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是一年所慶&年度旅行,今年是奧地利捷克十日行程。從奧地利的音樂之都維也納、林茨、莫扎特故里薩爾茲堡、美麗幽靜的哈爾施塔特湖區,到捷克的布爾諾、布拉格、百威小鎮(BC小鎮)、ck小鎮(克魯姆洛夫),十天時間就像一場夢,在歷史中沉淀,在童話般的城堡和秀麗的湖光山色之間穿行。
尼采說:“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音樂時,我找到了維也納;而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卡夫卡說:“布拉格是不可動搖的。”
歌德說:“布拉格是歐洲最美的城市。”
莫扎特說:“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在布拉格度過的。”
從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到它的電影版——菲利普·考夫曼的電影《布拉格之戀》,再到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這座著名古城將其特有的浪漫漸漸展現于眾,那些充滿憂郁卻格外迷人的場景不斷加深了我對這座浪漫之城的向往。
但百聞不如一見,只有真正游走在布拉格,才能領略到這座古城的別樣風情——捷克人的民族情懷植根于此,羅馬的大氣奢華和巴黎的優雅浪漫在這里匯聚,深深浸入到城市的外在與內涵之中。它融匯了世界各國的游客,膚色服飾各異,面目迥然,只需驚鴻一瞥,便仿佛看透了世間各處的萬種風情,隨時都在和驚喜邂逅。這座城市,就如法國南部的赤霞珠葡萄酒一般濃郁沁人。
? ? ? ? ? ? ? ? ? (天鵝絨革命)
布拉格兼具古典和浪漫的獨特氣質。伏爾塔瓦河兩岸蜿蜒展開的是一幅豐富的建筑畫卷,紛亂繁雜的歷史造就了各種風格的千年跨越,它們匯聚在此,摩擦出浪漫的火花。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千百年來,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起義、入侵、革命,卻沒有留下暴力的痕跡,一切都只如天鵝絨般輕柔飄過,只留下音樂、文學和浪漫……音樂元素似乎已經融入人們的血液中。布拉格隨處可見街頭藝人的音樂表演,令人“耳不暇接”。其中甚至還包括四重奏和銅管五重奏這樣復雜精巧的音樂形式!難怪連莫扎特都會愛上這座城市。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氣質,使它成為了一座被文學和藝術氣息籠罩的城市。米蘭·昆德拉用他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讓人們在這里探究生命的意義。卡夫卡出生在這個城市,用他的一生來抗爭命運和生活。
伏爾塔瓦河把整個城市分成兩大部分,每部分又分為2個區,右岸是老城和新城,左岸為小城和布拉格城堡。伏爾塔瓦河靜靜流淌,像一條綠色的玉帶,查理大橋橫臥其上。河西岸的高地上,布拉格城堡已屹立千年;河東岸,有舊市政廳精致絕倫的大天文鐘,有老城廣場上優雅驚艷的各式建筑,有深沉獨特的猶太會堂……它們承載著歲月的滄桑,經歷過風雨的洗禮,升華出獨特的神韻。那些帶有尖塔或圓頂的古老建筑物,無論是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還是文藝復興式,都保存完好。高高低低的塔尖,毗連成一片塔林,因而布拉格有“千塔之城”之稱。在陽光照耀下,“千塔”金碧輝煌,因而又被稱為“金色的布拉格”。
老城廣場
初見布拉格是在盛夏的午后。我們首先來到老城廣場。老城廣場上并沒有許愿池(許愿池其實在布拉格城堡,大家都被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誤導了~)。這里是整個布拉格的中心,人頭涌動,老市政廳的塔樓和提恩教堂對面相望。
老市政廳南面的墻上,安裝著有著名的天文鐘(建于1410年)。這個復雜而又奇妙的自鳴鐘,竟然是600年前的一位鉗工用錘子、鉗子、銼刀等簡陋工具建造的,至今走時準確,成為鐘表史上的奇跡。據說為了保證世上再沒有同樣的鐘,工匠被刺瞎了雙眼。它是根據當年地心說的原理設計的,上面的鐘一年繞行一周,下面的一天繞行一圈。當自鳴鐘打點報時之際,一個代表死神的假人就會用右手拉動繩子,左手抬起并翻轉肩上的沙漏,隨后,表盤上的兩扇門吱吱呀呀地打開,隨著悠揚的鐘聲,十二尊耶酥門徒圣像如走馬燈似地一一在窗口出現,由圣彼得領頭,向人們鞠躬,6個向左轉,6個向右轉,待鐘門關上之后,隨著雄雞的一聲啼叫,于是鐘聲齊鳴。(目前天文鐘還在維修中,盡管還搭著煞風景的維修架子,但不影響觀看整點報時)。
登上老市政廳樓頂上360度觀景臺,除了對面提恩教堂哥特式的尖頂可以與我們的目光齊平,整個布拉格的美景盡收眼底。這座城市特有的醬紅色屋頂,錯落有致,如紅色的波浪,從眼前向遠處綿延。盛夏的金色陽光均勻鋪撒,千年古城在這明艷色彩的涂抹下,散發出濃濃的浪漫氣息。
猶太區
布拉格位于歐洲大陸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歐洲重要的貿易中心,自然吸引來大批擅長經商的猶太人。但因宗教緣故,他們一直飽受歧視與迫害,從13世紀起,他們被強制遷到舊城北邊的猶太區,直到18世紀隔離政策才被解除。
“舊-新”猶太會堂。午餐后和小包律師一起去猶太區。我們先找到“舊-新”猶太會堂。這是歐洲最古老的猶太會堂,13世紀中期剛剛建成時叫做新猶太會堂;但到了16世紀,好幾座教堂陸續完工,它這個“新”字就不再理直氣壯了,于是改成現在這個怪怪的名字。
這個會堂在布拉格猶太文化中地位特別,不僅因為它歷史久遠,還因為傳說這里關著泥巨人Golem。
我們站在這個造型簡潔、紅色房頂像火焰一樣的小會堂外觀賞、拍照,最終還是沒有進去。有時,留一點遺憾和想象,或許也是收獲。
金蟬脫殼——飛行的卡夫卡。在西班牙猶太禮拜堂門口,邂逅了象征逃逸的卡夫卡雕像。它包括一套直立的西裝空殼,以及騎在西裝肩上的男子——他的靈魂在套子之外漫游。男子的外形酷似卡夫卡。弗朗茨·卡夫卡學會每年授予卡夫卡獎得主的獎品就是這個雕像的12英寸縮小版。
這讓我聯想到卡夫卡的志向——成為飄逸的虛擬物:他渴望成為字母K,而不是某個地域、民族的屬民,也不是兒子和丈夫。因為他仰慕空無。
卡夫卡留下的空殼,是蟬的外殼。
精美的金蟬脫殼,從來沒有答案。
列儂墻
這世界上,應該很少有列儂墻這樣的地標了吧。
列儂墻位于布拉格小城區,雖然名為列儂墻,但它和“約翰·列儂”其實素昧平生。
1980年12月8日,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在紐約寓所門前遇刺。消息傳到捷克,一名藝術家在一面墻上繪制了列儂畫像,并配上了披頭士的歌詞。 “列儂墻”從此聲名鵲起。當時年輕人受柏林墻的影響,也想找一個宣泄情緒的場所。于是,這里就成了捷克憤青們抒發內心想法的“留言板”,主要表達對和平、民主和自由的向往,抵制戰爭和壓迫。時至今日,列儂墻已成為游覽布拉格必去景點之一。
無論你是不是列儂粉,有沒有聽過《Hey Jude》,這不足30米的濃墨重彩的墻,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遠離了戰爭年代,如今墻面上的涂鴉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憧憬。作為布拉格的城市名片,它是“愛與和平”的象征。雖然約翰·列儂本人從未到過捷克,但他卻真切影響了一代捷克人的世界觀。
若你擅長繪畫,若你有藝術靈感,不妨也帶上一兩罐顏料,寫下你的態度,為列儂墻增添一抹來自東方的色彩~~
魯道夫音樂廳
魯道夫音樂廳在伏爾塔瓦河畔,離查理大橋不遠處。這棟新文藝復興式的大廈建于1884年,是布拉格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也是“布拉格之春”音樂會的主要表演場地。目前是捷克愛樂樂團及捷克室內樂團的所在地。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就以此為背景展開的。
查理大橋
1355年,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在羅馬加冕,兼任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布拉格也就兼當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查理四世統治時期,布拉格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 “歐洲首府”的美譽。他要把布拉格建成世界上最輝煌最美麗的城市,于是就有了布拉格城堡。城堡里的王宮和著名的圣維特大教堂,以及魁偉的查理大橋,都是這個時期的杰作;還有查理大學,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大概僅次于英國的劍橋、牛津等)。直到今天它們仍是這個城市的名片。
查理大橋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伏爾塔瓦河上現存的最古老最氣派的大石橋。橋長505米,是中歐最長的橋。它連接著老城區與布拉格城堡,還是捷克歷代國王加冕游行的必經之路。橋面上鋪著青磚,暗黑的色澤顯示著年代的悠遠。它氣勢恢宏,歷經6個半世紀的風雨仍穩若泰山。橋兩端各有一個高聳的橋塔,讓大橋氣勢陡增。
這個盛夏的午后,我們在查理大橋上邂逅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自顧自彈奏的街頭藝人......但最讓大橋生輝的,還是橋身兩側那30多尊精致的圣者雕塑。它們都是17至18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的杰作,被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術館”。據說只要心誠,撫摸這些雕像就能收獲一生的幸福。
不過,人們最喜歡撫摸的,是大橋中部的圣約翰·內波穆克雕像。內波穆克是布拉格總主教,18世紀他被追封為圣徒,成為查理大橋的守護神,而他的遺體就葬在對岸的圣維特大教堂里。傳說內波穆克因為拒絕向皇帝透露皇后向他告解的秘密,而在1393年被從橋上投入河中,成為天主教會中第一個為守告解秘密而殉道的人。我跟在人群后,踮著腳尖,摸了摸雕塑下面那兩處被摸得閃閃發亮的地方。沉重的歷史,早已變成浪漫的傳說;悲苦的內波穆克下面,是歡快的游人、小販和街頭藝術家。
于游人而言,查理大橋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景點;但于捷克人而言,它還是一種象征和精神圖騰。卡夫卡的許多作品都圍繞著這座橋,他臨終時的遺言是:“我的生命和靈感全部來自于偉大的查理大橋。”
天色漸晚,夕陽下的查理大橋上猶如一幅油畫,暗橘色的云彩被落日渲染得非常艷麗,走到橋身中央,對岸萬瓦鱗次,連綿不絕的紅色屋頂與金色的夕陽簡直就是絕配。登上橋塔,查理大橋、伏爾塔瓦河和對面城堡區的美景一覽無余。腳下的伏爾塔瓦河靜靜流淌,將岸邊一排排紅頂黃墻的房子任性地倒映在自己的身上。當夕陽漸漸褪去,晚霞由濃烈變得淺淡,華燈初上的布拉格令伏爾塔瓦河流光溢彩。數不勝數的天鵝聚攏在河邊,享受著夜色帶來的神秘和未知。
布拉格城堡
過了查理大橋,山坡上矗立著布拉格城堡,與老場廣場遙遙相望。它在近一千年里一直作為王室的居住地,經歷了羅馬神圣帝國和奧匈帝國。歷代君主不斷為這里“添磚加瓦”,最終造就了這座恢宏壯觀的城堡。
城堡里最讓人嘆為觀止的,不是舊王宮或總統府,而是圣維特大教堂。它是布拉格最大、最輝煌也最重要的教堂,帝王們在此加冕,死后在此長眠。大教堂本就屹立在山丘之上,那高達99米的漂亮尖頂,自豪地詮釋著什么叫作“高聳入云”。
走近大教堂,我更被它的氣勢所震撼。幾乎要將脖子仰成90度角才能望到整座教堂的尖頂。雖然外墻已呈斑駁,但精致的雕塑仍然呈現其莊嚴。它驚人的體量,仿佛要把天際刺穿的尖頂,高大的拱門,精致到繁復的浮雕,都讓我想到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巴黎圣母院。但仔細再看,作為外行也感覺有些違和感:事實上,這座教堂是耗時近600年才最終建成的(始建于1344年,最終完工已經到了1929年!),所以自然融入了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雖然基本格調是哥特式,可在600年里,每位接任的建筑師既要傳承上任的風格,又要展示自己的特色,還要融入時代的新元素,于是不斷建了拆,拆了又建,相繼融入了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不同藝術風格,匯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精華,才有了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瑰寶。它承載著錯綜復雜的捷克歷史,述說著曾經的榮華和無盡的蒼桑。
教堂內部的彩色玻璃窗是著名畫家穆夏的手筆。炫目的玫瑰窗非常精美,在太陽光的直射下顯現出五彩繽紛的光線。教堂里陳列著海量的雕塑和油畫,都是絕世珍寶。
走在城堡的甬道上,聽著自己的腳步聲,好像在與捷克的歷史對話。
在城堡俯瞰布拉格,一眼望去,盡是造型各異的大小尖塔。綠色的尖頂和紅色的瓦墻,造就了富有層次的裂變。精美的建筑,豐富的色彩,既有史詩般的壯美,又有童話般的夢幻,難怪它會被歌德贊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我們就這樣靜靜地望著遠方,這一刻的布拉格時光緩慢而又美好。
沿著城堡北墻,有一個鵝卵石小巷,它就是著名的黃金巷,又被稱作“煉金士小巷”。相傳在魯道夫二世時期這里曾有許多煉金士,為國王尋找傳說中的點金石。這是“金色布拉格”最迷人的傳說之一~現在則改為出售手工藝品的店鋪。
小巷真的很小,兩側均為別致有趣的小巧房舍,就像七個小矮人居住的童話王國,我總覺得哪個窗口后面會站著美麗的白雪公主。小巷雖小但名氣極大,其中19號曾居住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22號天藍色的小房屋是卡夫卡寫出《鄉村醫生》的地方,如今是一家專賣卡夫卡作品和周邊的書店。眼前也就10多平米的小屋,讓我恍惚間好像看到了那位猶太天才作家奮筆疾書的樣子: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書中的片斷從記憶中躍然而出。
斯特拉霍夫圖書館(Strahov Library)
斯特拉霍夫圖書館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坐落在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aster)中,建于12世紀,是全國最大的修道院圖書館,屬于巴洛克式建筑。
館內除了胡桃木鑲嵌、鑲金桂冠以及鑲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還收藏著約有90萬冊古籍,其中16本是原始手稿,最古老的手稿歷史可追溯到9-10世紀。
圖書館包括兩個大廳,第一個大廳是建于1671年至1679年之間的神學廳(TheologicalHall)。在神學大廳之后,由意大利裔的捷克建筑師Johann Ignaz Palliardi設計建造的哲學廳在18世紀末建成,擁有壁畫裝飾的古典主義風格~
在布拉格邂逅卡夫卡
矮大緊老師說過,“沒看過卡夫卡,怎么敢稱為文藝青年”。
文藝青年的談話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有一部長篇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
布拉格這個城市,對于我們偽文藝青年來講,第一個想到的名字當然是卡夫卡。由于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英語中還誕生了一個詞Kafkasque(卡夫卡式的), 指卡夫卡小說中神秘怪誕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我頭腦中裝著龐大的世界。可是如何既解放我并解放它,而又不使它撕裂呢?我寧可讓它撕裂,也不愿將它抑止或埋葬在心底。我是為此而存在的,這點我十分清楚。”卡夫卡在其日記中這樣寫道。這種使其聞名于世的寫作風格,既是他的苦惱,也是他的驕傲。
卡夫卡是捷克人,幾乎一生都沒有離開布拉格,他曾對著熱鬧的老城廣場說:“我的一生都關在了這個小圓圈里。”
在布拉格,你能夠很輕易地找到卡夫卡的足跡——他生前工作、居住的地方,他服務過的保險公司,看戲的地方,聚會、吃飯的咖啡店,以及后世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建造的紀念館、雕像。這些地標,是他存在過的證據。譬如上文提到的“金蟬脫殼”卡夫卡雕像、黃金巷22號的藍色小屋。還有捷克藝術家DavidCerny創作的36英尺高的卡夫卡頭部雕塑,它由42塊移動的鍍鉻板組成,板面可以同向和反向移動,充滿了科技感和諷刺意味。
弗朗茨·卡夫卡博物館(TheKafka Museum)
伏爾塔瓦河西岸的卡夫卡博物館是朝圣卡夫卡的重頭戲。這是一家專題博物館,有更詳細的作家生平、作品手稿等。博物館門前,有一座小的噴泉動態雕像,兩個成年男子面對面,站在以捷克地圖為造型的水池里撒尿,讓人感到一陣黑色幽默。這古怪的雕像似乎寓意著他小說里超現實的荒誕世界。
多年前讀卡夫卡,印象最深的有這么一件事:說卡夫卡拙于世事,平生最大的生活理想是居于一個巨大的地窖的最里間,仆人把食物和寫作用紙筆送至最外間就好。有意思的是,博物館的設計靈感居然完全來自于這個生活理想,展覽部分完全無窗,在幽暗的燈光中展出卡夫卡的手稿、日記、相片以及一生中重要的友人,嗯,還介紹了他的四位情人。
博物館前面的一間平房是商店,賣卡夫卡作品及周邊。
在查理大橋上能看到博物館的背面,有巨大的文字招牌。臨別前夕,我站在橋上,凝望了許久博物館的背影。在布拉格,致敬卡夫卡大師。
終章——依依惜別,查理大橋走九遍
布拉格,就像卡夫卡說的,長著爪子,不肯放人走。我從里佩利諾我的靈感之源和永不厭倦的熱情的導游那兒引述一段話作為結束語,他寫道:“當我想為神秘尋找一個詞匯時,我能找到的唯一的詞語就是布拉格。她像彗星一樣,陰沉而憂郁:她的美仿佛一團激動人心的火焰,在風格特異的藝術家手中被夸張變形,扭曲傾斜,散發出衰敗的憂傷氣息。在無休無止的幻滅中癡昧地歡笑不已。”
——約翰·班維爾《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記憶》
布拉格慢時光即將結束了,我們隨意在街頭行走。滿身班瀾涂鴉的電車叮叮當當地從整齊的石塊路上駛過。各個角落都散落著頗具情調的咖啡館、餐廳。我們走走停停,靜靜地看著流動的光影。
晚餐吃了當地著名的美食烤豬肘、烤鴨和鮮釀啤酒。脆脆的烤豬肘搭配著黃芥醬和腌菜,一點也不膩~卡夫卡文字中寫道:“我永遠得不到足夠的熱量,所以我燃燒——因冷而燒成灰燼。”我想,事實上,布拉格的象征物并不是“灰”,而是“灰”的前一個物質階段——“肉”。烤豬肘外焦里嫩,加上喝不完的鮮啤酒,永不停歇的音樂。在瑰藍色的天光下,布拉格的華麗舞臺,包裹著卡夫卡似是而非的幻夢。
夜幕降臨了,布拉格城堡依然光彩奪目,千年來沉淀的王者之氣讓它更加偉岸。老城廣場上的提恩教堂,在夜色中有幾分詭秘,難怪被稱為“魔鬼教堂”。黃昏里,寂靜的小巷中,石板路被路燈鍍上了一層油光,仿佛新烘培的意式咖啡豆。我們聽著遠處悠揚的鐘聲,在查理大橋的華燈之外,有中世紀飄來的蒼涼滋味。
“查理大橋走9遍你才算真正來過布拉格”,當我們到達布拉格的第1天,就聽人這么說。我們曾很貪心地想在第一天之內走完這9遍,即便是在第2遍的時候已經疲乏了,當時我們深深覺得這走9遍可能是景點的營銷手段~查理大橋其實不過是一座磚石砌成的古老石橋,并且走在其中摩肩接踵。
而當我們第5遍走上查理大橋的時候,已經第二天晚上9點,想著還未走完的4遍,心里升起了離別的依依之情。夜幕下,橋上的一切仿佛又被重新喚醒~雖然還是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是那些演奏的街頭藝術家,賣手工藝品的小販,但夕陽、玫紅的晚霞和金光粼粼的伏爾塔瓦河似乎把你帶回了中世紀,在熙熙攘攘中,你好像能夠聽到千年前的噠噠馬蹄聲,被風從橋的另一端帶過來。
曾經見過月光下的太平洋,白雪皚皚的少女峰,曾經在莽莽的新疆大漠中穿行,廣闊的空間會讓我感到自己渺小而脆弱。面對著見證過歷史的石橋,同樣讓我覺得自己的渺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1400年至今,經歷了風霜雨雪、戰爭與和平、繁榮與顛沛、社會制度的變更,600多年里無數次的毀損、重建,查理大橋仍然佇立在伏爾塔瓦河上,觀望人間煙火。
昏黃的路燈下,有軌電車隆隆駛過,那聲響似乎要把今天碾壓進歷史和未來的縫隙中去,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此番在布拉格只停留了兩天兩夜,但縱使浮光掠影,我眼中的布拉格依然獨具魅力。布拉格就是這樣一座奇妙的城市,它揉合了歷史與藝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古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呈現出波西米亞式的神秘、傳奇與魔力。身在城中,仿佛置身夢幻世界。它時而恬靜,時而魅惑,讓你不斷地期待與之重逢的驚喜。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寫道:“人生如同譜寫樂章。人在美感的引導下,把偶然的事件變成一個主題,然后記錄在生命的樂章中。猶如作曲家譜寫奏鳴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題也在反復出現、重演、修正、延展。”用這段話來形容此次布拉格之旅頗為貼切。——這座古城的古典與浪漫,以及它動人的音樂,已匯入我的血液之中,成為更加豐富的人生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