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在一開始,讓我讀此類暢銷書,我是拒絕的。因為感覺此類書要么很“low”,要么就很無病呻吟。現在看來,真是為讀書少的自己慚愧——像那只井底之蛙,以為全世界,不過一口井而已。當然,每個人看法不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 作者吉姆?西諾雷利,密歇根大學廣告學學士、傳播學碩士,曾為各大品牌做過市場營銷和廣告企劃。比如:花旗銀行,通用電氣等。在這過程中他發現,,很多顧客都對品牌的故事感興趣,他也因此開始去了解為什么故事思維是如此強大,也是基于此動機,寫了這本書。其實看完這本書可以發現,作者何嘗不是在用故事思維寫這本“工具書”呢?
??? 全書分為17個章節,行文邏輯可以參考以下:
??? 當然,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一樣。我比較喜歡從宏觀上掌握全書結構,然后對感興趣的方面仔細閱讀,暫時沒有“觸發”到我的地方則學習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精神了。
??? 從小我就是個“問題寶寶”,所以比較感興趣作者為何強調用故事塑造品牌這一部分的內容。而且我覺得,如果能接受“為什么”要這么做,那么以后動手操作“怎么做”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
??? 對于“為什么要用故事塑造品牌”這個問題,作者給出的答案是——離開故事的品牌不會走太遠。并舉了一些例子:
??? 20實際60年代,施樂已成為全球知名商標,在美國,幾乎每一間辦公室里都安有一臺施樂牌復印機。取得如此輝煌成績的施樂打算一鼓作氣,繼續進軍其他領域,其中電腦和數據領域行業首當其沖。但在耗時多年和耗費數百萬美元資金后,最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無獨有偶,生產果蔬的金吉達公司想銷售一些除了果蔬的東西,最終以失敗告終。生產檸檬飲料的鄉村時光被迫停止銷售葡萄酒,旁氏才剛剛生產牙膏就不得不放棄了。
??? “一個品牌憑借某種產品出名后,就很難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即使有可能,也非常困難。”作者如是說。
???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如:蘋果公司、耐克公司。蘋果從一家生產電腦的品牌轉換成可以生產銷售電話、平板、電視機甚至是智能手表的品牌,并且誰也不知道它下一步會生產什么。耐克也是,從一個運動鞋品牌,發展到了一個知名的田徑設備以及裝備供應品牌。這是怎么回事?
??? 這正是因為品牌故事。蘋果不單單是一家只會賣電腦的公司,耐克也不僅僅會賣運動鞋。它們銷售的不只是品牌,更多的是銷售“故事”。
??? “品牌是單層的,而品牌故事是雙層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外層,是通過某一產品獲得的結果或功能性而收益。”“當選購一個品牌時,我們通常可以根據功能差異來進行取舍。而當購買的品牌背后有故事時,我們所購買的就是一種不一樣的重要意義。”
??? 允許我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解釋:這就好比是挑對象,這個人就好比一個品牌,品牌的內層和外層就好比一個人的內涵和外在。相信大多數人都渴望尋找一個Soul mate而不是僅僅看外表就與對方結婚,如果出現兩個個人實力等方面都旗鼓相當的人,一個與你默契相投,一個與你話不投機,你選擇哪個?同樣,放在職場也是說得通的。兩個實力相當的求職者,HR往往傾向于選擇一個“有故事”的人。這一點作者在書中058—060也有講到:
??? “只要你是有出生證明的人,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私人品牌。”“你的外層是由你告訴人們你做了什么,以及你怎么做成的(沒錯,就是求職的時候告訴HR你是某某名牌大學畢業拿了多少獎學金和獎項等),不幸的是,大部分私人品牌在這里起步,也止步于此。”我想這就可以回答了前陣子知乎上“證書哥”的疑問,與近期發生的“碩士海歸1600底薪被碾壓”的無奈。
??? 你有的別人都有,那什么讓你與眾不同?除了“外層”人人都可以模仿超越的各種證書和學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層”:像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開闊的眼界以及學無止境的態度。這就好比是下文將要講到的第四級障礙,一旦你努力跨越了,便很難有人能夠進行模仿和超越。
??? 關于如何用故事去塑造品牌,這里面涉及到很多具體操作,我就不贅述了。大家要是感興趣可以找這本書看看,思維導圖可以參照096—097頁的“6C步驟”。
??? 關于品牌故事塑造所遇到的四級障礙中,其中最難跨越的是第四級障礙,即缺乏對品牌的認同。眾所周知,蘋果公司在美國的影響力,作者在書中提到:“對于蘋果的忠實用戶來說,就算蘋果公司推出一種可食用的運動鞋,也能立即得到他們的認可。”我覺得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掌舵人喬布斯的功勞。他讓蘋果一開始就著眼于更廣闊的空間,而不僅僅是某一件產品,就像蘋果推崇的企業價值觀一樣——非同凡想。當品牌的信念與消費者的信念緊密聯系在一起之時,品牌便會與潛在需求者建立起長期的聯系。這也是為什么喬教主有自信,即便自己去世以后,也有能力為蘋果公司保駕護航。
??? 但畢竟第四級障礙不是這么好跨越的,即便對于蘋果如此成功的公司,也是一樣。比如,我身邊很多人都認為:“何必要花那么多錢買一個Iphone?還不如買個國產機,剩下的錢花在別的地方。”從這一個觀念中,我們至少可以讀出兩層信息:一是蘋果公司要想全面跨越第四級障礙,還是任重而道遠啊。二是當“物美價廉”的國產機雨后春筍班出現之時,通過打價格差這條道路能走多遠?
??? 如果國產機始終停留在跨越二、三級障礙,即:消費者對品牌優勢的理解,對品牌的熟悉并信任,而不能去跨越它們時,經常使用的戰術就是降低價格以奪取市場份額。然而過分依賴于降價不但會降低利潤,還會對品牌造成負面影響,畢竟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便宜沒好貨”啊。常見的情況便是:消費者通常會一邊質疑這產品怎么那么便宜,一邊又會買回去使用。但一旦遇到一點不符合心意的地方便會印證“果然便宜貨就是不好使”的價值觀。這也無怪為什么國人會選擇去日本買馬桶了。消費者心理是很敏感的,如果用的好,他們會推薦親朋好友都過來買這個牌子的產品,并且自己也會逐漸不自覺地認可這個品牌的價值觀。同樣,如果使用不如意,他們同樣會盡其所能讓親朋好友都別買這個牌子的產品,這么一來一傳十,十傳百,這個品牌的聲譽自然無形中受到了影響,盡管可能它們并沒有差到那位消費者所說的那種地步。但事實就是這樣,口碑效應,不容忽視。
??? 再把這種故事思維放在歷史長河中看: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我個人認為很大的原因是它寓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之中,使后來人通過故事自己去發現事實,自己去領悟“我應該這樣做”、“這么做是不對的,我不應該這么做”;而不是直接赤裸裸地告訴讀者們“你應該這樣做”、“你不應該這樣做”。
??? 畢竟,“故事專注于傳遞意義,而不是冒險去定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