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一個風和日麗,風輕云淡,清風襲人的艷陽天,桐樅人的《六尺巷文化》公眾號平臺,首次組織桐樅文友們舉行春季作者聯誼會,赴樅陽踏青賞春相互交流活動終于成行!
好活動啊!我也想去,可惜公司急著發貨,手頭活兒緊去不了,另外因為我清楚自己雖然是個熱愛文字的油工,但我的本職工作是批灰打磨噴油漆,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然后才能去寫寫畫畫。在老師們面前我噴漆是最好的,在寫字方面和各位老師們卻沒法比,我應該好好地虛心向他們學習請教才對。
看著微信群里老師們一路上的一幅幅精美照片和一篇篇優美文章,心里滿滿的都是羨慕與感動。
融入這個大家庭,首先還得感謝健美編輯,是她的熱心引薦我才得以一睹文友們的尊容。
2016年6月底我從一個朋友的朋友圈里開始知道六尺巷平臺并關注她的,7月初的連日暴雨,像是一把冰冷的無情劍,深深地刺痛著桐樅兒女的心房,朋友圈里滿屏都是水!水!水!我關注的六尺巷公眾平臺一直在不停的播報桐樅洪水災情:天橋塌了!救人英雄走了!圩區進水了!哪里有危難,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那些年輕的身影矯健的奮戰在抗洪第一線,與天斗,與水斗,一直斗到云開日出,斗到水退圩安。感謝人民子弟兵!感謝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這期間很多災情信息我都是從六尺巷平臺得來的,更有那么多文字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溫暖。
時間長了心里就生出一種想投稿的沖動,躍躍欲試的,蠢蠢欲動了好久。最終在QQ空間選了一篇關于寫父親的文字,忐忑不安的投進那個觀察已久的郵箱,又接連多日的惴惴不安,直到健美編輯給我回復了信息說,郵箱里文章的鏈接打不開。當時我有點心灰意冷,不行就算了吧。可健美編輯很有耐心,知道我是在QQ空間寫的就加我為好友,自己直接進空間看了,最后給我發來一個肯定的答復:OK!
看著自己的小文第一次被編排在公眾號平臺上,心里止不住的竊喜起來,那天晚上連喝了兩罐啤酒,以示慶賀。喊丫頭看,喊妻子看,很快朋友圈就有好友留言鼓勵了,呵呵!那感覺爽!
得知我是個油工,平臺上的老師們紛紛留言鼓勵,雖然我的文字有點生澀,語言不夠精煉,但只要堅持下去,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的,我一一謹謝!
在與桐樅老師們相處的時間里,我也曾經轉發過兩條圖文不符的視頻新聞,待證實是錯誤不實后心生歉意,再也不敢隨便轉發了。
隨著平臺上老師們隊伍的不斷壯大,大家交流的不斷深入,于是就有了聚一聚的意想,提議一出,贊同聲一片,甚至于我也拍紅掌了。
日子終于敲定在勞動節前兩天,桐樅文友們在桐城集合直赴樅陽的暮春之約。
我沒去過樅陽,對樅陽的了解始于幼年時,老家有位憨厚的賣小豬仔的樅陽豬販子,他姓楊,黝黑的面龐透著健康的光澤,是桐城人的上門女婿,一口地道的樅陽話經常惹得我們大笑不止。
再后來就是從平臺上的文字里一點一滴的了解樅陽:浮山的秋;浮中的鈴;“蓮花湖畔,語帶荷香入肺腑”;漢武閣前,風吹浪涌江心洲;土菜館,腐乳香,摩崖石刻燕子翔......還有那些長眠靈山秀水的名人大家。
祝桐樅人的明天更加輝煌,暮春之約,愜意之行,圓滿,盡興!不信?且聽盧老師的深情吟唱:
遙望小城煙雨濃
不舍樅陽的酒
舉杯一輪千秋月
灑滿這漢武閣
余路還要走多久
你看著我回眸
讓我,感到不舍的
是樅陽的溫柔
聽過浮中的鈴聲
看過浮山的秋
蓮湖嫩綠的垂柳
親吻過我額頭
在這座回憶的小城里
我怎會忘記你
樅陽,帶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樅陽的街頭走一走
直到所有人都走散了
也不停留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
我會把手揣進褲兜
走到渡江路的盡頭
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商業步行街燈光
車馬不息川流
護城河邊的游子
別再四處漂流
在這座溫暖的小城里
我從未忘記你
樅陽,帶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樅陽的街頭走一走
走到兩鬢的發都斑白了
也不放手
依然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放你在我胸口
走到蓮花湖的橋頭
看那夕陽下的金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