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寫了出版《傳習錄》的緣起、過程。陽明先生一聲勤于講學,是為了防止學生“不間斯道,流于功名機智,以曰墜于夷狄禽獸,而不覺其一體同物之心”。關于之行之本體,《答人論學書》、《達周道通書》、《答陸元靜書》,《答歐陽崇一書》四封信最為詳盡。談到格物是求學者計日成功的途徑《答羅整庵書》最為詳盡。先生與萬物為一體的公心,耿耿終生,死而后已,這種孔孟以后圣賢的苦心,哪怕是門人子弟也不足以安慰他,此情懷盡在《答聶文蔚書》第一封。至于揭示“必有事焉”就是“致良知”的功夫,明白簡易而真切,讓人聽了就能入門,沒有比第二封《答聶文蔚書》更為詳盡。另外,關于《答徐成之》兩封信,牽扯世人對朱熹和陸九淵的定論,先生建議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去判斷正誤。
錢德洪:字洪甫,號豬山。浙江余姚人,王陽明學生,官至刑部郎中。陽明先生去世后,搜集遺稿,編成傳世本《傳習錄》及《陽明文路》。對王學的光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南元善:名大吉,字元善,號瑞泉,陜西渭南人,官至刑部郎中、知府。王陽明學生,曾刻習《傳習錄》,因支持王學被罷官,歸陜講學,致力于文學的傳播。
八篇:王陽明的八封信。即《答徐成之》兩封,《達人倫學書》、《達周道通書》、《答陸元靜書》,《答歐陽崇一書》、《答羅整庵書》《答聶文蔚》的第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