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潛臺詞是最重要的臺詞
我們每天都會同孩子交流,會用自己的語言跟孩子說話。
我們往往關注的是自己說了什么,卻沒有關注自己話語下的潛臺詞是什么。潛臺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被人意識到,卻是真正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部分。說對了,就是教育;說錯了,也許是反教育。
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
兒童之所以對潛臺詞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然,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找他逛街。臨出門時,她對孩子說:“媽媽出去一下,你記得寫完作業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游戲。”孩子懶懶地嗯了一聲。
下了樓,她發現錢包忘在家里,我們一起返回家中找錢包。看到她的孩子果然沒有看電視,她又說:“我只是回來拿錢包,不是回故意檢查你。”孩子聽了媽媽的話,臉上浮現出了不滿。媽媽臨走時又說:“寫完作業就看看書,不要打游戲。”孩子懶懶地回答了一句:“知道了。”
這個案例,從朋友來說,她感覺為自己的叮囑非常有必要。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感覺一下,能從這句話中聽到信任和尊重嗎?心里會舒服嗎?如果你總是這樣暗示孩子,讓他覺得自己沒有自控力,喜歡偷看電視,需要家長監督,可能會強化他這方面的意識。
很多情況就像這位家長一樣,少說幾句倒是好的。信任孩子,相信他自己會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本身是一種潛臺詞,會傳達給孩子更積極的信息,遠遠比叮囑要好得多。
有時候我們只關注自己,告訴了孩子什么,不去考慮孩子聽到了什么。家長的話聽起來從來沒錯,甚至很動聽,可是到孩子那里去從來都是無效的。
如何能把握好自己的潛臺詞?我們的話語中,或者我們的意志中,是否給了孩子信任和尊重,這是說好潛臺詞的底線。
我們要用積極的思維給孩子正面的暗示。但并不是說我們說每句話時都要小心謹慎,都要去設計,而是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潛臺詞經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個結果,而是下意識地表達。意識提升了,話語自然就大味了。
2.教育的智慧
遇到問題時,讓孩子參加問題的解決權。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弱者,這孩子權利讓她們思考怎樣去解決一些問題。
比如,孩子晚上做作業總是磨磨蹭蹭,并且做的質量也很差,需要家長陪伴才能做好。
這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但這個辦法如果是我們家長一言堂,要求孩子怎么做,效果不一定會好。如果把問題擺出來,讓孩子試著先找解決的辦法,或者和孩子一起想辦法,他就會覺得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或者體會到一種受尊重的感覺,更容易能解決好問題。
角色置換。
當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不動聲色地跟孩子玩角色置換的游戲。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總是把玩具亂丟,不會收拾。我們可以跟他玩角色置換,讓孩子成為“大人”監督者,我們做小孩子收拾玩具。經過這樣的游戲,孩子不僅有了收拾玩具的意識,而且從家長那里學會了怎樣收拾玩具。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但原則或基礎是:尊重、信任和愛。檢測我們的方法對不對,可以看看我們是經常讓孩子哭泣、憂郁、屈服,還是讓他們歡笑、平和、悅納,孩子的表情和反應足以說明一切。
所以,請放下你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態度。用愛心、耐心、尊重、信任來陪伴孩子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