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提高良知,讓心做主,從心生活的過程。
良知是不帶批判地看待一切事物,愿意而且有能力感知和欣賞生命中的一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活在當下,以及不斷的開發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選擇,享有更高的生命力,這個過程稱之為致良知。
為什么不能致良知呢?因為我們不信心。
中國人見面,會請問貴姓?這個貴姓的姓不是姓名的姓,而是信,是信用的信,信心的信,中國人是想了解你信什么?
子貢向孔子請問怎么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有信就可以了。
子貢是一個特別會提問的學生,他接著又問他的老師孔子說:如果必須要去掉一項,那么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接著問:如果必不得已,必須要去掉一項,那么剩下的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人們沒有了信用,那么什么就都不存在了。
作為一個國家,可以沒有兵來抵御外敵的入侵,也可以沒有糧食讓人們生存下去,而必須要有信,足見中國人對信的重視高度。我們了解了信的重要性,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信什么呢!
陽明先生有一個弟子眼睛生病了,整天擔憂,先生說:你這個真是貴目賤心啊!
我們知道陽明先生的學問又叫心學,心就是最重要的,而這個弟子認為眼睛很重要而把心給作踐了,正好和陽明先生所說的反了過來,本末倒置了。陽明先生指點,說你是叫貴目賤心,那回歸本源的做法應該是在心上用功。
在黃帝內經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張仲景為此注釋說:心為一身之君主,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
心是身體的君王,而身體是心的大臣,身體的臟腑百骸惟獨聽從心的命令,而聰明智慧也是由心來主導的。
為什么我們不能致良知不能聽從心,心新的主導呢?從心來生活,跟從的從,遵從心的指導來生活呢?原來是因為我們都喜歡隨大流。
蘇格拉底在上課的時候拿出一個蘋果,請大家集中精力聞空氣中的氣味,然后他問同學們: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
有幾個同學說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其他的同學卻沒有聞到。
蘇格拉底再次請大家務必集中精力,仔細聞空氣中的味道。然后他問:大家都聞到蘋果的味道了嗎?
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聞到了。蘇格拉底說: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
原來我們很喜歡隨大流。
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開招募首席調查主任,蔡雙雄參加了考試,最后一道題是:李世民為保護環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二十分的分值,這道題答不出來就意味著沒有了機會。
蔡雙雄絞盡腦汁,也沒有一點答案。最后他在試卷上寫下:我想不起他采取過什么措施,我不會回答。
兩周以后,公布結果只有蔡雙雄入選。這道題測試的就是,應試者的誠信和跟從心的定見。
陽明先生和他的弟子蕭惠在一段對話中,揭示了從心生活向內求奧秘。
先生說:你啊!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馳求,為了名為了利,而這些都是軀殼外面的物事。這些都是認賊作子的舉動。
為什么不能致良知呢?因為不信心,那么如何致良知呢?那就是信心,從心生活,跟隨心往前走。
去不帶批判地看待一切事物,愿意而且有能力感知和欣賞生命中的一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活在當下,以及不斷的開發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選擇,享有更高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