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春節綜合了蒙古族、滿族,漢族的習俗,進行了大雜燴,成就了我們那里獨特的春節習俗。
一進入臘月,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準備對聯、掛錢(音,亦稱掛旗,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窗花和福字,蒸年糕,蒸粘豆包,做發面,殺雞宰豬。
我們那里的人對羊肉,牛肉不是很感興趣,就算是魚也也僅是對帶魚比較鐘愛。
節前人們要做傳統的炸果子,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做果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小時候家里孩子多,父親炸果子的速度還沒有我們吃的快呢。
我們那里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正式開始的。那天俗稱小年,主要是祭灶神,記得還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畫一個大圓,祭灶神的時候,父親念念有詞,到現在我也不太清楚在說什么,但大體應該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之類的,懇請灶王爺保佑家里平安,而且早上要吃年糕,中午要吃餃子(老家稱之為扁食,蒙語音意),主要兩個目的,要粘住灶神說壞話的嘴,捏住聽壞話的耳朵。充滿了神話般的色彩。
我們的年夜飯主要是除夕的中午,擺了一年中最最豐盛的食物,雞鴨魚肉一應俱全,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喝點小酒,不管一年中有什么不快樂的事都要在這一時刻忘記了。
除夕下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
除夕也掛門神,最多掛的都是秦叔寶和尉遲恭,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還要貼春聯,以前都是自己書寫的,有蒙文的,也有漢文的,當然這幾年蒙族文化的衰落,很多人已經不會讀和寫了,想起來否決的遺憾。還要在門,窗戶上方掛掛錢,五顏六色,非常漂亮,也把節日歡快的氣氛襯托起來了。
這個時候,男人和孩子們都出去玩去了,大人打打牌,打打麻將,小孩子們拿著鞭炮噼噼啪啪的到處耀武揚威去了。這個時候,家里的女人們開始張羅守歲餃子的材料了。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包餃子,講究有褶子,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忌日子過“禿”了。碼放餃子忌擺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門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子時煮餃子,當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后讓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過年時還要歡成新碗筷,其寓意是讓家里人丁興旺,在吃餃子之前還要在門,窗邊放一個餃子,已示敬意。平時要打破個碗啊,盤啊什么的一定是挨幾個髫箸疙瘩,但今天不用害怕,當碎了的時候只需要說幾句歲歲平安就可以了。午夜十二點是守歲的時候,大人們要“法紙”,就是要祭拜上天。家里的長著,要帶領男丁們祭拜,女人一般是沒有資格的,祭拜完之后,長著要坐上座,小輩們要按著輩分給長著磕頭,長著要給小輩們壓歲錢。得到的壓歲錢要壓在枕頭地下。從此時開始就不能說不好的話了,不能倒水,不能向外扔垃圾了,據說是防止財富外流。
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起6米多高的燈籠桿,高挑紅燈。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每年這個時候對于小輩來講都要磕上百個頭,對于我也是這樣過來的,男人的拜年的方式和清朝的“嗻”基本一樣,口里還要說:“阿木日阿素介”,翻譯過來就是“給您請安的意思”,如果是長輩還要給磕頭;結了婚的女人的拜年方式是打萬福。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天天紅燈高掛,還要點長明燈。
初二日,就該出門串親戚了。一般都是去看嫁出去的女兒,初三,初四是女兒回娘家的的日子。初五,也叫破五。一般是不出門的,這天也要吃餃子。初七,初八叫做“七不出,八不進”,也就是說除七不出門,初八不進門。
剩下來就等正月十五了。扭秧歌,踩高蹺,燈會,廟會,一個接一個將整個正月裝點的絢麗多彩。
好了,該吃年夜大餐了,就此停筆。明天是拜年日,今天小武子攜全家提前給您拜年了。祝福各位,事事順利,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