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這本書我已經不止讀過一遍,第一次讀過之后也曾輸出過一篇讀書筆記:《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幢建筑,你要如何搭建完成?》——帶著生涯規劃師的職業身份,我每次讀這本書都會有很多共鳴。
這次為了準備在樊登讀書會做這本書的分享,我又把這本書從書柜里拿了出來。同時,我也在“非凡精讀”欄目里,聽了康妮老師對這本書的解讀。于是,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和思考。
1
我發現,康妮老師對于書的總結,相比于我當初輸出的讀書筆記,提煉出來的步驟更加簡潔精煉。我特意做了一下對比,我在自己的筆記中對于人生設計的過程,直接用書上的標題做了七步描述;而康妮老師只用了四步——她用“自我評估”一詞,就囊括了我的筆記中所寫的第1~4步(分析測評你目前的生活、創建人生的指南針、尋路、擺脫困境)。
這么一對照就會發現,對于讀者來說,不管是從記憶還是感受上接受的難度來說,確實更少的步驟要更好。
?這是我從康妮老師這里學到的分享或培訓的思維——在不影響內容傳遞的基礎上,照顧到用戶的思維,用更少的要點去呈現。
2
聽完了康妮老師的解讀,想到自己要去做的讀書分享,我開始問自己:我可以怎么做,才能夠做出帶有我的特點的解讀,并給聽眾帶去更多的價值?否則別人就在APP上聽康妮老師的解讀或者自己讀書就好了,為什么要來聽我講呢?
思索之后,我得出了我的答案——
(1)本土落地化
雖然在這本書里作者給出了很多的實例,也具備相當的參考價值。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不同,難免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疑慮,那就是:里面提到的理論和方法是否適用于我們中國人在本土使用?(我在咨詢中就聽到過類似的疑問)
因此,如果我在講解的時候,結合我在本土的實踐和我在生涯咨詢中的真實案例,必然會給聽眾帶去更多的信心。
(2)實操化
書中教授的一些工具和方法,我可以在分享的現場帶著大家一起實操。
基于多年的生涯實踐,我清楚地知道大家在生活中和職場上普遍的問題在哪里,有哪些工具對于我們更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我可以挑選出那些工具,通過實際的操作帶給大家更大的價值。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相信大部分人都沒有很多的時間甚至是心情讓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坐下來梳理,但在我們讀書會的現場卻可以做到,而且能夠更有效率地做到。
(3)現場互動交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局限。我們在自己聽書、看書的時候,往往是在基于我們自身有限的經驗進行加工和吸收。但如果是在一個讀書會的現場,我們可以聽到不同伙伴基于不同視角和經驗給出的見解。
更重要的是,作為領讀者和生涯規劃師的我,還能夠結合我多年學習研究生涯理論以及從事生涯咨詢的實踐經驗,在現場與大家進行互動交流,針對大家的疑問予以回應。
想好了這三點,我的心情踏實而篤定,對于不久即將到來的領讀分享也開始變得信心滿滿。
寫在最后
這本書的推薦序的作者古典老師問:你的人生是工業品,還是藝術品?
我對于二者的理解是,工業品是在一定的工藝流程下生產出的千篇一律的產品;而藝術品則是更為少見的一定具有自身獨特性的產品。
毫無疑問,我的答案是后者。你呢?
如果可以,希望能在我的領讀分享會現場見到你——首場線下領讀將在上海舉行,正在籌劃中。
萬一不行,推薦你去讀讀這本書,或者去“非凡精讀”聽一聽康妮老師對于這本書的解讀。
愿你擁有一場令自己滿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