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內容,只是一些我個人此次布拉格之行的感受。前半部分基本上就是游記了。(布拉格值得一去?。?/p>
Devcon 是以太坊生態中最大的技(網)術(友)交(面)流(基)會,今年已經到了第四屆,地點選在了捷克首都布拉格。不過,這是我第一次參加Devcon,也是第一次來歐洲。在布拉格呆了六個整天,總的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遂以這篇隨筆聊記一二。
北京直飛布拉格大概要 10 個小時,我選的是周一凌晨的飛機,到達布拉格是早上六點。因為在首都機場就遇到了兩位網友同行,所以第一天就一起逛了一下。布拉格的老城非常有特色,各種歐洲傳統風格的建筑都能看到,而路面都是用石塊鋪就,汽車開上去疙疙瘩瘩,顛簸的厲害,不過如果真鋪成柏油路,就和老城的建筑風格不搭了。走在這樣的路上,走在這樣的建筑之中,真的就像走在歷史之中,那種滄桑感是在現代大都市感受不到的。只是我等過客其實依然還是匆匆一瞥,很難真正享受那種從前的慢。這里沒有支付寶、沒有微信支付,大多數人都是用現金的,酒館里、公交地鐵上看不到太多舉著手機的人,這大概才是正常的生活吧。我想,像布拉格這種城市,是值得長居的,值得去認真體味那種樓宇間、店鋪內難得的舊時風格的生活。
布拉格的店鋪開門都很晚,餐館一般要 8 點之后,各種景點則要 10 點之后。因為我們到的前一天剛下過雨,所以這個早上很冷,我們甚至在吃過早飯之后不得不返回酒店換上羽絨服才能繼續逛下去。老城廣場和天文鐘是必看的,我們也登上了鐘樓俯瞰了一下老城的全貌。雖然鴿子沒有想象的多,但也足以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影視劇中拍出的歐洲生活的氣息。這大概真的很難通過文字來分享,旅行的意義大概也在于此吧。
就像其他沿河而建的著名城市一樣,格拉塔瓦河也給布拉格帶來了生氣,河中有各色水鳥,跨河大橋也各具特色。最著名的當然是查理大橋,每個橋墩上都有獨特的雕塑,大概都是宗教典故;而每每走到這些地方,我都會為自己的無知和淺薄而慚愧,對人類文明中產生的種種博大文化充滿敬畏。這種感覺也在游覽大皇宮和大教堂時達到了頂峰。
我們在歐美的影視劇中看過很多大教堂,但真正站在它面前、真正進入其中,你的感覺完全不同。當你從大皇宮的通道走出,站在大教堂正面時,那種撲面而來的壓迫感令人震撼;這很像我第一次游靈隱寺,站在正殿大佛下面的感覺,這種建筑風格真的會使人想要頂禮膜拜,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宗教藝術的力量。進入大教堂,高高的穹頂和對稱的空間透視效果給人的沖擊更加令人窒息,對于從來沒有真正欣賞過如此宏大建筑的我來說,這種感覺應該會是終生難忘。就像很多中國的古建筑一樣,大教堂的里里外外,大到十幾米高的彩色琉璃畫窗,小到門框上的雕花裝飾,無一不體現出宗教藝術和建筑技藝的完美結合;而教堂內給人的儀式感更是無法在東方建筑中體會到,在此我也深深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尤其是宗教和建筑藝術上的差異。我想我有生之年一定還會再來歐洲體驗宗教藝術的力量;當然,還要補上這次沒有時間實現的博物館之旅。(布拉格的博物館非常多,也非常有質量,值得單獨安排行程。)
布拉格的很多地方是建在山丘上的,很多路都有很大的坡度,所以這里的路用磚石鋪就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個人很喜歡這種風格,也很享受這種錯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因為很少給人那種現代都市的重復感。這里隨處可見的餐館、酒吧也是一種風景,幾乎沒有太大型的店面,各家的裝潢、修飾都有不同,可以說各有特色。捷克本地的飲食我最喜歡的是 goulash,也就是燉肉,很合我口味;配的用大蒜、火腿等配料做的面團也很好吃。街上隨處可見的mini market里有各色的酒精飲料,可惜我本人很少喝酒,所以就無緣品評了。本地小吃似乎只有肉桂卷,也就是一個空心的面包卷,里邊放滿各種甜食;不過歐洲的甜食普遍糖分過高,依中國人的口味大多會覺得“太膩”。
這次來布拉格,我和三位朋友一起租了一所鄉間別墅,真的是在鄉間,打車到布拉格市區要 40 分鐘……。這當然太遠了,其原因是出發前才查到捷克不承認中國駕照,租車風險較高,導致自駕計劃泡了湯。但這個意外并沒有阻止我們體會歐洲鄉間生活的感覺。就像之前在環法大賽的轉播里看過的那樣,恬靜、安逸,大片的農田邊上是高高的落葉喬木。秋天季節里,漸變的黃綠色樹木圍繞在深綠的田野四周,點綴上幾所粉紅色起脊的農舍,時而還有白煙從房頂的煙囪飄出,真是像極了歐洲童話的世界。對于習慣了快節奏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來說,讓自己慢下來,仔細體味生活,真的很不容易;而只有遠離喧囂和浮躁,才有可能用工匠精神打造有價值的內容或者產品;當然,如果我們只能每日為生計奔波,自然也就做不成工匠。
好了,該聊聊 Devcon 了。
這次的 Devcon 為期四天,從內容上看,其實沒什么亮點,基本上是一些工具、產品的介紹推廣和一大批情懷話題。這大概是因為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的應用場景仍然捉襟見肘,尤其對于公鏈而言。
以太坊基金會在工程上的能力是一直被詬病的,當然,主鏈擴容的技術難度非常高,這是事實,但以太坊在工程進度上的遲緩也不容爭辯。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所謂 Layer2,也就是二層擴展技術的百花齊放,但應用場景的問題和最終用戶門檻的問題也還在那里;大家討論了半天,依然還是支付、游戲,并沒有其他拿的出手的亮眼元素出現。
第二天的重頭戲,V神的25分鐘,走的是情懷路線,雖然說了一些下個版本 Serenity(所謂的以太坊 2.0)的特性,但大部分都是事先就知道的內容,并且也并未給出任何實質性的時間表,所以總體而言還是令人失望。而基金會方面的另外兩個“大新聞”:Casper CBC 和為以太坊 PoS 定制的“開源硬件”標準 VDF(Verifiable Delay Function),也都屬于至少兩年才能見到的東西。應該說在主網演進方面,以太坊已經非常不樂觀。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這次大會上看到以太坊相關生態的積極發展,這無疑是好消息,也說明從開發者角度,以太坊生態依然是目前公鏈領域的領頭羊。從演講嘉賓的水平來講,Devcon 也依然可以看作是鏈圈的標桿,感覺主會場中的一些 speaker 應該是夠 TED 水準的。
我個人最關心的技術話題還是如何消除最終用戶門檻的問題,因為這是影響區塊鏈應用普及的最大障礙。目前來看,解決的方法大概還只能是錢包或基于主流瀏覽器的擴展這兩個方向。眾多的錢包應用和為支持 Layer2 擴展所構建的移動端 App 是目前的主力軍(Metamask 也宣布了它的移動端 App),而且還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因為缺少真正有價值的 DApp,所以目前的錢包應用基本上還是為各種虛擬貨幣交易而設計的,距離真正的 DApp 平臺級的產品還有差距。瀏覽器方面,目前幾乎一統江山的 Metamask 其實距離真正能為最終用戶服務還有很大的距離;如何在瀏覽器中幫最終用戶管理私鑰,仍然可以說是個大難題,很遺憾,也很令人期待。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以太坊生態中的大部分參與者,還是在認真做事的,這大概是對我個人最大的激勵。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開拓精神乃至工匠精神的團隊,大家是真的在嘗試去解決/改進業務或者技術協議的問題,這也可以說是一次工程師們的聚會。希望明年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有實質性進展的工程成果。
最后,這次 Devcon 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這世界上對以太坊有情懷的人大概都在這了,這些人中應該會有在未來或多或少改變世界的人。所謂自由的、decentralized、理想化的互聯網世界當然值得去追求,但路途也注定不會平坦;不過,改變世界的,只是少數理想主義者,從來都是如此,不是么?
2018/11/4 于返程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