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那些文人們之:
孔融之死
建安時期的文壇上發(fā)生過一件大事,這就是孔融之死。
建安十三年八月(公元208年9月),當時文人中名望最高的孔融,被曹操斬首,曝尸街頭,時年五十六歲。
他的妻子,兒女都被誅殺。后漢書里記載:這一年孔融的女兒七歲,兒子九歲,寄居在其他地方。孔融被抓捕時,兩個孩子正在下棋,一點也不為突然發(fā)生的事情所動,身邊的人說:“父親被抓,不逃跑是為什么呢?”孩子們回答說:“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哪里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這句話后來演化成成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流傳甚廣。臨被處死前,女孩又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能見到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愿望!”于是坦然引頸就刑,神色不變,當時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當時最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和政治家,也是文人中的領袖人物。孔融自幼聰慧絕倫,“孔融讓梨”的故事,后來被寫在《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
當時孔融的人氣很旺。《后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里講:“融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他被看成是推薦士、有進取之志的人的伯樂。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他就認為那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英俊之士,都信服他。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特別重視人才,喜歡引導并提拔年輕人,所以等到退任閑職后,還賓客天天滿門。孔融常感嘆說:“座位上經常坐滿人,盛酒的器皿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
曹操本來是個唯才是舉的人,最初對孔融也十分看重,很欣賞孔融的才華,曾有意將孔融收到自己麾下重用。但孔融自認為出身名門,身為大漢之臣,不僅看不起曹操的“卑微”出身,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更是大為不滿,經常抨擊時政,譏諷曹操,出言不遜,因此曹操才對其漸漸產生了嫉恨之情。
其實孔融也不是最初就和曹操水火不相容的,他們也曾經有過一段合作的時期,也曾有過一定的相互的認可。例如孔融有《六言詩三首》,從中就可以看出這種關系。其中第二首寫到:“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記述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之亂和百姓盼望關東義師去解救他們的愿望,“夢想曹公歸來”一句寫出了人們把解除苦難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第三首寫到:“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饑。念我苦寒心悲。”開頭兩句贊譽曹操急國家之急,從政恭謹勤勞。由此可見孔融對曹操的態(tài)度。還有孔融曾經極力推薦自己的好友禰衡為曹操做事,《后漢書·禰衡傳》里寫到:“衡唯善魯國孔融。融亦深愛其才,數(shù)稱述于曹操。”后來禰衡裸衣?lián)艄男呷璨懿伲兹谕顺筮€責備他說,你是一個高雅的人,怎么能這么干事情?并一再表示曹操對禰衡有愛慕之心。孔融和曹操最后鬧到水火不相容,只是因孔融的張揚的個性和曹操欲取代漢室而代之的野心日漸暴露,他們的關系才越來越緊張起來。
曹操打敗袁紹占領鄴后,袁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美麗絕倫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開始時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問孔融這出于何經何典,孔融回答說:“按現(xiàn)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曹操明白過來之后,感到十分生氣,也對孔融深感厭惡。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穩(wěn)定后方,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打下基礎,發(fā)兵北討烏桓。孔融又嘲諷他說:大將軍(指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討伐啊!這明顯是在譏諷曹操無事生非挑起戰(zhàn)事,讓曹操出征時感到十分不快,很惱怒。
當時,饑荒戰(zhàn)亂讓百姓無糧糊口,曹操為節(jié)約糧食,下令全國禁酒。孔融是喜酒之人,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傲慢無禮之處。他對曹操說,若喝酒荒廢政事,那么因美色荒廢政事的更多,你能把男女之愛廢除嗎?他公然與曹操針鋒相對,讓曹操對他更加氣憤。
其實曹操對孔融最不能容忍的是他對漢室忠心耿耿,而對他曹操欲取漢室而代之的行徑堅決反對。孔融竟然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從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這明顯就是要曹操還政于漢獻帝,壓制削弱曹操的權利。在孔融擔任北海相的期間,曹操和袁紹是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孔融身邊有個叫左丞祖的人曾勸說孔融結交袁紹或者曹操作為靠山,以圖發(fā)展。《后漢書》上說:“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將這位左丞祖處死,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對漢室的忠誠和對曹操與袁紹深深的敵意。
孔融還豪放不羈,經常做出一些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事情。他位居九列,卻不遵守朝中禮儀,頭上不帶方巾,便服出行。還和禰衡互相稱贊,禰衡稱贊孔融說他是當代的孔子,孔融稱贊禰衡說他是顏回復生。他還有過這樣的奇談怪論:“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爾。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翻譯一下:父親對于兒子有什么可以親近的呢?推究他的本意,實在是情欲沖動的產物罷了;孩子對母親又算什么呢?就好比把東西放在罐中,拿出來就離開了。這話講得就有點離經叛道、駭人聽聞了。但是我們要是用孔融曾經的行為和這番言論相比較,就會覺得他實在是自相矛盾了,他并不是一個不孝之人。據(jù)說孔融十三歲時,他父親去世,孔融悲痛過度,哭泣到全身乏力,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還有據(jù)《太平御覽》里講:“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哭而見殺者,以為哀而不實也。”大意是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死去的父親,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將此人殺了,認為此人一點也不悲哀。就因為臉色不對丟了性命,此人真夠悲慘的。由此看來,孔融那番后來被當成罪名之一的話實在不知因何而出。
東吳的楊泉在他的《物理論》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末有管秋陽者,與弟及伴一人避亂俱行,天雨雪糧絕,謂其弟曰:‘今不食伴,則三人俱死。’乃與弟共殺之,得糧達舍,后遇赦無罪。此人可謂善士乎?孔文舉曰:‘管秋陽愛先人遺體,食伴無嫌也。’荀侍中難曰:‘秋陽貪生殺生,豈不罪邪?’文舉曰:‘此伴非會友也。若管仲啖鮑叔,貢禹食王陽,此則不可。向所殺者,猶鳥獸而能言耳。今有犬嚙一貍,貍嚙一鸚鵡,何足怪也?’”這段文字比較晦澀,翻譯一下:管秋陽兄弟倆帶著一個人外出躲避戰(zhàn)亂,天下起了大雪,干糧又吃光了,管秋陽就對弟弟說:把那人吃了吧,不然大家都得死。結果,兄弟二人就殺了那個人,做了自己的干糧。有人不滿他們的這種行為時,孔文舉先生對此卻說:自己的身體是先人所遺,愛惜是孝的表現(xiàn),吃個人無妨。他還說:好朋友吃好朋友是不對的,比如管仲就不能把鮑叔做成干糧。而那個人不是他們兄弟的好朋友,只是一個會說話的鳥獸,所以他們吃掉那人,就好比是狗咬死了一只貍貓,或者貍貓咬死了一只鸚鵡而已。管秋陽兄弟二兩殺人吃人已經夠駭人聽聞的了,更讓人震驚的是孔融為他們做的辯解,這么殘忍無道的事情竟讓他說得毫無過錯,看來在孔融那里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不能吃,有的就可以吃了。
孔融當時的名氣很大,是那時的青年的導師,偶像級的人物,粉絲眾多,社會影響力很強,他多次非議朝政,令曹操十分不安。他擔心孔融的言論會危及自己的權利與統(tǒng)治,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大局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tǒng)一大業(yè)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便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定其為“大逆不道”之罪,將孔融處死。
孔融是一代名儒,繼蔡邕之后為文章宗師。據(jù)《后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等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shù)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他長于散文,議論鋒利,文氣勁健。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曹丕曾稱其文辭“體氣高妙”。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代表作是《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論盛孝章書》作于建安九年,是一封勸諫曹操解救盛孝章的書信。盛孝章是當時的大名士,與孔融友情深厚,但在東吳受到迫害。孔融希望曹操能救出盛孝章。信中從交友和求賢兩個方面論述了救盛孝章的意義,“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整篇文章充滿了對朋友的深情厚意,語氣誠懇,文字精煉。《薦禰衡表》是孔融向朝廷力薦自己的朋友、著名才子禰衡的一篇表文,在這篇文章里。孔融稱贊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還說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把禰衡說得高不可攀,超凡脫俗。他的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也寫得鋒芒畢露,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前篇歷數(shù)古代哲王圣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yè),得出“由是觀之,酒何負于政哉”的結論。第二篇更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譏道: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些。孔融的《雜詩》二首的第一首,是詩人以景托懷之作,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遠大志向,情辭慷慨。“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呂望就是姜子牙,姜太公。他釣于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所以又叫做呂望;夷齊,商代孤竹國君之二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相傳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齊推位讓國,逃奔西北周。周滅商后,二人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在首陽山。由此可見,孔融對自己的期望是很高的。他的《臨終詩》是被殺時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總結了其政治教訓,表明了其政治態(tài)度,表達了他維護漢室的意愿,暗示了曹操篡漢的野心,痛斥了奸佞的讒言誣陷,流露出自己的激憤之情。“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既然在世間為小人誣陷詆毀,那么與世長辭就會萬事皆休吧。
孔融曾作過一首很有趣的詩,題目是《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離合詩是一種分離、合并字形成字的詩。《滄浪詩話·詩體》:“離合,字相析合成文,孔融‘漁父屈節(jié)’之詩是也。”所謂孔融“漁父屈節(jié)”,就是指的《郡國姓名離合詩》。詩的開頭兩句就是:“漁父屈節(jié),水潛匿方”。該詩通過離合字的偏旁以成“魯國,孔融,文舉”來介紹自己,但該詩并非單純文字游戲之類,而是通過離合詩這種形式抒發(fā)作者志向與胸懷,蘊含著不慕虛名的超脫曠達的理想。
在建安時期,孔融是最有影響力的文壇領袖,位居“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死讓許多人感傷不已。曹丕也稱贊孔融為“揚(雄)班(固)儔也”,儔的意思就是同一類的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