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由內而外的教養》,丹尼爾?西格爾 (Daniel J.Siegel)(作者),瑪麗?哈策爾 (Mary Hartzell)(作者),李昂(譯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5月1日)。
I:內心的噪音是用一種比喻的說法來形容我們在和孩子相處時因為自己未能解決好的問題而產生的對孩子所說的話沒有聽進去,只關注了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事的現象。當內心里所關注的事情過于喧囂,超過了正常時,就形成了一種噪音,影響了自己的選擇與判斷力。深究自己內心噪音的產生的源頭,你會發現,它來自我們習慣了的以過去經驗為基礎的“被動回應”模式。也就是說當某些痛苦的事件或損失激發了我們的內隱性記憶并且讓我們沉溺其中,這時我們被動地讓那些未解決的事情介入到我們看待自己和對待孩子的過程中,從而,我們面對孩子時沒有耐心,說話不理智,常常是口頭禪或者是自己的氣話,這些話對孩子來說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傷害他們。那么,我們如何清除內心的噪音呢?也就是當我們和孩子相處時再感到心煩時,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呢?核心就是明白自身的內隱記憶和內在經驗是什么。具體步驟可以這樣做:
1.記錄當時的不穩定情緒和引發你產生情緒波動的孩子的固定行為是什么。(怎么心煩:是生氣、害怕、著急、)
2.覺察自己如此情緒反應的深層原因,即集中精力化內隱記憶為外顯記憶。(因為內隱所以不好發覺,所以要努力回想過去經歷中“自動化”的成分)
3.與他人講述或者頭腦復述下剛才發生的沖突與你過去經驗的聯系,記錄此時你的感覺。
4.思考你對未來的期待以及當孩子再和我們互動時應該怎么做。
A1:在你以前和孩子的相處中有沒有自己情緒波動比較大或者是自己心煩的時刻?你當時是怎么反應的?
我想人都會有心煩的時候,但沒有思考過是自己以往的經歷影響了我的情緒和處理方式。我以前總是感覺是因為孩子的某個行為,或者是我的行為沒有達到孩子的要求,讓我們沖突不斷。可是自從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看了一點書后,我發現,確實是我的過去影響了我的現在。比如昨晚半夜,我們都在熟睡中,孩子一開始咳嗽了幾聲,后來就又哼哼唧唧兩下,我睜開眼發現他把被子踢了。我就去好心地幫助他蓋上。可是他卻不聽話地又把被子踢了,我就嘮叨地說,“你不蓋被子,你都咳嗽了,會感冒的?!庇謳椭w上了。他竟然又踢了。我就沒有好氣地說“哼,愛蓋不蓋,不管了,真煩人!”就自己又躺下睡覺了。當自己說完時感覺到自己好像以前也這樣的和孩子說過這樣,“不管了”、“真煩”之類的話,感覺自己需要好好調整一下了,要不未來對孩子影響會比較大。
A2:今后的某天如果你和孩子再發生了一次沖突你會怎么清除自己內心的噪音?
今晚我還是會帶孩子去參加拆書幫線下活動,因為下班接他再去,時間緊急,我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急躁,如果有我就先標記在心里,那么當他和我說話時,我要保持開心耐心地聽他說。如果他的固定行為——他想在咖啡館里和我一起在那里,那么我可能會禁止他靠近我,因為我有點緊張,那么我這樣反應的過去經驗、內隱記憶是什么呢?回想小時候去別人家就可能就有些不自在,還有和家人互動中我常常理大于情,感覺應該做到懂規矩講禮貌。所以在陌生的環境中、公開的場合,我這樣對待了孩子。我對未來的期待是引導孩子做個有愛又有禮貌的人,所以,我可以擁抱孩子但不說話,用手勢告訴他,請等待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