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前總是以為只要自己勤奮就充滿無限能量,其實,倘若你只是一味重復,卻不加于深度思考,即便你是堅持了十年,也無非是一年經驗的十年重復,也必將無濟于事。
? ? 你是否會經常性地產生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明明對于一個問題思考了很久,卻仍流于表面?為什么腦海里滿是好的想法,卻難以聚精會神地思考?為什么自認為滿腹經綸,卻總是理屈詞窮?倘若你的確常常受困于此類問題,那么你應該嘗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思考方法了,因為你并沒有學會如何真正的深度思考。卡曾斯說:“時間用在思考上是最能節省時間的事情。”很多人非常優秀,是因為他經常不動聲色深度思考,他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并堅持學習知識并轉化為思考輸出的良性循環。
? ? 我們處于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輕而易舉獲得大量信息,我們每天都在看大量形形色色的廣告,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于是我們開始疲于接受,接受朋友圈、抖音、信息,一天下來,我們好像知曉天下事,然后留給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少得可憐,原來自己以為的繁忙,只不過是劣質的忙碌,毫無建樹可言。換個角度來說,本質上不是忙,是懶,懶于思考,懶于挑戰自己,還總喜歡用順其自然來安慰自己,殊不知,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全力后對結果的不糾結,而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沒有深度思考,人生更多只是在重復,永遠走不遠。
?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非常火熱,以后也會替代人類越來越多的崗位,那么你認為人工智能對人類做大的威脅是什么嗎?中國科幻作家、第74屆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說:“人工智能對我們最大的威脅就在于,當我們過于依賴很多的數據系統以后,我們自己如果變得懶于思考、懶于自我反思,而讓我們自己的智慧退化的話,這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
? ? 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提出的:電視等媒體,正在把人們引向“低智商社會”的深淵。20世紀80年代的暢銷書,是尼采和薩特的書,而現在的暢銷書,是一些內容簡單、即可見效的勵志書;看于丹《論語心得》的人比看《論語》的人多得多。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們懶于思考,希望直接得到答案,結論是人們懶于思考的產物。既然如此,我們來一起解讀下,人們習慣的幾種行為:
把想法當思考:單純地把一時想法當成解決方案,而沒有行動前分析、論證;
把假設當結論:分不清假設與結論,也不去查找研究事物的來龍去脈;
把現象當原因:大多數人只看到問題的現象,卻不去思考產生問題的原因;
? ? 以上這三種現象可以總結為:缺乏“獨立思考、深度思維”,懶于思考的人,將沒有生存空間,未來也一定走不遠。我們只有學會深度思考,才能產生認知升級,從而實現階層躍遷;未經思考的生活只能不斷被征收。正如《思考的技術》中所說:“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就可以擁有十倍于別人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就能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
? ? 如何進行獨立思考,深度思維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思路:
? 1? 要養成質疑一切習慣
?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凡事多想對立面,你就發覺其實身邊一些習以為常堅信不移的事物,倘若脫離一些前提,其實是站不住腳跟的。任何理論和方法之所以能成立,一定是因為它滿足了相應的“前提條件”,如果脫開這些前提條件,空講理論和方法,那都是耍流氓。比如1+1=2,這幾乎是所有人都默認的定理。不過,要想讓1+1=2,其實也離不開相應的前提——前后單位一致。比如1個+1個=2個,1天+1天=2天等等...而一旦脫離了這個前提條件,1+1就不一定再等于2了。比如1天+1小時就無法等于2,1噸+1克也無法等于2等等...
? 2? 要養成獨立客觀的判斷習慣
? 要相信世界上的事務都是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的,萬事都有規律,而且規律同道理一樣,基本上是相通的。可以通過周期性變化和線性變化來找確定性。周期性變化就如同一年四季呈現交替性變化,有些事情也是呈現此種變化。我們要找到事物的變化規律,就要學會辨識趨勢。
? 3 要實現重新定義及再造
? 通過質疑與規律的研究,開始結合自己及當前特點重新定義,要尋找到與眾不同,并勇于另辟蹊徑。不斷反思自己的內心,問清楚“我想要什么”;不斷思考外在的一切,問清楚“我發現什么”。
? 獨立思考的人, 因為有了懷疑和辨別的能力,所以能突破自己的信息源,向上追溯,直到站在真理的面前。這個過程其實挺痛苦的——懷疑自己曾深信不疑的東西,會讓你重新陷入迷茫,不過為了教你學會獨立思考,我也沒有義務讓你舒服。
? 當獨立思考、深度思維成為你人生中重要組成部分時,你的未來之路將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