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誠則明,明則誠)
【原文】自(由)誠明(明白),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就)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會做到真誠。
【讀解】無論是天性還是后天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就合一了。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問先天后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里也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二十二章(至誠可參天地)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本性);能盡(發揮)其性,則能盡人(眾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萬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幫助)大地之化育(培育生命);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三)矣(與天地并列為三)。(22章)
【譯文】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讀解】真誠者只有首先對自己真誠,然后才能對全人類真誠。真誠可使自己立于與天地并列為三的不朽地位。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十三章(從一個方面下功夫)
【原文】其次(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致曲(致力某方面),曲能有誠。誠則形(表現),形則著(顯著),著則明(光明),明則動(感動人),動則變(轉變),變則化(化育。)。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譯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讀解】這一章相對于上一章而言。上一章說的是天生至誠的圣人,這一章說的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換句話說,圣人是“自誠明”,天生就真誠的人,賢人則是“自明誠”,通過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誠的人。賢人雖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過教育和修養,通過:“形、著、明、動、變、化”的階段,同樣可以一步一步地達到圣人的境界:化育萬物,與天地并列為三?! ≌f到底,只要你努力奮斗,曲徑通幽,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終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在勸人真誠的問題上,《中庸》真可以說是苦口婆心,不遺余力的了。
第二十四章(心誠則靈)
【原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預知未來)。國家將興,必有幀祥(吉祥的預兆);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物類反常的現象)。見(呈現)乎起蓍龜(蓍草和龜甲),動乎四體(儀態)。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譯文】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著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梢灶A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讀解】心誠則靈。靈到能預知未來吉兇禍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了。至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的現象,歷代的正史野史記載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你說它是迷信也罷,說它是無稽之談也罷,反正不僅一般人津津樂道,就是正統儒學的經典,不也同樣認為這種現象“幾乎蓍龜,動乎四體”嗎? 其實,撩開神秘的迷霧,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說,由于心靈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不被私心雜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因此而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兇禍福、興亡盛衰?! ∫谎詺w總,還是說到真誠的出神入化功用
第二十五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原文】誠者,自成也(自我成全);而道,自道也(自我的引導)。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于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譯文】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讀解】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這里把智、仁與真誠的修養結合起來了。因為,真誠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真誠從細的方面來說,是自我的內心完善。所以,要修養真誠就必須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這一點既要靠學習來理解,又要靠實踐來實現。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誠的外化問題,也就是說,真誠不僅僅像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品質,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還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當中去。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們以前常愛引用的那句話:“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徹底解放無產階級自己。”自己解放了,全人類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誠了,他人真誠了,真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也就美好無欺了?! ≌f到底,還是真誠的奇妙神功。
第二十六章(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原文】故至誠無息(休止),不息則久,久則征(顯露),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無窮無盡)。如此者,不見而章(彰明)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法則),可一言(誠)”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忠誠如一),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華山)而不重,振(約束)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一拳頭大的石頭)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浩瀚無涯),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对姟吩疲骸熬S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譯文】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里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里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么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么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讀解】“生命不息,沖鋒不止?!边@是軍人的風范。生命不息,真誠不已。這是懦學修身的要求。不僅不已,而且還要顯露發揚出來,達到悠遠長久、廣博深厚、高大光明,從而承載萬物,覆蓋萬物,生成萬物。而這正是天地的法則,說穿了,還是由真誠的追求而達到與天地并列為三的終極目的。這使人想到詩人屈原在《桔頌》里的詠嘆:“秉德無私,參天地
兮!”實質上足一種巨人哲學,一種英雄主義追求。這種哲學,這種追求在過去的時代里一直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止統。直到現代主義興起,市場經濟發達,一種”非英雄化”、“非英雄主義”的思潮出現,這種哲學,這種追求才受到挑戰。“參天地”的巨人是做不了了,不朽的英雄也難當了,但是否真誠的追求也不要了呢?這倒是擺在我們這個過渡的時代的一個嚴峻問題了。有人說:“無奸不商。”這當然是與“誠”相悖逆的選擇。而你又作何回答,作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