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名稱: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
物候緯度:北緯30~35°
觀察地點:徽州、運城、杭州、嘉興
氣候氣溫:
徽州休寧——多云;22~28℃
山西運城——多云;17~29℃
浙江杭州——雨;22~24℃
嘉興嘉善——雨;22~23℃
2018秋分休寧氣候氣溫:18~30℃;雨。
這個日子注定不凡。
光明和黑暗、炎熱和寒冷的戰爭終于談和,和平籠罩了天空和大地,人類將擁有一段美好的時光,可以收割,憂傷,寫詩,向往遠方。
和平談判的過程極為漫長,而協議就在今天凌晨4點1分44秒簽署。
這一刻,太陽直射赤道;這一天,地球上晝夜均分。
秋分這個日子把整個秋天平分成兩部分:前面的四十五天還一半沉浸在喧鬧的夏里,后面的四十五天將越來越涼,越來越冷,最后沉沒在冬的寂靜里。秋,就是喧鬧的夏和寂靜的冬之間,擁有的一段繁盛和安寧。白熱之王交出了帝的冠冕,而黑冷之王將在未來把它戴上——此刻,它們握手言和,大地屬于清涼和豐收。
太陽光在地球上的運行規律,不是繞著地球轉一個圓圈,而像是鐘擺在地球上來回擺動:左擺的頂端是北回歸線(夏至),右擺的頂端是南回歸線(冬至),中間每一次都要路過的,就是赤道(春分、秋分)。
在全部二十四節氣中,夏至和冬至是相對立的兩極——夏至是白,是熱;冬至是黑,是冷。而春分和秋分是兩個晝夜均等的平分點,只不過春分是由黑而白、由寒而熱的中點,而秋分是由白而黑、由暑由冷的中點。
二十四節氣中,唯這四個日子最為鮮明,其余的節氣,就是以它們為基準,繼續把一個圓均分。
從今天起,北半球大地上的陽光將日益偏斜,白日將日益短暫,但南半球的演出正好相反。所以地球上還有大片土地和海洋將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溫暖,長著翅膀的鳥兒,將成為活了千百萬年的夸父,再度逐日,追尋太陽帶來的光明和溫暖。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辈皇区櫻惆押獛?,而是鴻雁和其它的鳥兒,躲避著身后的冰霜——輕度的寒冷意味著昆蟲蟄伏,而凌冬則意味著水面結冰,以昆蟲為食的燕子們,以蚌螺和魚兒為食的天鵝、大雁、鷸、鸛、鷺們,必須趕在冰凍來臨之前,離開北方。
此刻,西伯利亞的土地開始自北而南逐漸冰凍;十多天后,蒙古高原的土地也將逐漸冰凍。古代的這些日子,扼守在游牧民族和農耕文明之間那些關隘——雁門關、張家口、山海關、玉門關上,那眺望著北方的士兵們,將每天看到鴻雁結隊南翔,而寒意也將隨之而來。
萬里長城和城墻上的士兵們,或許擋得住北方的騎兵,卻擋不住寒流向南方的侵略,再過一個來月,霜凍將越過長城,逐步侵占中原大地。
雷神一定也是長著翅膀的遷徙者,但它比候鳥們跑得更早——它所到之處,一定掀起它特有的波瀾。滂滂沱沱,淅淅瀝瀝,這就是傳說中的秋雨和秋水。而這一陣雨過后,雷神遠遁,天空明凈高爽,又變成了傳說中的秋高氣爽。
春分是落葉樹最盛大的節日,但秋分卻不是它們的謝幕日。只要冰霜未至,它們就要繼續用綠葉汲取最后的陽光。而此刻,霜凍還沒有越過陰山,更沒有越過雁門關,所以,古中國的大地上,自北而南,依然一片綠色。
南方的晚稻已經結穗,但依然青蔥,那些心急的已開始泛黃,青黃相接,美得特別。北方的粟米和高粱早已成熟,正陸續收割——它們比自然界的草木更早一些成熟,那是為了讓出珍貴的土地,可以栽植秋播的麥子啊。詩人的三秋,是初秋、中秋、深秋;而農人的三秋,是秋收、秋耕、秋種。秋收的晚稻是比早稻可口的米飯;神農馴化、后稷發揚的粟,也就是小米,以及同一科的黍(也就是黃米),在玉米和番薯傳入之前,是干旱北方最重要的夏季作物;而三四千年來到中國的麥子,早已經成了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秋收,是農人們對太陽的感恩;秋播,就是農人對大地最虔誠的祈禱。
秋分時節,南方依然萬物昌盛,蟬聲和蛙鳴越來越稀疏,蟲聲卻是越來越盛大。蟲子們和蛇蛙們都并不忙著進洞,所以,燕子和白鷺們自然也并不忙著南遷。在凜冬統治大地之前,萬物并不提前哀悼,驚恐萬狀,它們和詩人們一樣,此刻得抓緊時間歌頌愛情,享受清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