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善能守護別解律儀(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能守護別解律儀?】
他這個人他有智慧,「善能夠守護別解脫的律儀」,就是一條一條的戒他都能受持清淨所以叫做「別解脫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沒有過失。這個身、語上沒有過失叫做「律儀」。怎麼叫做「善能守護別解律儀」呢?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能守護七眾所受別解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
「謂能守護七眾所受別解律儀」,就是這個人他能守護…。佛教徒一共有七眾;這個七眾就是出家人有五眾、在家人有二眾,加起來就是七眾。「所受的別解脫律儀」,你受了以後你能守護清淨這就叫做「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因為這個律儀戒、守戒的人有差別;比丘有比丘戒、比丘尼有比丘尼的戒、學法女、沙彌、沙彌尼各有各的戒,這個有差別,優婆塞、優婆夷也各有各的戒,所以「成多律儀」。
酉三、簡
【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
這是第三科是「簡別」。「今此義中,唯依芯芻律儀處說」,現在這裡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這是唯獨是依據出家眾的芯芻的律儀處說的,「善能守護別解律儀」是這樣意思,就是其他那六眾都包括在裡面了、是這樣意思。
這是第二「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說完了,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軌則圓滿。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申三、軌則圓滿(分四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呢?】
是什麼意思呢?第一科「徵」,下面第二科「標」。
酉二、標
【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謂如有一」,就是有一個人、這個佛教徒「或於威儀路」,你在路上走、行住坐臥,「或於所作」的事情,「或於善品加行處所」、你要打般舟七這「善品加行」、或者你誦經、或者做什麼事情都是「成就軌則」的。你做這種事情…,這個人一做這個事情就可以為人做軌範,為人所仿效;就他做得好,他這個次第表現得合乎規則值得為人所學習的,所以「成就軌則」。
「隨順世間,不越世間」,他這幾樣;威儀路、所作事、於善品加行處所這三樣事,都是隨順世間不超越世間,是隨順毘奈耶而不超越毗奈耶的,這就叫做「軌則圓滿」。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這是「徵」。「謂如有一」以下這是標出來,就這三樣事是「軌則圓滿」的,這是「標」。下面第三科就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於「威儀路」,分三科,第一科「徵」。
酉三、釋(分三科) 戌一、於威儀路(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先那樣問,下面就解釋。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於所行」,就是這個威儀路於所行。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舉於所行
【謂如有一,於所應行、於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
謂如有一個人,「於所應行」,對於自己所應該;就是在這裡走路應該這樣、這條路應該這麼走,應該這樣住、坐、臥,就這樣子。這個「所應行」就是對那個所不應行;那個不應行的你不要做。「於所應行」,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你應該這樣子做、你應該這樣走,這件事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你不應該這樣做,你就不做,「於所應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於如所行」,這個「如所行」就是合道理的,或者是人家已經這樣做,大家都同意這樣做、這麼走是對的,你也就向他學習這樣做,叫「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你就這樣做。
「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你若這樣做了世間上的人都感覺到尊重讚歎而就不會譏毀你,不譏毀你。「不為賢良正至…」,前面不為世間之所譏毀是指在家的人他們譏毀你;「不為賢良正至」這是佛教徒,佛教徒裡邊有賢良的人,「正至」是指聖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正至」,在初果之前的這些用功修行的人叫「賢良」,這些人都是「善士」都是好人。「諸同法者」、和你共同的修學佛法的人。「諸持律者」、特別是對戒律特別注意的歡喜學習而受持戒的人。「諸學律者」,就是那個「持律者」已經學習成功了叫「持律者」,現在正在學習律的人叫「學律者」。「之所呵責」就是這麼多的彿教徒都不呵責你,都認為你這樣做是對的,你這個行住坐臥是有軌則的不會呵斥你。
這是「舉於所行」,下面第二科「例所住等」。
天二、例所住等
【如於所行,於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
「如於所行」。前面這是說「於所行」是這樣子,那麼「於其所住」、你在這個地方住、你在這裡坐、你在這裡臥「當知亦爾」,也都是成就軌則的不為人家所譏嫌的。
這是「舉例」,下面第三科「結」。
亥三、結
【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這個「隨順世間」這個話應該有點揀別,譬如說按照中國來說有孔夫子,孔孟之道這是我們中國人認為這是聖人,孟子也是了不起的人。這些人他們為後人做軌範,他說出來一件事,這件事這麼做這麼做…,大家公認這是對的。我們佛教徒你做出一樣事,這件事…譬如走路、行住坐臥也隨順世間,就是這樣意思。隨順過去有德行人所示範的,能這樣子。「不越世間」、你不要超越他,你超越他你違反他就有人譏嫌你了。這個「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這是我們佛教,我們佛教徒隨順律法,這是佛制訂的應該是這樣子,這個行住坐臥應該是這樣子你就隨順這個制度你不要違反他,那麼這叫做「於威儀路成就軌則」、軌則圓滿是這樣意義。
戌二、於所作事(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這是第二科「於所作事」,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現在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列所作事」。前面這句話是問,下面把所作事情列出來。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列所作事
【謂如有一,於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
「謂如有一,於其所作」,「若衣服」的事情,你做個衣服大家都是這樣子你也就這樣子你不要特別,都這樣子、「衣服事」。「若便利事」、到廁所去這些事情,「若用水」的事情,「若楊枝」嚼楊枝的事情,「若入聚落行乞食」的這個事情,「若受用事」就是乞來的食你要受用它、受用的這些事情。
《披尋記》七九二頁:
《若受用事者:攝事分中說有五種不淨受用,及有五種清淨的受用,如彼別釋知(陵本九十九卷一十二頁)。》
「若受用事者:攝事分中說有五種的不淨受用,及有五種的清淨的受用,如彼別釋知。」在(陵本九十九卷一十二頁)上有說了。當然這受用,這個東西是大眾僧的常住物你私人不可以隨便來受用,譬如說這是別人所有的東西你不可以拿來你就要用,就是這些事情。
【若盪缽事,若安置事。】
「若盪缽事」,你用這個缽要去洗一洗、這些事情。「若安置事」,這個缽洗完了把它放在一個地方去,你也要放得好好的。
《披尋記》七九二頁:
若安置事者:如說不應置缽在雜穢處:若坑澗處,若崖岸處應知(陵本二十四卷十七頁)。
「若安置事者,如說不應置缽在雜穢」的地方,那個地方污穢你就不應該放在那裡。「若坑澗處,若崖岸處」,你也不應該放在那個地方。
若洗足事,若為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缽事、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
「若洗足事」,你經行、赤足經行的時候,然後你要休息的時候要洗足的事情。「若為敷設臥具」的事情,「敷設臥具」要把它弄好、安排好的事情。「即此略說」,「衣」的「事」情、「缽」的「事」情,「復有所餘」的「如是等類諸所應作」的事情,名叫「所作事」。
天二、明應作等
【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
「如其所應」,這是第二段「明應作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這和前面的意思一樣,你這個時候這個地方你應該這麼做,「於所應」該做的,「於如所做」的,你「即於此中如是而作」。
「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你洗完了缽這缽放在崖岸上容易掉下來,這個事情你這樣做不對了。人家是要洗洗足然後再上床休息,你不洗足這是有問題。做衣服的時候,人家的衣服都是這麼做你偏有個怪樣這就不對了。譬如剃頭,人家都這麼剃頭,你偏有個怪樣留一撮那就不行,這是違越世間這就不對了,也不隨順毘奈耶。所以是「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這樣子。
下面第三科,結。
亥三、結
【如是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毘奈耶。】
所以這個「軌則圓滿」是這麼回事情。這是前面兩段。
下面第三段「於諸善品加行處所」,分三科,第一科「徵」。
戌三、於諸善品加行處所(分三科) 亥一、徵
【云何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列善加行」。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列善加行
【謂於種種善品加行,若於正法受持讀誦,若於尊長修和敬業參覲承事,若於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於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惰,於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於他善品常勤讚勵、常樂為他宣說正法,入於靜室、結加趺坐繫念思惟。如是等類諸餘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
「謂於種種善品加行」就是各式各樣的善事、一類一類的善事你要努力的去做。什麼善事呢?「若於正法受持讀誦」這個「正法」就是「十二分教」,這是法界等流所以是正法,你「受持」、常常地溫習常常地讀常常地誦這就是「善品」,「善品」要「加行」要做這件事。「若於尊長修和敬業」,對於這個尊長你要修這個「和敬業」、態度是和善內心是恭敬,對於師長尊長要有「和敬」的這個事情。「參覲承事」,你要去禮拜、你要為他做事。
「若於病者起慈悲心」這也是「善品加行」,有病的人你對他要有愛護的心,「殷重供侍」,要誠懇地尊重他、供給他、侍奉他、照顧他。「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這就是大眾僧要作羯磨的時候,有的人有病或者有特別事他不能參加,他要委託你去給他「與欲」,你要「如法宣白」、要把他的意,他對大眾僧做這件事的意見請你「與欲」,你要如法的給他對大眾宣佈,對大眾僧報告一下「如法的宣白」,這件事也叫做「加行」。委託你了、你怎麼辦呢?你要「住慈悲心」,住愛護心「展轉與欲」,他給你「欲」、他把他的同意的這種思想告訴了你叫「與欲」,你又去對大眾宣佈,到大眾那兒去報告一下也叫做「與欲」,「展轉與欲」這些事情,你要做這些事情這也叫做「善品加行」。
「若於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惰」,若於這個十二分教、也就是經律這些事情你有所不知你就要請問人家,別人對你有所開示的正法的開示你要「聽受」、要接受,「翹勤無惰」你要精進你不可以懈怠,這些事情都不可以懈怠。
「於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對於有智慧的同梵行的人,你要盡你的身體的力量盡你所能,你對他要表示恭敬對他要侍奉。同是佛教徒都是同學,彼此之間都應該有這樣的態度。「於他善品常勤讚勵」,別人他們肯修種種的善法你要讚歎人家,你讚歎他就是勉勵他了。「常樂為他宣說正法」,你要歡喜心為別人宣說正法,宣說這個十二分教。
「入於靜室,結加趺坐繫念思惟」。「常樂為他宣說正法」這也是善品加行,現在「入於靜室」,還有善品就是到寂靜的地方、寂靜的房子裡邊「結加趺坐繫念思惟」修四念處、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要修止觀的、要這樣用功修行,這也叫做「善品加行」。
「如是等類諸餘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這前面這麼一大段文,這一句話是結束前面這一段。這麼「等類」,有看病的事情、侍奉師長的事情、自己學習佛法的事情…這些是「善品加行」,還有其餘的「無量」很多的「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都叫做「善品加行」。
天二、明應作等
【彼於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
這是第二科「明應作等」,你就應該這麼做。
【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
都不會呵責的。
亥三、結
【如是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毗奈耶。】
這是結束這一段。
酉四、結
【若於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
這是把前面這一大段也結束了。(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