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淺讀漫談(五)--孔子為什么派子貢出使楚國?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從《史記》中有一段孔子的事跡。這是孔子在陳國被圍困了,學生們都埋怨他,孔子需要有人到楚國求救。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 ?孔子因為在魯國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帶領弟子離開魯國,先后輾轉游歷了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等多個國家,后來,又到了蔡國。

? ?孔子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攻伐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扎在城父。楚國人聽說孔子居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之間,就派人邀請孔子到楚國去,孔子答應了楚國人的邀請。

? ?陳國和蔡國的大臣聽說孔子即將前往楚國,就一起商議說:“孔子是個賢德的人,他對諸侯的批評都能擊中諸侯的弊病。目前孔子長久滯留在陳國和蔡國的邊界之間,陳國和蔡國的各位大夫的作為都不中孔子的心意。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現在來禮聘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國重用,陳國和蔡國主持國事的大夫就很危險了。”于是,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各派一些人前去圍困孔子,把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和弟子們無法脫身,糧食也斷絕了。

? ?由于沒有糧食,孔子的弟子們都餓病了,大多數人都無法站立起來,可孔子還是不停地講道誦詩彈琴唱歌。

? ?弟子子路氣憤地來見孔子,對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時能固守節操,小人在窮困時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 ?弟子子貢聽了孔子的話,氣得變了臉色。孔子對子貢說:“子貢啊,你認為我是博學而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啊,我是把握著事物相通的基本道理而加統攝貫通的。”

? ?孔子獨自思考了一下目前的情況,知道弟子們產生了憤懣的情緒,于是叫來子路,問子路說:“《詩》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徘徊巡行在曠野’。是我的主張錯了嗎?我為什么被困在這里呢?”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不夠吧?人家不相信我們啊。想必是我們不聰明吧?因此人家不放我們通行啊。”孔子說:“有這個道理嗎!子路啊,如果有仁德的人就一定能使人相信,那么商朝的伯夷、叔齊怎么會餓死在首陽山上呢?如果聰明的人就一定能通行無阻,那么商朝的王子比干怎么會被剖心呢?”

? ?子路離開孔子后,子貢去見孔子,孔子對子貢說:“子貢啊,《詩》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徘徊巡行在曠野’。是我的主張錯了嗎?我為什么被困在這里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主張是最大的了,所以天下沒有地方能容得下老師。老師是不是能稍微降低自己的學術主張以遷就時世呢?”孔子說:“子貢,好的農夫雖然善于播種五谷,卻未必能有好的收成;好的工匠雖然技藝精巧,卻未必能盡合人意。君子雖然能修治他的道術,建立人倫社會的綱紀,統攝而加以治理,卻未必能為世間所容。現在你不修治自己的道術而追求為世間所容。子貢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 ?子貢離開孔子后,弟子顏回去見孔子。孔子說:“顏回啊,《詩》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徘徊巡行在曠野’。是我的主張錯了嗎?我為什么被困在這里呢?”顏回說:“老師的學術主張是最大的了,所以天下沒有地方能容得下老師。雖然如此,老師仍然推行它,不為世間所容又有什么妨礙呢?不為世間所容才能顯現出君子的本色!道術不加修治,是自己的恥辱。道術已經大大地修成而不為人所用,是國君們的恥辱。不為世間所容又有什么妨礙呢?不為世所容才能顯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欣然而笑說:“是這樣的呀,顏家的好弟子!如果你有很多財富,我就寧愿作你的賬房先生!”

? ?隨后,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請求楚國救援他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為孔子解除了圍困,將孔子接到了楚國。

? ?【問題】孔子提出同一個問題,聽了三個弟子的回答,結果派子貢出使楚國。請朋友們幫助分析原因,以及孔子是怎么想的?

陳禹安:孔子弟子三千,為何偏偏選中子貢?

? ?孔子一連否決了四個弟子的請求,甚至連一貫被孔子捧到天上的顏回都被拒絕了。眾弟子面面相覷,不知道孔子心中的理想人選到底是哪一位。

? ?就在這個時候,子貢站了出來,問道:“我可以去嗎?”

? ?子貢,正是孔子此刻心目中最勝任的人選,但子貢并不是孔子最中意的弟子。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開篇第一句就是:“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

? ?孔子共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是精英,而上述這十個人,人稱“孔門十哲”,屬于精英中的精英。

? ?根據這個大排名,子貢只排在第八位。排在第一位的是顏淵(即顏回),他才是最得孔子歡心的頭號人物。季路(即子路)排在第七位。顏回和子路都排在子貢之前。

? ?有一次子貢曾經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 ?瑚璉是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屬于重要的禮器。聽起來,孔子似乎對子貢褒美有加。但如果我們聯系起孔子說過的另一句話,就會覺得孔子對子貢的這個評價其實是有所保留的。

? ?孔子曾說 “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有某一方面限定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那么子貢只是其中一件具體的器具,顯然孔子認為子貢還沒有達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標準。

? ?孔子還曾經讓子貢自我比對顏回。子貢自愧不如,認為顏回遠勝于己。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這是孔子直截了當地說子貢比不上顏回。(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 ?還有一次,子貢評論別人的短處被孔子知道了。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么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 ?孔子的這句話微妙地表達了他對子貢的不滿。這也說明,子貢始終做不到讓孔子完全滿意。

? ?很多人以為,雖然孔子對子貢不甚滿意,但子貢的口才,足可勝任說服田恒的重任,所以,孔子才希望選擇子貢。但是,在孔門弟子言語科的排名中,子貢也只是第二名。排在他前面的是口才更加出眾的宰予。

? ?那么, 孔子為什么不選擇宰予呢?

? ?首先,孔子對宰予的印象很不好!

? ?比如,宰予白天睡覺。孔子生氣地批評道:“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 ?又如,有一次宰予問孔子:“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予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宰予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予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 ?孔子很不認可宰予為人處世的態度,但這還不是孔子不選擇宰予的真正原因。

? ?在孔子看來,宰予雖然口才出眾,但卻只是徒逞口舌之利。就以這次“服喪三年”之辯為例,宰予的辯論技巧其實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孔子本人是“禮樂”的力倡者,所以宰予就用“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來反駁同樣是孔子所倡導的“為父母服喪三年”的論調。

? ?宰予的狡猾之處就在于此,他是想用孔子言論中的自相矛盾來批評孔子。孔子心知肚明,但卻很難應對,只好將話題轉移到“宰予對父母缺乏愛”上來,給自己挽回面子。

? ?就辯論而言,孔子是輸給了宰予,但宰予同時也給孔子留下了不良印象。

? ?而宰予精于在辯論的細枝末節上設置陷阱還不僅止于此。

? ?有一次,宰予又來和孔子搗蛋,問孔子說:“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仁德的人掉在井里面。’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那怎么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宰予一日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夫子答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實際上,宰予又玩了一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孔子再一次被他搞得狼狽不堪。但宰予的伶牙俐齒卻讓孔子更加覺得他只是注重于辯論的細枝末節,卻不堪大用。你盡可以在言辭上勝過他人,最終卻惹得他人惱怒不已,雙方不歡而散,不但不能解決爭端,反而讓形勢更加惡化。

? ?如果孔子派宰予前去說服田恒,其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贏得了辯論,卻輸掉了大局。所以,孔子根本就沒考慮排名在子貢之前的宰予。

? ?子貢和宰予,以及顏回、子路等其他弟子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子貢極具商業才能,是一個當時非常罕見的通過經商致富的人。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 “廢舉”的意思就是“賤買貴賣”,整句話就是:子貢善于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成為巨富。

? ?《史記·貨殖列傳》是關于商業記載的專門篇章,其中也著重提到了子貢,說子貢在孔仲尼那里學成后,回到衛國做官,閑居時在曹國、魯國之間買賣貨物,孔子的七十二位高徒,就屬子貢最富有,而有個叫原憲的孔門高徒連糟糠都吃不飽,只好隱居在偏僻小巷。子貢車馬相連,帶著束帛重禮去聘問進獻諸侯,所到之處,沒有哪個國君不和他分庭抗禮的。孔子的名聲能夠傳揚天下,實在是子貢在人前人后幫助的結果(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衛。發貯鬻財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最為饒。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

? ?面對這次極為艱巨的說服任務,孔子內心的選擇標準在他此前與子路的一次對話中曾經明確地表達過。

?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您統率三軍,愿意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回答說:“那種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孔子連續拒絕了顏回、子路、子張和子石,一直在等的就是這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

? ?那么,為什么孔子會認為極具商業才能的子貢就是那個他所欣賞的“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呢?

? ?心理感悟:徒逞口舌之利,往往是贏得了辯論,卻輸掉了大局。

(選自《孔子借助楚國力量解除陳國人和蔡國人的圍困》、《吞吳》陳易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家世淵源 孔子出生于魯國昌平鄉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與顏姓家的女兒野合...
    chenge微博談閱讀 2,172評論 0 16
  • 關于本書的評論 此書是對儒家這一人類歷史上也許影響最廣、流傳歷史最為悠久的倫理和精神傳統的深思和啟發式的闡述。它具...
    雷雷有話要嘚吧閱讀 1,480評論 0 4
  • 學而篇第一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鵬哥有聲閱讀 3,353評論 0 1
  • 你會看到一切,因為你面臨的是死亡
    文藝小猿閱讀 205評論 0 0
  • 一人 一山 半生 望山且窺荷 孤影守街燈 獨飲醉紅塵 似夢 斷發 枯等 遇之是一時 念則是一生 等落葉知秋生
    芋圓紅豆冰閱讀 341評論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