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被現實打臉的時候,我就會問自己這件事情很難嗎?
現在我被教育孩子這件事情難住了。是真的難住了。
以前雖然不覺得自己有多么聰明,可是也感覺自己不笨啊,好歹一路上學上到了最高學府的最高學位,怎么就教育不好一個小孩呢?我還真的是很不服氣這一點的。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我們的苦惱在于我們無法同時作出不同的選擇,我們對一件事情只能作出一個選擇,這樣就有可能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同的選擇帶著我們到達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孩子教育這件事情。
孩子出生之前,我看了大量的育兒書,最喜歡的仍然是那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書,針對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作者都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法,看了讓人很受啟發,但是教育這件事情真的是很看天份的,每天面對孩子,隨時發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考驗我們為人父母的教育能力的,“教育”這個詞聽著很籠統,其實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發生的每一件小事上的,抓住機會就成為教育孩子的好的契機了。從孩子出生到上學前一年我自我感覺教育地還算成功,唯一失算的一點就是沒有給她報一個學前班,或者換句話說沒有提前讓她掌握適量的學齡期知識。我沒有意識到就是這個失算導致我在她進入小學之后的前兩年一直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目前仍然沒有完全解脫。
現在想來,孩子上的幼兒園太好了,好到孩子們每天要做的就是玩玩玩,手工、剪紙、畫畫、榨果汁、野外探索......蒙氏教育有它的優勢,但是這種外來的教育方式在我們本土落地的時候也需要入鄉隨俗一些,不然真的沒有辦法好好上小學。
2015年是我女兒上小學的時間,不湊巧的是2015年4月開始我被外派到國外學習,一直到10月才能回來,老公一個人在北京帶著女兒經歷著幼升小、找房子、搬家,我在大洋彼岸看著干著急,好在最后進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學校,但是卻沒有人對女兒進行學前教育,我們忽視了這一點,等到我10月回到北京的時候,每天都能接到各科老師的電話,老師們對我的女兒各種不滿意:上課聽講不認真、不認識字、不會看題、不會聽講......本來就容易焦慮的我瞬間就不淡定了,強壓著內心的焦躁一點一點地對孩子進行輔導,經常是這樣的模式:輔導——學不會——輔導——還不會——輔導——學不會——發怒——哭泣(女兒+我)——安撫——接著還是要輔導,那時候我曾經撕過她的本子,扔過她的書,看著孩子哭的滿臉淚痕的時候,心里真的五味雜陳——她很可憐、她很笨、我很可憐、什么時候可以結束這一切,焦慮使得我胸悶、呼吸困難,日子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疾不徐地走著,等到二年級的時候,突然不知道哪一天開始我沒有那么焦慮了,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媽媽還是那個媽媽,我終于接受了這個事實:那就是我的孩子不是學霸,或者至少目前來看不是,但是那又如何,天也沒有塌下來,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家里沒有了怒吼、哭泣,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