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人民網,舉辦的2017年中國馬拉松產業風云會結束了,這是一屆馬拉松各界大咖齊聚一堂的大會,從政策的引領者,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中國田徑協會,到國內的各個馬拉松的運營公司,到媒體、贊助商、再到各個跑團的負責人,都上臺討論,內容主要從四個方面的展開《馬拉松,體育產業的富礦?》、《如何打造馬拉松精品賽事》、《跑團的發展與未來》、《我參與、我奔跑、我快樂》,三個多小時的論壇,雖然說了很多,但只是風平浪靜,并沒有風起云涌,言已盡、意未達。
《馬拉松,體育產業的富礦?》
大咖們的觀點:
1、人們經濟文化生活的提高,鍛煉意識的加強、人們跑步的需求不斷增加,讓馬拉松火了起來。
如:北京2016年舉辦了17場馬拉松賽事,但馬拉松名額還是一票難求。
2、全國各個省會城市,以及各個省會城市的各個行政區域都在要求舉辦馬拉松賽事,預計2017年在田協的注冊賽事將達到500多場。
3、馬拉松的產業發展在中國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去年有1千萬人次參加了馬拉松的比賽,但對于馬拉松要進行產業化的經營還是遠遠不夠的,馬拉松人口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4、馬拉松為什么能產業化的經營呢?因為所有能形成產業化經營的,都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馬拉松有這樣的潛質。
未達之意
雖然馬拉松的未來有很多的群眾基礎,有很多的參與人群,但馬拉松的贏利模式是什么? 現在90%的馬拉松都在賠錢,如果只是政府行為的辦馬拉松,而不是商業化的運作,怎么符合市場化競爭,怎么形成產業?怎么形成產業鏈?
《如何打造馬拉松精品賽事》
大咖們的觀點:
田協馬辦的水主任,在談馬拉松精品賽事時,是從如何設計賽道,如何布置水站、飲料站、補給站、醫療站等,一切按照國際田聯的競賽規則和國際路跑協會的競賽組織原則,以及標準賽道的要求出發辦好一賽事。
運營公司三位老總,從跑者的滿意度、城市的滿意度、市民的滿意度、贊助商的滿意度、媒體的傳播度,五個方面來考慮打造一個馬拉松賽事。
未達之意
但實際上田協標準的辦馬和賽事公司的辦馬理念一直都在博弈之中,政府招標賽事公司來運營本城市的馬拉松賽事,賽事公司需要和當地各個部門合作,尤其是當地的體育局,如果是和田協的共辦賽事,田協要派出技術官員進行指導。
由此矛盾產生,因為觀念不一樣,正如田協強調的和賽事公司看中的是不一樣的,
田協看中的是國際田聯的賽事組織原則和競賽標準,而賽事公司看中的是其自身的利益,各方的滿意是他的訴求,少花錢多辦事是公司的運營標準,面子的工程是他們最愿意做的。
而賽道的標準布置、裁判的合理分布、賽道上的指示牌的標準、飲水、飲料站的配備,這些底層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說只要有就成,哪管什么標準。
這樣的事情在2016年的各個賽事上重復上演:公里牌、水站、甚至收容車擺在運動員跑進路線上,一些路口和上下路的中間沒有擺放隔離帶的,為了省錢把所有的指示標記做在一張牌子上的,水站擺放到一起的,等等等等。
如何和才能使賽事運營公司和當地體育局,以及田協馬辦的意見統一呢!精品賽事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跑團的發展與未來》
跑團的分類 :職業分類的跑團(醫師跑團、媒體跑團)、地域跑團(天壇跑團、奧森跑團)、指導性的跑團(奧運冠軍王麗萍跑團)。每一個跑團都強調快樂跑步,盡力而為的理念,也強調了交流的重要性。
未達之意
現在跑步的人群越來越多,跑團也越來越多,但跑團的發展不僅僅是給大家一個集體打卡的地方,快樂健康,放松跑的地方。未來的跑團的基礎功能就應該是,傳播馬拉松知識,進行科學訓練與指導的地方。
美國社區的跑團主要的功能就是,傳授指導科學訓練的知識,并且定期組織相關的講座。只有科學訓練方法深入人心,才能讓跑者有更好地體驗,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馬拉松這項運動中來。
跑團的未來就應該是一個科學訓練的指導中心。
《我參與、我奔跑、我快樂》
跑步的大咖們分享了自己關于跑步的種種,自己掉進多少次坑、走了多少艱辛的路、獲得怎樣的對馬拉松的體驗和經驗。
未達之意
跑步知識的如何能快速的傳播呢?跑步的科學訓練方法怎樣才能深入人心你?馬拉松井噴似的發展,相關政策來不及出臺,馬拉松的相關知識總可以先傳播出去吧!這應該是媒體人大力所做的事吧!讓人們更加真實認識這項因為犧牲而產生的運動,才是真正的快樂源泉所在!
2017年中國馬拉松產業風云會,只是各個參與部門的走臺而已,并沒有真正的直抒胸臆,沒有切入真實的所在,言已盡、意未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