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采摘人工—武夷茶采摘人工,十有八九來自江西上饒一帶。且均屬男工無一女工。一因外地女工不便跋涉遠途;二為武夷巖多嶺峻,懸絕崖石,比比皆是,茶園多利用巖凹砌石,運工作成梯園以種茶,崩石罅隙之處,常產佳品,每于石壁鑿級攀登,可謂險絕,雨天尤為難行,此不僅素無訓練之女工無法勝任,即年事稍大之男工或童工,亦無可如何。是以武夷各茶廠,每春所雇用之采茶工多為身強力壯之壯丁。間雖夾雇有童工,但年歲亦均在十四、五歲之上,但數亦不多。以清源巖一廠為例,一九四O年春所雇用之二十一名采茶工中,僅有二人為童工,余概為壯丁。每廠雇用采茶工之人數,以制茶量多少而定,同一茶量所用采工數差不出一二人。以成茶一千斤為例,約需采茶工十九至二十一人。茲將清源等巖一九四O年制茶數量及所用采茶工人數列表如下:
各廠采茶工,必須有一帶山茶師,率領全隊工作。為指揮便利,采工之雇用,亦多取決于帶山茶師。帶山茶師之工作,不受約束,蓋彼須監督全隊采工,并須策劃所有茶園采摘之先后,責任甚重。但老練之茶師,每日均能自己參加采摘工作,因彼對每一片茶山甚至每一株茶樹采摘之先后,早胸有成竹,每一采工之工作情形,亦不易逃過彼之視線,彼之工資,亦比普通之采工高出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五。
武夷巖茶之采制,在每一過程工作之人工,均甚勞苦,其中尤以采茶工人為甚。采工于天微明起床,早飯后即擔籃匆忙上山工作,直至中午,中間并無休息,僅可個別稍息片刻,抽抽旱煙。午飯系挑至山上用餐(俗例天不分晴雨,地不分遠近,午餐均在山上用膳,雖大雨傾盆,工作在廠門前數步,采工亦不肯進廠用其中飯,問其原因,均謂此乃開山祖楊太伯公之規矩,無人敢犯,殊不知此乃昔日主持巖廠之僧侶隱士,終日飽食無事,所想出如何剝削人工無數方法中之一,用神力以壓服人心已耳),飯后又得工作,直至傍晚天已昏黑始得返廠。在山工作時間每日自上午五時起至午后六時止,平均達十二小時,十二小時不停地登崖越嶺,辛苦工作,若能得一安眠,尚可勉強恢復疲乏,但采工除日間采摘工作之外,尚須負半夜炒制時揉捻工作。故采工每晚飯后,即須入睡,迨至茶青發酵完成,早者,在晚間八九時,遲在午夜,即須被竹篩之聲叫醒清夢,動員全廠人工,炒制當日所采茶青。何況采工所負工作尚為賣命出力之揉捻工作,矣茶青炒完后,如時間尚早,尤可稍眠片刻,如炒完天明,即用早飯,仍得攜籃上山,再開始其十二小時之辛苦工作。采工每日睡眠,至多不過三四小時,采青緊擠之日,竟有數晚徹夜未眠,生活之苦,可謂極點。
關于采工工資,系以各采工工作效率而定,所定規則,極為嚴密,獎罰分明。開山后三五日內,因茶青未盛,采工工作可稍為松懈,五六日后,茶青已盛,俗稱為“大日”。帶山茶師每日必須攜帶三角紅旗一面(紅旗約長2尺,三角形,中書一“令”字,相傳此為楊太伯公之令旗)及小秤一把上山,此乃暗視采工,茶青已盛須以各人所摘數量決定此春工資?!按笕铡遍_始,即須“開秤”,包頭可于一日任何時刻,出采工之不意,突然出現于茶園,叫聲:“大家息息抽口煙”,眾工停止采摘,由包頭逐一過秤各人籃中應采茶青重量,并一一記錄。此出人不意之過秤,俗稱為“暗秤”,秤后數量最少之采工,傍晚返廠,必須手執紅旗而歸,經過處所,令全山采工,均對之注視,予該采工精神上之刺激,該采工受此恥辱,于次日心發憤工作。過秤次數,隨茶青多寡而定。多者,日有數回。但記載數量(俗稱記單)并非次次皆記。每春記載次數自二次至四次,其中有“明秤”一二次、“暗秤”二三次。所謂“暗秤”已如上述,“明秤”者,即由包頭指定茶行分行采摘,采山不得自由選擇,同時開始,同時停止,后秤其重量,記入單內,此項規矩設之至善,物質鼓勵,精神刺激,采工焉有不賣氣力為包頭工作乎!其他產茶區域,諒無如此完善之制度。
每春(期間為十六日至二十一日)每一采工工資,各采工事前僅知一最高和最低標準,誰能獲得工資若干,各人并無把握。決定工資等級,系由三四次記單內各采工所采茶青共計重量,以最多者得本年最高之工資,其余依等級得遞減,采量最少之一人,得本年最低之工資,規矩在前,各無怨言。但有時亦不能完全取決于所采數量之多少,而定奪工資,尚須包頭考察各采工對于其他工作如揉捻、炒青等項工作之工作情形如何。茲將碧石一九四O年十四個采工所采茶青數量,及所得工資額數,列表示后,其他各茶廠均與此標準同。
茲將一九四O年碧石巖采工人數、采量及所得工資表列下(本年米價每元五斤):
表上十四人計分十四等級,最高得十六元,最低九元。其中燒飯兼挑青工人,照例系與得最高工資之采工同價(此人須身強力大,且能任勞任怨。彼之工作除三餐燒飯外,尚須洗碗、挑水、挑青、送飯,晚上添油、點燈、掃地、煎茶、燒水、挑柴、運炭等工作,幾無時休息)。
7.采摘用具—此所提采茶用具,僅掛肩采茶籃與挑青青籃二項。采茶籃系竹制,長圓形,周邊有小孔洞,籃高35公分,直徑大小與高同,上有竹篾二條,對叉彎曲為提柄,高36公分,每籃可盛茶青十五市斤。每茶廠以制茶一千斤為準,需此茶籃二十至三十個。此種茶籃,構造合理之處,在大小適中,有高提柄可掛于肩上,無礙兩手工作。且因有孔洞,茶青放入,可以透氣,不致緊壓發熱。
青籃者,由山上挑運茶青入廠之用,亦用竹制,高40公分,直徑67公分?;@有孔洞,每一公寸有半分大小孔五十六個,此為透氣洞,以防鮮葉發熱而設。著地另做有底腳,高5公分,以免籃底茶青,直接受地上輻射之熱,使葉紅變。每籃可容鮮葉七十余斤,以制一千斤為準,計需此青籃四個。挑青路遠者用六個或八個。
除采茶籃及青籃而外,每一采茶工并須給予棕衣一領、斗笠一個,以便雨天工作。
【妞注】
今天是采摘環節的最后兩節,因為第七節采摘工具就兩個所以6、7合并在一起寫。
采摘人工在1943年時候由于交通不便,來做茶的時候跋涉路途險峻,所以幾乎沒有女工。而現在,江西上饒一帶的季節性工人女工也比較多了。而采茶,如果在比較平坦或者坡地女工去采摘,若比較險峻的地點還是需要身手敏捷的男工。武夷巖上的茶,在采摘的過程里,受山地的局限有的地點無法使用機器,只能人工采摘。比起民國時期,現在幾乎沒有童工了。參照1940年各個巖茶廠,在手工體系完備的情況下的產量,即使在高峰期也不及現在武夷山總產量的一個零頭。所以,只做所為正巖的概念,顯然是不現實的。還是回歸武夷茶,平均品質以及良好工藝,對市場才是有利的?,F在巖茶村祖籍是江西的做茶人家仍舊保留以前的傳統,即使采工在家門口仍舊不允許工人在工廠內實用午飯,說是傳統,其實是怕浪費時間。對于采茶的艱辛,大多因為全流程中采茶的工人除采茶外也兼顧晚上茶制作環節的操作。而揉茶最為消耗體力。而稍稍休息,就又天亮采茶了。
連續跟了兩個茶季做茶,第一次的時候經常累到崩潰。第二年設計好做茶的動線,在小而不折返的動線內有效率的操作,有閑下來的時間馬上休息一會兒恢復體力,就比第一年要好許多。
關于采摘,今天就算結束了。武夷山現在仍舊很好的的保持原文的人工管理系統,并沒更多改進。
甚至連7生產工具的制式,仍舊沿用以往也無變動。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轉自掃葉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