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陵市國稅局巡察人才庫副組長左中同志常年在報刊雜志發表散文,創作并發表逾10萬字,是魯迅文學院安徽中青年作家班學員,也是銅陵市作協和書法家協會會員。市局稅務文化建設巡禮此次以左中散文集《月河》為專題,依托《青銅之夢》,為全市國稅系統全體稅干奉獻了一份精神盛宴。
? 銅陵人話銅陵事。左中原籍樅陽,在銅陵工作生活二十多年后,從當初的不屑逐漸變為喜歡,再聽不得別人說銅陵的壞話。早上按照慣例是要整碟生姜的,人們常說“銅陵的生姜嫩,吃到嘴里沒渣滓”,左中卻深知老姜更有嚼頭,夠勁而且有醇香。他建議大家有機會去看看佘家大院的生姜開花,那里更有一番風味。古語有“梧桐引得鳳凰來”,又有“今夜故人來不來,叫人立盡梧桐影”,銅陵無處不在的泡桐讓出門的人容易浮想聯翩。銅陵有三多——銅販子多、銅雕多、樟樹多。銅陵以銅立市,從一個資源開采城市過渡到全國銅礦開采、冶煉和精加工城市,這背后是敢為人先的銅都精神。銅陵雖是座年輕的城市,但銅礦開采歷史卻源遠流長,是中國古銅都,不過那時候的銅陵只是個江邊小縣城。銅陵有廉政文化雙寶——廉田和廉鏡。廉田是操江巡撫李日芃(peng)、池州府推官戚良宰、銅陵縣令劉曰義上下一心,體恤民情、智慧行政,在如何保證官員廉潔上做出的新文章。廉鏡則是刻有廉政銘文的銅鏡。一枚是明代圓鏡,背面刻有“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明明德心,惟我與爾”;另一枚是清代方鏡,背面刻有“方正而明,萬里無塵;水天一色,犀照群倫”。
? 左氏后人尋左氏蹤。宣統三年,桐城左氏重修宗譜,陳澹然作序,對左氏來龍去脈進行了轉述,并且將濃墨重彩的部分留給了“風云三尺劍,花鳥一床書”氣節第一的左光斗。祖輩桐城人的身份和左氏的源流就成為左中血脈中的底色。于是就有了三個他必然要去的地方:桐城、桐城北大街的啖椒堂和涇縣的左家宕。因為行政區劃,桐城東鄉劃歸樅陽,樅陽后來又劃歸銅陵,桐城名下的歷史名人籍貫亂碼,連所謂的“張姚馬左方”也不能全部定為桐城人了。左家就是一例,于是到桐城就只能是精神返鄉。然而,桐城也不再“文章甲天下”的文都氣象了,啖椒堂更是破敗(啖椒堂是左光斗出仕前居住之地),郁郁文風和錚錚鐵骨只能依靠有心人主動尋找,不能寄望于陳跡。隋唐之際,左匡政(字難當)、左難定兄弟生于涇縣龍門里入翠坑山上的左家宕,發起武裝控制了皖南地區,筑城陵陽山下,號為猷州,后來歸順李唐王朝。左匡政被封為戴國公,后戰死在薛仁貴東征朝鮮的戰場上,歸葬故里。左難定第五子遷至潛山,37代之后,左代一一支從潛山左家灣遷到桐城左家大宕(今樅陽先橫埠鎮中義村,又叫忠毅村),左光斗就是左代一的后人,出生于樅陽橫埠鎮橫山村大朱莊。左中到了涇縣龍門里才知道,龍門里的左家宕自從左難當被封戴國公后就改成了戴家村,當地的戴姓居民都是左家后人。左中老家在樅陽橫埠鎮橫山村桃花山,是左光斗父親歸葬之地,左光斗則葬在桐城呂亭鎮雙龍村的左家大墓山。順便提一句,樅陽有個左崗,原來也是以左姓祖居之地命名。2008年在中義村發現了左光斗畫像,同時還現身一副對聯:“愛惜精神留此身擔當宇宙,蹉跎歲月將何時報答君親”,這是勒石于蘇州滄浪亭,左光斗臨摹楊繼盛書法名聯的石刻拓片,只是“將何時”三字以前是“乘時光”。樅陽被譽為氣節之鄉,自然是因為“錚骨御史”忠毅公左光斗。大朱莊西北方向錢鋪鄉黃柏嶺上曾有個破亭,與魏忠賢斗爭失利而被捕赴京的左光斗在此揮手作別家鄉父老,留下一句”都回去吧,別再送了”,從容向北再沒回頭。
? 鄉愁人夢回鄉愁。左中同志生于裕豐圩,八歲因為橫埠河發大水,跟隨家人遷到桃花山。八歲之前,那時他的祖父健在,早上都是要去蝦兒港,裕豐圩距離蝦兒港約4公里,他總是不忘囑咐祖父“帶油條”。他祖父在1975年左右“割資本主義尾巴”運動中,因為販魚和養牛販賣被抓到白湖農場了,一直到在農場生了骨癌去世了,骨灰才算回了家;家里七千塊的木材也被沒收了,后來按照政策可以折價退還,但家人怕又被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放棄了。他祖母很愛干凈,極愛梔子花,雖然是小腳,卻極有主見,也很有智慧,清清爽爽,整整齊齊。他母親在裕豐圩的時候做過裁縫,一年四季早出晚歸,上門做衣服,一到晚上,孩子們盼媽媽回家開始哭鬧,祖母只好牽一個、抱一個再拽一個,帶到圩埂上哄:“大腳哎,家來哦,小伢想恩哦”。左中小時候很機靈,也很貪玩,有次因為粘知了沒看好妹妹,妹妹掉池塘里很是嗆了一回,這樣他想起來就心有余悸。小時候,父母都在為了生活勤勞干活,但是免不了還是要經常吃菜熟沫子——隔夜剩飯加上菜薹,調以鹽、味精和豬油,小時候吃到厭,上年紀了卻又特意當手藝學著做給自己吃。好在桃花山新家門前就有條河,魚蝦菱角倒是從小就有,野菱角菜現摘現炒,家菱角菜腌漬食用。只是白天爬椿樹、扳蝦子,晚上在伯母家吃晚飯就忍不住“上燈瞌”了。伯父生有腿疾,后來繼續做祖父當年做的蓄養販賣耕牛的生意。由于他父親在銅陵上班,左中寄養在伯父家。伯父為他和堂兄訂的《動腦筋爺爺》《兒童文學》《少年文藝》陪伴了一個與其他鄉村孩子不一樣的童年。左中的中學歷史老師是浮山中學退休,被校長返聘回來的江老師。這位老師上課只需要粉筆和香煙,功力相當深厚。聽說語文課有人作文里專門寫他,他就硬要看,覺得傳神就大笑贊賞。左中舅舅住在周潭章家沖,很會做掛面,麥子成熟的季節,總是有做面的時候多出來的面疙瘩吃。
? 稅務人憶稅務情。1994年,左中入職國稅局,上班的第一站是銅陵市郊區國稅局安銅分局,每天要擠四十多分鐘的大客車去所里上班。好在老所長人非常好,時常喊這幫年輕人到自己家里打牙祭,還嘗試給他介紹了幾次對象,讓他回想起來還泛起一點不好意思。9個月后,左中調動到銅山分局,老所長為他量身定制了一個送別套餐,這份細心令他感念至今。2016年,老所長在安銅分局工作年滿30年,將調動到安慶銅礦分局,而左中作為昔日下屬今日領導,為老所長辦理職務交接,真是令人唏噓不已。后來左中到市局財務科工作,負責處理退休職工住院費報銷事務,于是認識了已退休的老稅干——梅翁儲有政。儲老退休后在天門鎮的一條鄉級公路邊找了一塊地種果樹,取了名字叫龍山果園,但是果園里卻沒有幾顆果樹,反倒有100年以上樹齡古梅300株,300年以上的古梅10多株,甚至還有一株400年樹齡的古梅。原來他有天在天門山采藥時,偶然發現山中有不少野生梅樹,他略懂些梅花方面的知識,擔心這些珍貴的古梅要是被唯利是圖之人發現,銅陵最后的“銅梅”可能就此徹底消失,于是他一步步走進了護梅的世界。他為了護梅入不敷出,卻樂此不彼,別人出價再高都不賣。儲老手書“獨攬梅花掃臘雪,細睨山勢舞流溪”怡然自得。他還被銅陵市政府評為“銅陵好人”以表彰他對“銅梅”的保護之功。
? 文藝人品文藝美。左中愛好旅行,尤喜尋訪他所欣賞的名人故居,閑來無事,也會約上好友,帶上兒子走進自然深處,走進原生村落。由這些經歷而寫出來的游記,他稱之為履痕。通過這些身處其境而有的發現和感悟,我們可以發現旅行帶給人的滋養。歷數文中涉及到的地方,有舒繡文的故鄉黟縣屏山,海子的故鄉懷寧高河(海子的父親覺得燎原的《海子評傳》寫得最好),無為的米公祠(按:以前無為州蕪湖縣,現在蕪湖市無為縣),九華后山延華寺所在的五老峰,金庸祖籍查濟,徽州北岸廊橋,桐城六尺巷、文廟、左公祠,績溪胡適故居(自然要重提一品鍋、曹誠英還有他那位偉大的母親),太平湖北岸嶺下蘇村蘇雪林故居(按:蘇雪林是蘇轍后人,1998年102歲的蘇雪林從臺灣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嶺下村,在自己曾經的婚房里呆了很久,次年就去世了。),巢湖金牛鎮(慣稱山南孫家)孫立人將軍故居,騎車到涇縣厚岸老街(又叫柳溪村)王稼祥故居,巢湖石頭鎮丁家坎村丁汝昌故居,廬江縣城周瑜墓,上海虹口區大陸新村九號魯迅先生最后故居,樅陽縣石磯鄉何家青山青山石屋寺的相國書廬,績溪看油菜花,黃山龍門鄉秀湖村(又叫入翠村)訪祖(這里距涇縣著名的桃花潭僅一山之隔)等等。走的地方多,交的朋友多,吃到的美食多,看到的風景多,遇到的事情多,體悟到的情理也就比一般人多很多。