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日子,有人在看宮崎駿,有人在看新海誠,有人在看《你的名字》,也有人重溫《千與千尋》。在這文藝的氛圍里,請允許我用《蠟筆小新》來打破一下沉寂。在日本動漫席卷中國市場的年代,《蠟筆小新》不僅僅意味著童年的回憶,也是成人的童話。我們在長大成人后的數次回味中,都會默默祈禱,希望小新永遠五歲。這部老少咸宜的全民動畫其實隱藏了很多世界的真相,關于成長,關于家庭,也關于愛,所以,它常看常新。《蠟筆小新》中一共有五個孩子,或許每個人都能從某一個或某幾個孩子身上找到自己。
1
在我們的記憶里,小新永遠五歲。我們都不希望小新長大,就像我們無比珍惜那個內心深處長不大的自己。不忍心讓純真的孩子去面對現實的殘酷,被現實打磨得清醒又獨斷。我們都懷念當初的那份純真快樂,但卻再也回不去了。但小新的珍貴,絕不是因為他永遠五歲。
小新似乎很契合當下的一種價值觀,“一個人有多不正經,就有多深情”,我認為這句話并不是真理,也不符合所有情況。但在小新這里,這應當是成立的。對父母,對娜娜姐姐,對風間,對小葵,對小白,他嬉笑打鬧,頑皮搗蛋,附近出了名的“混世魔王”,氣到人吐血。可是小新會生氣媽媽去逛百貨公司不帶自己,也會在下雨時記得媽媽沒有帶傘去接媽媽而被經過的車子濺得滿身是泥,小新看到媽媽的手帕上有血以為媽媽得了絕癥,承諾以后會聽話會幫忙做家事會好好吃青椒,小新也會在鯊魚游來時先想到娜娜姐姐的安全,在風間因為生病考試成績不佳被別人拋棄的時候,默默陪他玩耍,在面對自己夢寐以求的許愿時,他還是選了讓妹妹小葵的病快點好。
小新不正經,調皮搗蛋,愛漂亮姐姐,五歲兒童所有的放肆天性都在他這里得到了最真實的呈現。他真的很無賴,可是他又真的好可愛。他好像又不僅僅是可愛,還是個天才。
小新應當是印證了,越是平凡的父母越容易孕育出骨骼清奇的孩子。小新有很強的藝術天分,善于模仿,有很強的表現欲和適應能力,他總是能夠靠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吸引住別人的目光,融入任何一個新環境,并且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找到自己,如魚得水。
小新的父母,是普天之下最平凡也是最優秀的父母。父親廣志是在普通不過的上班族,薪水不高,還有32年的房屋貸款,他每日為了家人的幸福外出謀生,他回到家時也和千千萬萬男人一樣愛做“甩手掌柜”,毛病一堆。可是盡管如此,他還是會帶著兒子去認識這個世界,沒有錯失他的童年。他帶著小新見識他的世界,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帶兒子出去玩,一起去冒險,一起動手做玩具,一起去偷看漂亮的大姐姐。他和兒子小新之間,是自由平等的父子關系,像朋友一樣,不互相壓迫,也不強迫兒子一定要成為什么樣什么樣的人。這種教育觀與廣大的中國式父母截然不同。
而媽媽美冴更是陪伴了小新五年生命中最多的時光,美冴或許不是個完美的母親,完美的太太,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她已做得足夠好。她是個接地氣的女人,率真懶散,喜怒哀樂俱全,比起很多完美的全能媽媽,美冴多了很多世俗煙火氣,正是這份煙火氣,使得小新與眾不同,獨立又充滿愛。
正是這樣寬松愉快又充滿煙火氣的家庭氛圍,給了小新自信,給了他底氣,使得他勇于表現,敢于與眾不同,敢于快樂地做自己。
? 2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你這么喜歡看《蠟筆小新》,你一定最喜歡小新吧?”其實還真不是,在《蠟筆小新》中,我最喜愛的人物并不是小新,而是阿呆。那個常常被人忽視,還老是掛著一串鼻涕的阿呆。一方面來說,阿呆最像我,另一方面來說,阿呆或許才是一個兒童最真實也最自在的狀態。小新是向外生長,阿呆是向內生長。
阿呆是那種會在人群中迅速消失的最不起眼的那類人,他不會像小新那樣依靠他的特別能力在新環境中快速吸引全體人的注意,也不像風間和妮妮熱愛發號施令。他是個乖巧的孩子,他常常依從群體,不顯山露水,不鋒芒畢露,卻自有他的格調。但是,他常常會給人意外的驚喜。他的各項指標都可能很一般,但唯獨在他熱愛的事情上,他永遠獨領風騷。在這五個孩子中,我們可以發現,阿呆最安靜,最不惹人注目,但唯獨他,在僅僅五歲的時候,就有了自發的并且愿為之付出并堅持的愛好和目標:石頭。阿呆有個稱號叫做石頭博士。阿呆喜愛石頭,他愛收藏各式各樣的石頭,會為了尋找一顆自己喜歡的石頭而花費無數個可以用來玩耍的下午在河邊。并且,他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時間,他總是能比別人更快地發現造型奇特,有珍藏價值的石頭。從無生命之物中發現生命,發現美,是一種珍稀的本領,它使一個人充滿靈性,富有愛心。同時,阿呆也是一個能夠擺正自己位置,善于識得自我,把握自我的人。由于阿呆在石頭上的造詣,他受到了電視臺的采訪,雙葉幼稚園都跟著沸騰了。平日里默默無聞的阿呆剎那間成了幼稚園的巨星,妮妮充當起了阿呆的臨時經紀人,要全幼稚園的小朋友排隊跟阿呆握手,可是阿呆不習慣這樣的狀態,這樣的生活,他看得清這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躲開喧囂的人群,來到他常常尋找石頭的河邊,靜坐,凝思,罷,將自己獲獎的石頭扔進湍急的河流,說道:普通最好!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也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自己的堅決不去觸碰,清晰且堅定。他那么喜歡石頭,在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時,還是懂得斷舍離,熱愛,但不沉溺,走得進去,走得出來,這需要境界,也需要格局。
阿呆是一個身處孤獨中,卻無比享受孤獨的人。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孤獨和內向并不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而是孕育靈感的王宮森林。并且,日后他很有可能因其孤獨而成就大事。假以時日,阿呆這樣的性格秉性,不成大器,也會是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 3
風間就是我們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應試教育的指標下,他樣樣完美,樣樣出眾,出身于精英家庭的他日后也注定會成為精英階層的一員,在父母的鞭策下,在GDP的感召下,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地攀升。
但我們都能感到,風間并不那么快樂,因為他永遠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呈現自己。他沒有童年,在同齡的孩子們還在玩耍的時候,他就被父母逼迫著去補習英文,補習算術。他知識面廣,以致于都不像個五歲的孩子。明明喜歡看卡通可是要假裝不喜歡,因為那樣顯得幼稚。在精英家庭的精英教育下,他的童心在一點點地喪失。他禮貌,得體,卻不夠真實率性。
妮妮也并不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因為,女兒都是看著母親的背影長大的。她愛發號施令,可見,她母親在家里也是這樣對她父親的。她們母女二人出現情緒躁動時,就會抓起一只玩具熊狠狠地打以發泄自己的情緒。妮妮出門在外,只愛玩辦家家酒,并且自己當編劇,小小年紀就沉迷演怨婦,盡是些丈夫不愛自己以致自己被拋棄的戲碼。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因為在她的家里,母親就是這樣,滿腹牢騷,常常對丈夫抱怨薪水少沒出息。為什么妮妮不夠可愛,總是對正男發號施令,逼著他陪自己玩大家都討厭的辦家家酒?因為她母親在家里就是這樣。
《蠟筆小新》,其實是平凡老百姓家庭教育的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