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這是關乎公平的問題,實際上是權謀與哲學的問題。
先從哲學的角度講講
關于哲學,佛家的理念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做壞事和壞人做好事,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從好變壞和一個人從壞變好的對比。
如果是你,你是愿意接受一個已經變好的人,還是愿意接受一個已經變壞的人?
這樣講,你是不是就能接受壞人變好這一事件了?
當然,如此解釋的話術,是比較冠冕堂皇的,也是比較能上得了臺面的,畢竟寬容和善良,都是褒義詞,至少,你不能否定“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句話是贊揚,對吧?
下面,是從權謀的角度講,說起來就不那么高大上。
有一伙水匪,占山為王,朝廷說,放下屠刀,然后,水匪最后的結果是一杯毒酒。
這個故事的原型是水滸,如果你沒有聽過,真的是孤陋寡聞了。
從朝廷的角度來講,好處有五:
1.即時止損,如果他放下屠刀,至少可以降低損失,不用再在他的身上投入更多的資源。
2.緩兵之計,如果集全國兵力征討一個叛亂,必勝,但如果有2個,3個,甚至更多,那么就要面臨多線開戰,壓力就很大,如果有一個壞人可以放下屠刀,那么就可以集中兵力先對付另外的敵人,勝率增加。
3.轉移戰場,打仗是你擅長的,你是匪,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詔安,你如果聽話,我便讓你去攻打另外的匪,你如果不聽話,你已經放下屠刀,還有什么資格跟我談判?到時候,你的生死盡在我的掌控之中,那還不是要什么姿勢給什么姿勢?
4.攻心為上,你會猶豫,至少不會再用盡全力與我為敵,你會想著給自己留后路,另外,你身邊的人,不可能完全統一,必然會有人想和有人想打,再堅固的堡壘,也可能從內部被攻破,到時候,拉攏一批人,打壓一批人,你的人,可能就變成了我的人。
5.千金買骨,讓別的叛亂的人看看,如果繼續做反賊,必然會死人,如果被詔安,則金銀財寶功名利祿予取予求,大部分人叛亂其實只是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朱元璋曾經說過,但凡給我吃一口飽飯,俺絕對不會造反。
所以,壞人變好,想要被接納,也是要有條件的。
唐朝,尉遲恭,秦瓊,程咬金,其實都曾經是李世民的敵人,甚至曾經一度被人家給打的不要不要的,但是,最后李世民的天下后,這些舊臣都沒有被算后賬,在歷朝歷代中,李世民算是對自己的老兄弟比較仁義的了。
宋朝,杯酒釋兵權,雖然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樣仍然還讓舊部老陳掌握兵權,但至少也給了一世富貴。
至于漢朝,韓信死的時候,難道沒后悔未聽取謀士自立為王的建議?估計他悔得腸子都清理。
還有明朝,李善長、藍玉這些名臣勇將,有用的時候,你是我的親兄弟,沒用的時候,狡兔死走狗烹,免死金牌屁用沒有。
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重要前提條件是,跟你說這句話的人,品行不錯,如果趕上李世民,趙匡胤,那算是抄找了,屠刀可以放。
如果遇見朱元璋、劉邦這樣的帝王,那就是丟掉兵權之時就是你走向死亡之日。
然后,第二重要的就是,你還有利用價值。
你會因為踩到了螞蟻而跟螞蟻道歉么?不會。因為你即便不道歉,螞蟻也沒能力對你有任何的傷害,別抬杠,我說的不是忍者神龜或者蜘蛛俠。
如果你還有利用的價值,那就還有詔安的價值,如果舉手之勞就能將你干掉,還詔安個屁,永除后患不香么?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