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22歲的男子,因親眼目睹母親因欠債被人肆意凌辱,忍無可忍之際拔刀傷人,這種能挑起人們敏感神經的事件,引起了非常大的關注和討論。
我就在想,在這起事件里面,若不是被欺凌感超出了他能承受的底線,這個大男孩也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再聯(lián)想到以往我們看過的各種暴力犯罪事件:
比如長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婦女,當被壓抑的歧視感、欺凌感在某一瞬間過線時,就會釀成殺夫的慘案。
比如長期受到同學排斥的孩子,當被排斥的感覺和被歧視的感覺混雜在一起,超出了某一個度時,也會演變成憤怒的暴力攻擊。
比如一些性格比較偏執(zhí)的人,去找前任復合遭到拒絕以后,在被拒絕帶來的羞辱感和憤怒感的驅使下,也會做出極不理智的暴力行為。
這類事件總結起來,大多都是被拒絕、排斥、歧視、欺凌的感覺給案主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累積起來以后超出了TA所能承受的程度,最后才會轉化為對外界的暴力攻擊。
那為何這四類感受能給人的心理帶來如此強大的沖擊呢,我們又如何應對這些感受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呢?
接下來我想針對這些問題談談我個人的見解。
這四類感受,會造成內心的巨大疼痛,傷害我們的自尊和歸屬感,引發(fā)憤怒和攻擊的沖動。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先祖為了生存,都是以氏族或部落的形式群居的,如果一個人被群體拒絕、排斥在外,這個人基本上沒有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因此人類對被拒絕、排斥的恐懼感是深入骨髓的。
被歧視、欺凌會讓一個人有深深的羞愧感和羞辱感,這種感覺會極大的傷害到一個人的自尊,當這些感覺無法繼續(xù)內化之時,就會外顯為暴力攻擊行為。
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每個人都有被接納的需要,而這四類感受摧毀的就是我們被接納的心理需求,讓我們喪失了群體的歸屬感,那種無助、無奈的疼痛,想必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而這四類感受,破壞性如此之大的原因還在于,當我們試圖減輕所受的痛苦之時,我們的理性、邏輯和常識通常都會宣告無效,哪怕僅僅是回憶,也會帶來極大的疼痛感。
以上就是這四類感受最終導致事件往暴力方向發(fā)展的內在心理分析。
為何有的人當場就會爆發(fā),而有的人卻能隱忍這么久?
每個人的身體對痛覺的感受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一樣。
有的人身體感覺很敏銳,稍微一點外界刺激也能讓TA感到疼痛,直呼受不了。
而有的人卻很遲鈍,極少感覺到痛,對疼痛的耐受力也很強。
同樣的,每個人的心理對創(chuàng)傷的感受能力和承受能力也不一樣.
有的人心理稍微受到一點刺激,就會觸發(fā)悲憤的情緒,如果心理自控能力不強,那便會當場發(fā)作。
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強,也特別能隱忍,如果不是日積月累的刺激疊加,一般都不會出事,但是當量變引發(fā)質變,那長期壓抑的能量便會瞬間噴薄而出,這時爆發(fā)的能量就極具毀滅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說那些老實人、老好人平時受欺負都是一聲不吭,但是一旦發(fā)起狠來誰也趕不上的原因。
面對這四類感受,我們該如何應對?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時常被這四類感受困擾,當然,我們所受的心理傷害一般來說還沒達到讓我們去暴力傷人的地步。
比如小時候我們被小伙伴拒絕加入小團體,讀書的時候被同學孤立、排斥,長大后追求喜歡的人卻被拒絕,工作以后求職被拒絕。
這些瑣瑣碎碎、大大小小的事,無形中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如果一直置之不理,很有可能累積成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那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心理傷害呢?
方法之一:去個人化。
去個人化,簡單來說就是先從外部環(huán)境尋找客觀存在的原因,而不是把所有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
大部分時候,我們被拒絕、排斥,并非我們自身的不足,而只是我們和這個人或群體不匹配。
比如你被喜歡的那個TA拒絕了,很可能并非你不夠好,而是你再好也和TA的需求不匹配,因為TA想要的對象需要有ABCD的特點,而你擁有的卻是EFG的特點,僅此而已,不必自己貶低自己。
比如你求職被拒,很可能并非你不夠優(yōu)秀,僅僅是因為面試官剛好心情不好,或者TA不喜歡你畢業(yè)的學校,不喜歡你的籍貫等等,僅此而已,不必自己看輕自己。
比如你被同學們孤立、排斥、欺凌,并非你自己不好,可能只是最初有個人看你不順眼就欺負你,而其他人只是跟隨那個人的行為,僅此而已,不必自己指責自己。
有人會問:事情的真相真的就是這么簡單嗎?
我想說,事情的真相很多時候真的就是這么簡單,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把各種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總會下意識的做自我批判,放大自己的不足,但大部分時候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不是我們的錯。
退一萬步來講,哪怕真的和我們有關,我們最好也能對自己寬容一些,不要一個勁的自我批判,這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沒有任何益處。
方法二:新建社交網絡,尋求社交支持。
當你發(fā)現(xiàn)你和這個人或群體不匹配,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轉身,去尋找和你匹配的社交群體,在那些“對”的群體之中尋求支持。
歸屬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只有當我們對某一些群體有歸屬感以后,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對抗各種不良情緒的免疫力。
道不同不相為謀,融不進的圈子就不必硬擠了,真誠也無法維持的友情就不必緊握了,深情也抓不住的愛情就不必強求了。
那些對的人,對的群體,只要我們足夠用心,總會找得到的,找到了,就努力去維系,這才是有價值的事。
只有對的人和群體,才能給我們歸屬感,才能給予我們積極的情緒養(yǎng)分,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越來越好。
方法三:對自己有信心,磨練心智。
如同人的肌肉可以通過堅持鍛煉來加強一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可以通過一點點練習來提升的。
如果你非常害怕被別人拒絕,那可以從最親近的人開始,逐步練習向別人發(fā)出邀請或提出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拒絕那也要盡量放平心態(tài),慢慢的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只要你提出請求的方式和程度合理,大部分人都不會隨意拒絕你的,慢慢的你就能建立社交方面的信心。
你還可以時常在紙上寫下你的5-10個重要特質,再寫下和這些特質關聯(lián)的事件,并寫清楚這些特質對你的生活有哪些益處,這樣不斷的通過“寫”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長處,你也更容易變得自信起來。
如果你不是那么的敏感和自卑,而是對自己有信心,慢慢的你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的別人的排斥、歧視的感覺,其實只是我們自己敏感的猜測而已,別人壓根就沒有這個意思。
當這四種感受給我們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還在可控的范圍之內時,要注意用合理的方法及時去排解負面情緒,不要等負面情緒已經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之時再去懊惱。
而對于那些肆意欺凌別人的人,我只想說,凡事皆有因果,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已有違天道,那惡果也許是現(xiàn)時報,也許是現(xiàn)世報,也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做人,還是時刻懷著對因果的敬畏之心為好。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chuàng),可愛勤勞的心理咨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