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采摘數量—武夷菜茶,移植后三年開采,水仙烏龍則須五年已如上述,開采開起至十一、二年其采量系與茶齡成正比例。十二年后,如樹無壅土(茶農稱為“添土”),則采量便逐漸減少,武夷茶農,對茶樹素不行更新,以為茶樹愈老,品質愈高貴。枝干亦素不修剪,以多為妙,遂致一株茶樹,僅見老枝叢生,鮮葉渺渺,通常高六七公寸,冠約五六公寸之菜茶一株,如管理得法,可采鮮葉二斤左右。二公尺半高,樹冠二公尺左右之水仙,每株采量約可達四、五斤。他如單叢,均因生長特別優良,每株采量不等,如大紅袍每年可采青約四至五斤,比水仙并無遜色。一般而言,武夷茶園近年荒蕪不堪,經營草率,茶樹衰老異常,往往采茶工數人,走通山南山北,尚采不計一、二十斤。
采茶工每人每日之采量,亦因技術巧拙,工作勤惰,體質好壞而顯有差別。茲將一九四O年首春碧石巖采茶工十四人,在同一茶園中,同一時間內,所采數量列表于后,以見其工作效率之差別。
由上表得知采工技術之精練與否,相差甚巨。通常一天能干之茶工,可采青四五十斤,較差之茶工,一日僅采一二十斤,在茶青充盛之時,包頭實行稱重之日(俗稱為“開秤”,此因茶青已盛,包頭采用稱重法,計給采工工資,緊迫采工努力采摘之方法,下詳述)。精干采之,每日可采六七十斤,次者亦有三四十斤,以每日采青次數而言,通常天候,上午采量比下午采量為多。以次數言,第一次采量比第二、三次為少,第二、第三、四、五四次鮮葉,占全日采量百分之六十。其他早晚四次,占百分之四十。其中尤以第二、第三、第四次青為多。以茶期而言,開山后七日內,嫩芽尚未全數伸展,采量不多,約采全茶期茶青量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開采后七日至十六日,被稱為“大日”,采青量占全數百分之六十以上。最后數日采量,日見減少,二三日內僅采全數百分之十至十五。
【妞注】
關于采摘,原文很有脈絡層次毫不忽略的梳理下來。今天講到當年采摘的數量。移植后首次采摘時間之前已經講過,在茶樹剛剛形成產量的時候,要象對待幼年的孩子樣,少量的采摘以免傷及茶樹的元氣。當茶樹的黃金高產期間過去后需要為茶樹培土,雖然武夷樹種以老為貴,但需要良好的管理,在栽培那章已經講過。現在流行所謂老的沒邊兒的茶樹,沒人管為前提還有很好的產量,這幾個條件羅列在一起就比較詭異了。
現在采摘的人工多為女工,只有帶山的公頭是男工,其他茶廠也是女工居多。所以在產量上無法對比那時候的男丁產量。很多有高品質茶的廠家,都有自己比較優質的茶葉品種,需要手工采摘。但總體產量肯定夠不上市場需求,所以,一般都是把這些優質的茶葉當作‘高湯’調配到之后拼配過程的茶中,達到口感的平衡。在晚清,民國就已經形成這樣的銷售習慣。今天只是延續了當時的習慣。
文中所說 能干之工一天能采摘四五十斤鮮葉,大概十斤鮮葉能做一斤干茶。那么,一個壯勞力一天的采摘量夠做四五斤干茶。這樣按照最大指數,算你所在茶廠擁有的人工數,就可以大概了解其最高產量是多少。這些都是常識性問題,小學數學學好了都能算出來。
明天繼續采摘環節的鮮葉采摘處理。
今天白天出去玩兒了,認識了新朋友。在他書房看他的一本《明儒學案》的概本,其中幾段我想在睡前摘錄下來大家同看。對于巖茶,一家之言說了許久,可是都沒有碰撞。當然,不包括商家為了其商品辯護的碰撞。
《發凡》里面有這樣一句很重要的話:“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為真。”這是黃宗義認為做學問的指導性原則。在這個原則指導之下,《明儒學案》所選錄的文字,便“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說得多么透徹。對學者來說,意見的異同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問是從自己體會中得來的,自己所講的自己能夠相信,這樣說的話,才是對人有益之言。——朱鴻林
對于上面一段話,我十分贊同,對于巖茶的概念這本書只是一塊磚頭,拋出出去的他山之石而已。希望可以有知行合一的同好一起討論,最好。如果之后都是,依葫蘆畫瓢,以水濟水就沒有任何意義。我甚至不反對,茶這種東西里當然有道。我只是反對,一個茶老師“生”出許多依葫蘆畫瓢,以水濟水的“猴毛”幻體。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轉自掃葉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