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母嬰共生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瑪格麗特-馬勒教授為首的一些心理學教授學者如富爾(Furer)、派恩(Pine)、以及伯格曼(Bergman),將“共生現象”移入對人的人性個性化、人格發展來進行研究,而研究的重點是母親與嬰幼兒的關系及其影響。馬勒教授提出:正面理想的共生關系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在心理上的出生(Optimal symbiosis is“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的前提。簡單一點兒說,即母親與嬰幼兒的共生關系,對于一個孩子的人格(即通俗所說的性格加品德)發展、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影響。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對母親的信賴,從共生關系理論來看,是一個人一生中一切人際關系發展的基礎。

身體層面的共生

胎兒在母腹中時,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此時胎兒和母親是完全的共生關系:胎兒的所有需要由母體即時供應得以滿足。隨著“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嬰兒從母體分娩出來,從身體上和母親分離。但在之后的一至三年中,稚嫩的嬰兒如果沒有媽媽的喂養和照顧,幾乎都不能活下來。嬰兒和母親因哺乳的關系仍然不能完全脫離身體的共生關系。

0--5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屬于一個自閉期,人格的各個層面都和母親處于共生期。因為嬰兒還根本分不清自己與外界的區別,以為自己動世界就動,自己笑、哭、餓、拉,整個世界也跟著出現同樣的狀況。嬰兒在媽媽的懷里漸漸睜開眼睛,通過嘴發現手,繼而發現身體的其他部位和整個的身體,在此過程中嬰兒需要完全地被滿足各種需要。

1歲以內的孩子會像小猴子一樣完全地依賴著媽媽,這時候的幼兒因為身心能力都未能發展起來,從身體到感覺、感受、心理、認知、精神和心靈層面都和媽媽處于緊密的共生狀態。這時的嬰兒就需要其父母或是“重要他人”-----撫養人給予無條件的接納,同時在其父母或是其他撫養人(重要他人)的生命中占據最重要的、第一的位置。如果嬰兒從父母那兒得不到上述兩個需求的滿足時,嬰兒長大成人之后,會盡其一生不斷地尋覓可以作為其重要他人的人。

5個月--3歲:這個時期是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建立的重要時期(最關鍵的因素是父母關系良好)。從出生到3歲左右的共生期能否在3歲左右漸進地結束,關鍵在于孩子是否能漸進地、成功的與父母分離,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如果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安全感和價值感的獲得并不足夠,3歲左右孩子離開家進入學前教育機構時極易產生“分離焦慮癥”。

感覺的共生

多數家庭中,因為哺乳和照顧的關系,主要由媽媽來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媽媽和嬰兒親密無間。一歲左右時雖然大多數孩子都能站立并踉蹌行走,但還需要父母攜領才能走向更大的空間,孩子和媽媽仍然極度親密。感覺層面的共生表現為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幼子:媽媽自己感覺冷的時候,首先會想到要給孩子添衣加被;媽媽餓的時候,也會先想到孩子該加餐了;媽媽愛吃咸,孩子多數也愛吃,因為“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飯” ……在2-2.5歲自我意識覺醒之前,孩子都不能清楚意識到媽媽是“我”之外的別人。此時孩子的表現可能是極度依戀媽媽,常常要求“媽媽抱抱”、撫摸媽媽身體的某個部位,好像媽媽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這個過程中,媽媽需要借助各種機會給孩子的感覺命名:這是甜的、咸的、軟的、硬的、熱的、涼的……寶寶餓了、渴了、拉了、尿了、困了、想媽媽了……從簡單,到復雜。孩子通過媽媽(撫養人)開始了解各種感覺及其對應的名稱,在媽媽的協助下發展出各種感知覺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愈來愈多地用語言的方式指稱和表達自己對內外世界的感覺。這個過程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從與媽媽的共生走向獨立的過程。

情緒的共生

嬰幼兒與母親的情緒共生幾乎決定著一個孩子長大以后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注:這里不包括遺傳或基因因素,以及某些人力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或突發事件)。父母影響孩子人格形成的最大的因素就是情緒:媽媽高興,孩子也會咯咯地笑;媽媽生氣,孩子也會頻繁哭鬧或有更多的攻擊行為;媽媽平靜,孩子也會開朗快樂;媽媽恐懼,孩子會更加焦慮;媽媽悲傷,孩子就斂息屏氣、察言觀色,或者和媽媽一起掉眼淚……

如果母親有情緒、心理、行為模式上的問題,不能及時地以穩定的行為和情感回應嬰幼兒的要求,比如一會兒嬌寵孩子,不順心時則忽略或沖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帶有憤怒和敵意,總是看負面問題,對人對事常常挑剔指責;焦躁不安,易怒并常發脾氣、不斷地擔心這擔心那;憂郁,經常覺得生活無意義、無希望,過起日子來無精打采等等,以上這些不穩定的、負面的情緒回應都會打亂、干擾甚至扭曲孩子正在成長、發展的人格和個性,孩子也很難發展出健康的情緒智能:對情緒的察覺、理解、表達和管理的能力。

心理、認知、精神的共生

在0-6歲的階段,孩子的心理活動主要受情緒感受的影響。由于嬰兒出生時情商指數為0,兒童的情緒感受主要由身體及精神的需求(敏感期)是否得到滿足和父母的情緒狀況而決定。可以說兒童簡單的心理活動主要由撫養人的情感狀態所決定。

兒童認知的發展完全取決于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的解讀,決定了父母要么是違背兒童的內在發展規律有為而教,或者遵循兒童精神胚胎決定的敏感期無為而育。

父母是6歲之前的兒童所處的最大的環境:人文環境或者叫精神環境。父母精神生活的狀況決定了兒童的精神生活:家里要么是文化沙漠,要么是流行文化,要么是人文氣氛濃厚的書香門第。父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兒童起著決定性的濡染作用。

對于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種子所處的土壤。兒童在人格的所有層面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緊密地共生在一起。

共生的結束

按年齡階段解讀敏感期

0-2.5歲? 視覺、口、手、走、空間、細小事物、秩序、

模仿、自我意識、審美

2.5-3歲? 自我意識、秩序、建立概念

3-4歲? 執拗、壘高、色彩、詛咒、追求完美、占有、繪畫、邏輯思維、秩序、人際關系

4-5歲? 出生、情感、人際關系、婚姻、審美、數學、音樂、身份確認、性別、繪畫、文字符號

5-6歲? 婚姻、書寫、數學邏輯、社會性興趣、動植物收集、實驗、人際交往

2歲半左右開始,多數孩子開始漸次進入自我意識的敏感期,自此孩子開始了一個重要而艱難的旅程:從與媽媽的共生狀態中漸次脫離,走向獨立。從3歲左右開始,人際關系及人際交往的敏感期持續地出現,并與婚姻敏感期、身份確認敏感期及社會性興趣敏感期交叉出現,直到12歲。孩子們從一對一交換食物和玩具開始,到尋找相同志趣的小伙伴并互相依戀,到形成基本婚姻觀,再到積極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和規則,形成合作意識,都需要在家庭之外的混齡同伴群體中進行。

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父母尤其是母親不僅要關注孩子身體的發育和成長,更要支持孩子個性和人格的其他層面的發展,放手讓孩子與自己“分離”(Separation)。在“人格分娩”或分離之際,孩子可能會更多地表現出依戀和依賴,已經會走、會跑、會跳的孩子可能頻繁地要求“媽媽,抱抱!”這正是孩子即將從與母親緊密的依賴(共生)關系中獨立的征兆。他開始清楚地意識到媽媽和他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如果母親能處理好共生關系中的分離階段,那么孩子將成長為情緒、心智、行為都相對健康的人。

0-6歲期間,孩子能探索的外部世界是很受局限的,他常常需要在父母的帶領和陪伴下玩耍和探索。外在的世界豐富多彩、充滿變化,內在的世界----感覺、情緒、心理、精神、心靈的世界更加變換莫測,也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歷程中去體驗和認識。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而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系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并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系;向內走,走向內在的、情感的、心理的、靈性的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發展自己的“自我”,并以此連結外在的世界。

由于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受到身體和認知水平的局限,在6歲以前孩子對內在世界的認知反倒成了最重要的任務,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感覺是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父母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心理活動,幫助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自我認識,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借此發展出獨特的內在世界(心理、精神)對外在世界(物質和人的世界)的反應模式。

沒有父母高品質的照顧、支持和協助,孩子可能會滯留和迷失在內在世界之中。在孩子的人格中也很難形成“信任”這種品質:因為孩子沒有發展出由認識、判斷自己而生發出的認識他人的能力。未來孩子在情緒、心理、行為、認知和精神方面都可能會出現偏離。

兒童自己創造自己

要從與媽媽在身體、感覺、情緒、心理、認知及精神層面的共生狀態中走出來,兒童必須做自己的主人。

感覺的創造

孩子生來就能用眼耳鼻舌身感知內在和外在的世界,但是,較小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有某種感覺卻沒有對應的概念。孩子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和需要時,他就只有用哭來表達。父母要協助孩子認識內外的感覺:冷熱酸麻脹痛、酸甜苦辣咸鮮、饑餓飽足困倦、尿意便意便秘、柔軟堅硬粗糙細膩等等……愛斯基摩人關于雪之白的形容詞都有十幾個呢。非常私密的嗅覺與味覺表達起來有時候是非常困難的:美妙的味道難以言傳。試試用語言描述一下我們嗅到的和品嘗到的味道吧,美食家在描繪美食和美味時總是搜腸刮肚,還不一定能找不到恰當的語詞,有時我們只能用鼻音發出一種只適用于當下此時的贊嘆!

協助孩子用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內外的世界,并用正確的詞匯來描述,就是幫助孩子走出共生邁向真實的“感覺世界”。

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進行認知,是協助孩子正確表達各種感覺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協助孩子認識“甜”、“咸”時,媽媽可以拿一塊糖,再拿一點鹽,讓孩子看看、嘗嘗,然后把概念和感覺配對:“這是糖,糖是甜的。這是鹽,鹽是咸的”。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媽媽用各種各樣的食品塞滿孩子的胃,致使孩子幾乎沒有機會感覺“饑餓”這種感覺。吃不吃、吃多少、吃什么,最好讓孩子自己決定。當我們不強迫孩子吃東西,讓孩子做自己感覺的主人,相信孩子的身體一定有智慧去選擇合適的食物。

情緒的創造

父母要允許孩子經驗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尤其要允許孩子哭,不以好壞來評判孩子的情緒感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使用前準備物料 [Charles4.2及其破解方法](鏈接:http://pan.baidu.com/s/1j...
    從心開始的我閱讀 10,600評論 2 14
  • 留白,最早出現在書畫中的解釋是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給觀賞者遐想和發揮的空間。這種反應事物另一面的藝術在生活中的很...
    慢小孩閱讀 1,510評論 0 1
  • 生活方式不斷多元,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夜貓族”行列。上網、聊天、玩游戲、搓麻將……夜生活的節目可謂豐富多彩。然而近來...
    迷兔阿姨閱讀 329評論 2 1
  • 一天的冬雨,自己也懶得出去辦事,就宅在賓館里,臘月初九,那個難忘的感恩回憶哀思!七年的時間,沒有淡忘,而是依然存在!
    豫草根閱讀 13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