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便在路上問一個中小學生,是否知道孔融,你得到的答案可能除了“孔融讓梨”,也沒有其他故事了。
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亂世之中,孔融實在算不上很突出的人物,甚至在《三國志》中都沒有個人傳記,僅僅在《崔琰傳》末掛名而已。
前面說到孔融十歲時以孔子后人身份拜見名士李膺,李膺對這個能言善辯的孩子很是贊賞,說他“高明必為偉器”。
當時太中大夫陳韙恰巧也來到李膺府第,得知此事,他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后就不一定聰明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即反詰:“那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陳韙頓時啞口無言。
《三國志集解》里,對孔融答陳煒語有一句評價:“觀融答煒語,即可卜其后必以口舌取禍。”
孔融之死與他的口無遮攔有很大的關系。
自從孔融向漢獻帝上奏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明白人都知道這是想限制曹操發展。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業,而孔融始終是漢室王權的堅定維護者,兩人政治關系自此分道揚鑣。
曹操面上裝著無所謂的樣子,內心已經對名重天下的孔融開始疑忌了。
《后漢書》說:“(太祖)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
張璠《漢紀》也是相同的記載:“(太祖)外雖寬容,而心不能平。”
作為閑官的孔融日子過得很滋潤,加上他一向重視人才,獎掖后進,舉賢薦良,當時有學問的人都樂于與他結交。
孔融府邸經常高朋滿座,他們講談文學,品評人物,議論政治,儼然成了當時許昌最熱鬧的沙龍。(及退閑職,賓客日盈其門)
孔融得意地感慨:“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在眾多賓客朋友中,孔融最喜歡青年才俊禰衡。
孔融結識禰衡時候,孔融四十歲,禰衡二十歲,算是忘年交。
孔融和禰衡惺惺相惜、亦師亦友,禰衡稱孔融為“仲尼再世”,孔融則說禰衡是“顏回復生”。
禰衡由于骨子里也是不認同曹操的,曹操本想降服禰衡為其所用,結果反而數次被禰衡所辱。
曹操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裸體擊鼓罵他。
曹操對孔融也很生氣,懷疑孔融舉薦禰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讓他下不來臺,進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決心。
孔融在政治上不是曹操的同路人和擁躉,在很多具體軍政事務上對曹操行為或譏諷,或激諫,多次犯曹操之所忌。
孔融與楊修、禰衡等都屬于非常堅定的效忠于漢朝天子的清議復古派,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曹操恢復丞相制度后,設置御史大夫,任命郗慮為御史大夫。
漢獻帝曾經見孔融與郗慮,問孔融說郗慮這個人有什么才能。
孔融回答漢獻帝,郗慮只可以與其適道,不可以給他權重。
郗慮聽到之后非常不滿,開始揭孔融的老底。
礙于孔融的名望,曹操不便自己下手,于是郗慮承擔了構陷孔融的作用。(融與郗慮有隙,慮承操風旨,構成其罪)
建安十三年,北方已經平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
曹操要開王霸之基就必須掃除豪族政治的障礙,偏偏孔融不改名士派頭,擁劉貶曹,在輿論上對曹操的王霸之業形成了巨大威脅。
在郗慮的幫助下,孔融的過往“黑歷史”都被曹操挖了出來死。
比如孔融曾經和禰衡說過的說“仲尼再世,顏回復生”,若是別人說,也無可厚非,但是孔子是自己的祖先,這樣說就是大逆不道。
孔融還說過“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資治通鑒》)
意思就是說他認為父母對于孩子的愛哪有親情?只不過是情欲罷了,就像是從罐子里拿出一件東西之后,東西與罐子全無關系。
在標榜孝治的漢代,不孝之罪完全可以處以死刑。
一條完整的、關于孔融犯罪的證據鏈,就這么造出來了。
1.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云“我大圣之后,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2. 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
3. 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
4.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
曹操就以這些“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處死了孔融,那年他五十六歲。
孔融妻子、一對兒女全部被誅殺。。
孔融并不是個壞人,他忠于漢室,維護漢獻帝,飽讀詩書,他薦賢舉能,宣揚仁政。
孔融的死,你可以說是曹操的小肚雞腸的小人行為所致,但我覺得更多的是他自己所致。
孔融自幼便名聲在外,被世人捧著,孤傲,抨擊現狀敢怒敢言。
孔融不懂得為人處世,不懂得謹言慎行,他的死其實是必然的結果。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專注做一項工作的時候,往往會以這項工作的特質去可看到整個社會事務。
孔融就是這樣,讀書讀到迂腐,目空一切,自大自負,只會吐槽挖苦,而不去做實事。
孔融是這個時代最后一個儒者,盡管不合時宜,但是他還是篤行所奉行的儒家精神。
孔融,過于聰明,又過于理想,在這樣充滿挫敗感的時代,真正能夠給他帶來存在感的,大概也只有死亡。
孔融的兩個孩子更叫人感嘆。
父親出事后他們被寄養在了別人家里,女兒七歲,兒子九歲,因年齡太小未被株連。
孔融被殺的消息傳來時,兄妹兩人正在下棋,聽后也沒什么反應。
沒有人知道這兩個當時一個七歲一個九歲的孩子的想法。
知道的是孔融年僅7歲的女兒,用超越了年齡的鎮定說了句千古名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主人憐惜地給他們端來了肉湯,男孩渴了,端起碗就喝,女兒卻說:“今天出了這樣的禍事,我們也活不長了,有什么必要再嘗肉味呢?”
當哥哥的聽了大哭著放下了碗。
此事傳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感到留下這樣兩個孩子終成后患,就下令把他們都處死。
捕吏到時,女兒鎮靜地對哥哥說:“死后能見到父母,這是我最大的愿望了。”(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愿!”)
孔氏兄妹引頸就戮,毫無恐懼、哀傷之色,令觀者無不動容、嘆服:有志不在年高,可惜啊,可惜!
這兩個本可能和孔融一樣在中國的歷史上再閃耀幾許光芒的孩子,就這樣隕落了。
瀟灑無所愧,雖死又何懼?
陳史泯君事,裴范揚君德。
萬事隨風去,功過任人說。
詩文二五篇,千載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