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是某遜圖書打折滿200減80時為了湊金額而買的。
事實證明,有時的精挑細選反而買到一些無用,不經意的選擇卻會帶來諸多驚喜,這本書就帶給了大叔無限驚喜。
這是一本不同于以往的自傳,薄薄的159頁寫滿了法國作家薩特對自我的剖析和童年秩事。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句無不是腦洞大開的想像和無窮無盡的跳躍,大叔好多時候看起來非常吃力。
與其說他是薩特童年的自傳,不如說他通過童年這件外衣傳遞了自己的思考和人生哲學,是本非常值得一讀書,相信它能引起你的共鳴。
除去薩特天馬行空的想像,跳躍時空的掌控和樸實無華的技巧,這本書引發了大叔對于選擇、影響、勤奮和夢想的思考。
選 擇
薩特把人生的選擇放置在了一段非常長的時期內檢驗,三千年,是的,他檢驗今天的選擇是否正確有道理放在了三千年后他的后代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正是由于他的這種想法,導致他走上了思想、哲學之路。為什么要考慮自己死后兩千年的事情?人既然死去,即使擁有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又有什么意義?
薩特認為這是生命意義在于:只要人類不消亡,生者會一直承載他前面數十代死者的生命。
這種說法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卻意義非凡。史鐵生在其《病隙筆記》中也有類似的闡釋,只是他更進了一步,將這種意義置于整個人類之上。
對于我們來說,不可能人人都能成為偉大的哲學家著書立說,但卻可以用他所提供的方法來過好我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為自己一時的選擇或得失而懊悔不以,實際上是庸人自擾。例如今晚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這些選擇如果放在一年時間里看,其實微不足道;同樣的道理,這一年多賺兩萬和下一年少賺兩萬,這一年多去一個地方旅行和下一步少去一個地方旅行……——放在一生之中,并沒有多大差別。
真正產生質變的是來自于重復選擇的不斷積累。例如喬布斯連續幾個月只吃胡蘿卜,結果成功的將皮膚染成了胡蘿卜色,還帶著胡蘿卜的口氣,成為了兔見兔愛的蘿卜人,最終生產出了蘋果產品。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日復一日的選擇做同樣的事情,那么我們必然會在這件事情上有所結果,這就是所謂的“10萬小時成為專家”的言論。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一直選擇做一個好人,這種選擇不斷重復不斷積累,到時候想做壞人都難。
所以相比一時的選擇,方向更為重要,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更有意義或者干脆沒有意義才是指引人生方向最為重要的選擇。
影 響
本書主要講了父輩和環境對薩特的影響。首先是父輩的影響。在薩特幼年父親便已離世,對他產生巨大的影響的是外祖父和母親。外祖父是位教育家,雖然他并沒有直接對薩特展開教育,但他正統的文學觀和一屋子的文學圣經對薩特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而母親對薩特的影響更多來自于她努力掙脫卻又無法脫離的現實,當然更重要的她對薩特的愛。正是外公和母親對薩特的影響,才讓他開始思考人生,開始走入了哲學之路。
其次是環境的影響。出生于小資產階級讓薩特沒有生活壓力得以萌發寫作的禁止,同時小時候經歷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直接參戰并被俘虜,讓薩特在自身被環境影響的同時,通過觀察人們的變化來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第三,并非所有的影響都會讓被影響者走上預想的道路。例如在宗教的影響上,薩特出生在一個篤信宗教的家族,按理說他即使不像外公的弟弟一樣走上宗教之路,至少會信教,可他卻完全背離了宗教,成為無神論者。換句唯心的話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影響——反面的影響。
勤 奮
薩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他相信只有依靠勤奮才能寫出比昨天還要好的作品。所以他終生筆耕不斷,直到雙目失明再放棄了寫作。
勤奮是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無論是形容一個人還是下定決心做某事時,往往會把它請出來。它確定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詞語,并不僅僅是它的詞義,更為重要的是它所形容的過程。
對于勤奮的表述向來不少。例如愛迪生的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上一分靈感,
一年一天一時一分一秒,只有不斷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夠用勤奮到達自己的理想之地,才能換得那碗甘甜或冷冽的美酒。
夢 想
夢想不能當吃飯,這是薩特十歲那年,外祖父夏爾和他進行的一場男人之間對話的核心。當時薩特開始展露其寫作天份(他自認為是東抄一些西抄一些東西),母親和她的朋友們認為薩特從此可以走上大作家之路,然而外公夏爾卻告訴薩特光靠寫作不能吃飯,需要找一個諸如教師、文學研究員之類的第二職業才行。
雖然最終薩特走上了職業作家之路,并沒有從事外公建議的第二職業,可是外公的話卻深刻在他的心中。尋求生存之道是為了更好的向上探索。
夏爾的話或許對薩特來說沒有什么用,但對于每一個有夢想的我們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的選擇自己夢想的工作,如果說有第二職業作為基本物質的支撐,以此為基礎揚帆遠行才更加有底氣,才不會“被金錢踢了屁股。”
(全文完,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