著小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如何在孩子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角色。

我也是父母,我也總是會焦慮,但是讀完這一本書,我特別想跟你分享一點心得。

作為父母,一方面,我們應該放下過度的壓力和焦慮,另一方面,要更重視自己的生活,不要全身心就圍著孩子轉。在每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實際上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然后才會是跟孩子之間的關系。

孩子是我們的親人,就像配偶是我們的親人一樣。在處理夫妻關系的時候,如果你足夠成熟,你早就應該了解到,你可以跟你的配偶學到很多東西。婚姻能夠改變你的想法,改變你的選擇,但是不會改變你的人格,而且,你也不應該奢求去改變配偶的性格。

同樣,我們不要期待改變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父母也是朋友的關系,父母不可能賜予孩子在社會上的自尊和地位。你不能指望通過給予孩子柔情蜜語,讓他去抵擋外面世界的尖酸刻薄,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孩子去走屬于他自己的那條路。

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試試看,能不能把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的愛。

總結一下第三部分,這部分我們講了家長能為孩子做的三件事,分別是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和不做焦慮的父母。承認孩子會離開我們,給他們離開家后也能用得上的技能,為還年幼的他們選擇好的成長環境,以及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才是我們身為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