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我們是不是總是說出這些類似的話——“快點,快一點”“等一下,快好了”“再吵就不理你了”……而往往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心情也很糟糕,而往往孩子多數也沒有順著我們的意思。
我們何必換成“慢慢來就好哦”“等我五分鐘就好哦”“保持安靜哦!”......
今天我想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認知和感悟,希望對大家有用。
1、當我們下了班回家,看到孩子把家里弄的很亂。玩具扔了一堆都沒有收。我們是會破口大罵還是會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一起整理呢?我們是不是時常很大聲的會說“給我收好”。往往說出這樣的話后,孩子多數都是很不情愿地去收拾或者就是與你反抗。
其實放在我們大人身上也是,如果我們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破口大罵,我們的心情是什么樣子的。是不是特別不好受。因為往往我們在遭受挨罵的時候,我們的心門就會關閉起來,別人說什么我們都不會聽進去。所以我們對于孩子,也要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雖然確實孩子把家里弄的很亂,但我們還是要先給予接納,再說出去收拾的話,這樣更加能打開孩子的心房。比如他們的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我們可以說:玩的很開心對嗎?先肯定孩子的情緒。然后可以提醒說玩好了要把玩具收拾好哦!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看看是不是這樣說起來孩子更容易接受呢。
我們往往都是因為一些小事就對孩子發很大的火,或者明明是我們自己心情不好,所以看什么都不順眼,所以我們還是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然后我們也要更多的看到孩子的優點在哪里。
2.往往孩子考的不好的時候,我們總是更多地關注到孩子錯在哪里。我想起我小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都是關注在錯的地方,而我做對的地方,他們總覺得是理所應當的,看不到我的努力。我總是覺得反正我做什么都是不對的,也得不到你們的表揚,自然意志也會有所消沉。所以,反觀我們很多父母現在對自己孩子,其實也是這樣,都會說“怎么答錯了”“怎么這個還是做錯了”。我們都是這樣對孩子太過挑剔,沒有真的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其實如果我們多去夸夸孩子的努力,多去看到她做的好,做的對的地方,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向著我們的期望前進了。
3.我總一直記得每次只要我開口唱歌,父母都會打擊我唱歌難聽,說我五音不全。或許事實如此,但是如果父母總是打擊,總是說傷害孩子的話,其實這是最傷害孩子的行為。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時間久了,孩子很有可能就會變得自卑起來。有的父母甚至還會說“像你這樣的孩子,我才不想要”。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對自己說一遍,我們的感受是如何呢?我們其實可以這樣說——“如果是你,一定做得到”。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所斗志。而不是把他們推入自卑中,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等到走上社會,就不知道如何去抓住機會。
與大家共享一句話:“多注意成功的部分,成功的事就會不斷冒泡,只注意失敗的部分,失敗的事就不斷冒泡。”
4.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就是“你看,我早就和你說過吧”。這句話我們不僅對孩子說過,也對和自己有親密關系的人說過。往往說出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落井下石,更讓人難過,不想和我們交流。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喜歡別人說教,而我們總是自己也會落入說教別人的行列。一直一直的數落就換成了“你總是這樣的”的標簽。其實人的言語總是很能影響到我們自己的行為。所以還是多說出正面的話,反而對孩子更好。多鼓勵孩子,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更能培養出向日葵般的孩子。多肯定孩子,當孩子做到了,多問你是怎么做到的;當孩子沒有做到,也不要落井下石,告訴他失敗沒什么,和他一起總結經驗就可以了。
5.最后一個也是我們從小也特別討厭的,就是父母總是把我們和別人作比較。總覺得我們不如其他人。而我們自己有了孩子,往往有的時候也免不了落入這個比較的行列。和別人比較,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孩子。讓我們想想我們自己被父母否定了之后的心情吧。我記得我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我自己其實已經很難過了,再被父母拿去與別人比較的話,我就覺得被父母嫌棄更不好受,而且明明我自己已經意識到了,為什么他們還要不停地說呢。所以當我們要去比較的時候,就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相比吧。說出“做的比以前好”的話。就算只有微小的進步,對于孩子來說還是很棒的,還是要適時的鼓勵孩子。這樣孩子也就更能努力讓自己做的更好。
良好溝通的第一步,讓我們先放下父母中心,多留意孩子的認知和想法吧,你會發現,當我們心平氣和的與孩子相處,孩子更能敞開心扉與我們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